书城成功励志左右你一生的心态
4332700000045

第45章 悲喜两极你的心(1)

人不应总是沉迷于过去,而应着眼于未来。因为大悲大喜常在互变之中,绝望与希望此消彼长,贪婪与失去总是接踵而至,自卑与狂妄只有一步之遥,娇惯与丑恶常结伴而行。太阳的光芒是不会永远照耀在我们身上的,黄昏会带着它那凉爽的宁静如期而至。所以,面对悲喜,我们的心态应该是平静而愉悦的。

心态动荡在两极之间

很多时候,人们的欲望太多,常常是鱼和熊掌都想得到。其实,得到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适当地放弃另外一些目标和追求,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儿童时期,我们是按照快乐原则生活的。对于我们的愿望,父母总是尽量满足。当我们哭时,会马上得到食物;当我们感到害怕时,会得到安慰和保护;当我们生病时,会得到照料和治疗。父母关心我们是否感到舒适,只要我们大哭,他们会马上跑过来安慰我们,并按照我们的意志行事。在小时候,我们并不懂得自我克制的必要。幼小的心灵只想马上得到满足,并不懂得推迟满足或克制这种欲望。长大以后才明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需要对许多事物权衡比较,作出适当的取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远不如在二者兼有的情况下选择那般艰难。比如,一个人希望发展创造性的组织才能,或者去当一个莎士比亚剧作的演员,或者是做一个有影响力的牧师。很显然,他不可能同时都做到。在生活中,两种期望可能是并不相容的,因而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在一个年轻人看来,他们想象中的职业都可以在将来试一试。如果要他们进行选择,就会感到犹豫不决。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对于感情问题,道理也是一样的。对少年来说,不断地变换恋爱对象也许无伤大体,但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里,如果成年人也像少年那样多情善变,忘却自己对家庭的责任,那就会酿成悲剧性的后果。

时光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少年时代、童年时代。如果成年男子还企图像小男孩那样开心快乐,成年女子还希望像小女孩般无忧无虑,那么就可以说,他们都患上了幼稚病,他们是感伤的一族,幻想着时光能够倒流。他们并不明白,许多愿望对人生早期来说是合适的,在以后就显得极不合时宜了,应该加以抛弃。要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这样才能打开新生活的大门,从而让自己的爱变得成熟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要抛弃过去的观念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象中,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在这样的白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伤害。但在可能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少年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很危险的,也是徒劳无功的。

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索取太多。我们应该宽宏大度,像卡尔·沙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对于不可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言不由衷地随便说说,我们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向前。

我们应该注意到,放弃和压抑是存在着原则性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会很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里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将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放弃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就不会再压抑自己。我们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话,我们便不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科学家们不计名利献身于真理的探索;那些坚毅的殉道者面对法西斯的迫害,不为所动,坚持他们的信念;理想主义者不顾他人的愤怒,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这样勇敢地为了一个目标而放弃其他东西,背后都蕴涵着巨大的创造力。他们懂得,人活着不是为了稍纵即逝的快乐,而是为了追求永恒的价值。正是这些永恒的价值保持着人性的尊严和心灵的宁静。

秋天里也会有童话

有个刚做完手术的孩子,他的眼睛上还蒙着纱布,等待光明。

一天,他摸索着来到了医院后院,坐在一棵大树下。他在黑暗中幻想着将要看到的五彩世界,而又担心手术不成功。一片树叶飘到了他的头上,他随手一摸,拿到手里,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杨树叶,还是……”“是杨树叶。”一个低沉的声音传过来,接着一双大手摸到了他的脸上。“小朋友,几岁啦?”“12岁。”“你眼睛不好?”“啊,从小就有毛病。伯伯,您说这世界美吗?”

“美啊!你看,这天空是蓝色的,这远处的山雄伟挺立,那云朵洁白可爱。在咱们对面有一泓清水。水面上浮着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这四周绿树成荫。嘿!那边不知是谁在放风筝。你听,这树上的小鸟在叫,你听见了吧?孩子!”“我听见了。”盲童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当他沉浸在欢乐中时,蓦然抓住那个人的手问道:“伯伯,我的眼睛能治好吗?”“能,能!孩子,只要你认真配合医生治疗,就会好的。”“真的?”“真的!”“那边是什么?还有那儿?”“那边呀,是……”

以后,时常看见这两个人在谈论着。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盲童终于拆了线。他看到了光明。当他适应了刺眼的阳光后,便跑向了后院。

他来到那个黑暗中给予他欢乐的地方,用他那明亮的双眼向四周一望,他愣住了。原来,这里没有花木,没有清水,没有大山,有的只是一堵院壁和一棵老树。在残秋冷风中坐着一个老人,他戴着一副墨镜,身边放着一根探盲棒。老人捧着一片杨树叶,在低低地说着什么。

以后,在这所医院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拉着一位失明老人,在用他刚刚获得光明的双眼,向那位曾给过他一片光明的老人诉说。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除了用高明的医术医治人们的痛苦,其实人们更需要一束光,一阵风,一片叶子,一只飞鸟等带给人们那种对生命的感动,有了它,人们才不再怨恨,不再遗憾,不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无独有偶,当娜拉的丈夫杰瑞因脑瘤去世后,她变得异常愤怒,抱怨生活太不公平,她憎恨孤独。孀居三年,娜拉的脸变得硬梆梆的。

一天,娜拉在小镇拥挤的路上开车,忽然见到一幢她喜欢的房子周围竖起一道新的栅栏,那房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颜色变白,有很大的门廊。过去它一直隐藏在路段后面,如今马路扩展,街口竖起了红绿灯,小镇已颇有些城市味,只是这座漂亮房子前的大院已被蚕食得所剩无几了。

可是院里的泥地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上面绽开着鲜艳的花朵。娜拉注意到一个系着围裙,身材瘦小的女人在耙着枯叶,侍弄鲜花,修剪草坪。

每次娜拉经过那房子,总要看看迅速立起来的栅栏,一位年老的木匠还搭建了一个玫瑰花阁架和一个凉亭,并漆成雪白色,与房子很相称。

一天,娜拉在路边停下车,长久地凝视着栅栏。木匠高超的手艺令她几乎流泪。她简直不忍离去,索性熄了火,走上前来,抚摸栅栏。它们还散发着油漆味。她看见那女人正试图开动一台割草机。

“喂!”娜拉喊着,一边挥着手。“嘿,亲爱的!”那女人站起身,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我在看你的栅栏,真是太美了。”

她微笑道:“来门廊上坐一会吧,我告诉你栅栏的故事。”她们走上后门台阶,那女人打开拉门,娜拉不由欣喜万分,她终于来到这美丽房子的门廊,喝着冰茶,周围是不同寻常又赏心悦目的栅栏。“这栅栏其实并不是为我设的。”那妇人直率地说道,“我独自一人生活,可有许多人到这里来,他们喜欢看到真正漂亮的东西,有些人见到这栅栏后便向我挥手,几个像你这样的人甚至走进来,坐在门廊上跟我聊天。”

“可面前这条路加宽后,这儿发生了那么多变化,你难道不介意?”

“变化是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也是铸造个性的因素,亲爱的,当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后,你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痛苦愤懑,要么振奋进步。”当娜拉起身离开时,那女人说:“任何时候都欢迎你来做客,请别把栅栏门关上,这样看上去很友善。”

娜拉把门半掩半开,然后启动车子,内心深处有种新的感受,娜拉没法用语言表达,只是感到,在她那颗愤懑之心的四周,一道坚硬的围墙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整洁雪白的栅栏。娜拉也打算把自家的栅栏门开着,对任何准备走近她的人表示出友善和欢迎。

让心灵永远具有“生命的段落”,能够使你对过去的脚步及时加以回顾和省视,知道哪儿深了,哪儿浅了,哪儿走歪了,哪儿跌过跤;明白所有的不如意,责任是否都在身外,而牢骚满腹一无所获是否陷入了误区?这种意识,它虽不能包罗全部,但至少能让你比较清醒地生活,并且,由此可能引出纠正、调整、扭转、加倍努力等行为,从而使你的生命经常处在自觉有效的运行状态。并且,我们应该相信,秋天里也会有美丽的童话。

绝境里也有生机

在现实社会中,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绝境。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智慧,而是因为他们面对事情的艰难没有做下去的勇气。波德莱尔说过:“没有一件工作是旷日持久的,除了那件你不敢着手进行的工作。”

保罗·迪克刚刚从祖父手中继承了美丽的“森林庄园”,一场雷电引发的山火将其化为灰烬。面对焦黑的树桩,保罗欲哭无泪、年轻的他不甘心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决心倾其所有也要修复庄园,于是他向银行提交了贷款申请,但银行却无情地拒绝了他。接下来,他四处求亲告友,依然是一无所获……

所有可能的办法全都试过了,保罗始终找不到一条出路,他的心在无尽的黑暗中挣扎。他知道,自己以后再也看不到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了。为此,他闭门不出,茶饭不思,眼睛熬出了血丝。

一个多月过去了,年已古稀的外祖母获悉此事,意味深长地对保罗说:“小伙子,庄园成了废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泽,一天天地老去。一双老去的眼睛,怎么可能看得见希望呢?”

保罗在外祖母的劝说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走上了深秋的街道。他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看见一家店铺的门前人头攒动,他下意识地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些家庭妇女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纸箱里的木炭忽然让保罗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线希望。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星期里,保罗雇了几名烧炭工,将庄园里烧焦的树加工成优质的木炭,分装成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结果,木炭被一抢而空,他因此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不久,他用这笔收入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一个新的庄园又初具规模了。几年以后,“森林庄园”再度绿意盎然。

保罗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擦亮双眼,生活的道路便会重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希望,脚下就会有新的道路。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建造一座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大桥。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说这个计划纯属天方夜谭,不如趁早放弃。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也确信这座大桥可以建成。父子俩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构思着建桥方案的同时,也说服了银行家们投资该项目。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父亲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华盛顿的大脑也严重受伤。许多人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但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他决心要把他们父子俩费了很多心血的大桥建成。一天,他脑中忽然一闪,想出一种用他唯一能动的一个手指和别人交流的方式,他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指挥工程,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无独有偶。法国有一名记者叫博迪,在年轻的时候,他因一场事故导致四肢瘫痪。唯一能动的只有左眼。可是,他还是决心要把自己在病倒前就构思好的作品完成。

博迪只会眨眼,所以就只有通过眨动左眼与助手沟通,逐个字母地向助手背出他的腹稿,然后由助手抄录下来。助手每一次都要按顺序把法语的常用字母读出来,让博迪来选择,当他读到的字母正是文中的字母时,博迪就眨一下眼表示正确。由于博迪是靠记忆来判断词语的,有时不一定准确,他们需要查辞典,所以每天只能录一两页,可以想象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是多么的艰难!几个月后,他们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为了写这本书,博迪共眨了20多万次眼。这本不平凡的书有150页,它的名字叫《潜水衣与蝴蝶》。

一根手指就可以建造一座大桥,一只眼睛就可以出一本书,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朝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肆虐,春风终会缓缓吹拂。当挫折接连不断,当失败如影随形,当命运之门一扇接一扇地关闭,我们永远也不要怀疑:总有一扇窗会为你打开。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绝境”。

失败与成功是孪生姊妹

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敢于冒险并承担失败,并要从失败中学到一些知识和经验。

走在人生漫漫的旅程上,你或许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成功确确实实就在不远处跳着迷人的舞蹈,但是,当你想接近它,它却退避了,不迎上来与你握手。而你自己呢?反而陷入莫名的泥潭,被失败的泥浆糊了一身。

为什么会这样?是世界不公平吗?是命运与你开玩笑吗?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商界巨子们的共识是:不是因为别的,归根到底是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足够多的失败。

许多人生探索者都有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尝试任何事,只有敢于冒险,敢于失败,并从中领悟和学到某些知识,某些经验,才有可能走上通往成功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