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4343500000035

第35章 酒香也怕巷子深(4)

巴菲特的祖父及父亲从事过新闻工作。他本身也从事过报社工作。但他认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不一定要继承祖业。

巴菲特的祖父曾经拥有,并且编辑《克明郡民主党报》——一份内布拉斯加州西点市的周报;他的祖母在报社帮忙并在家里的印刷厂做排字的工作;他的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编辑《内布拉斯加人日报》;巴菲特则曾是《林肯日报》的营业主任。人们常说,假如巴菲特不从事商业,那他最可能从事的是新闻工作。

1969年,巴菲特买下了他的第一份重要报纸——《奥玛哈太阳报》,连同一些周报。虽然他尊敬高品质的新闻事业,但巴菲特一想到报纸总是把它当做企业看待。他期望一个报社老板得到的奖赏是利润而不是影响力。拥有《奥玛哈太阳报》让巴菲特学到一些报纸的经营动态。在开始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之前,他已经有四年亲手经营报社的经验。

巴菲特告诉贝克夏的股东,他第一次和华盛顿邮报公司有财务上的关连,是在他13岁的时候,当时他的父亲在国会服务,他做送报生就专门送《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前锋报》。巴菲特总是喜欢提醒别人:我在葛兰姆买下《时代前锋报》前,就已经将这两个报纸给并购了。

显而易见,巴菲特常了解报纸丰富的历史,他认为《新闻周刊》是一个可以预测其未来的企业。他也很快地就知道了公司电视台的表现。华盛顿邮报公司多年来,一直报道它们广播部门主要的绩效。巴菲特根据他本身的经验和公司成功的历史判断,他相信这家公司拥有一贯优良的营运历史,未来的表现将可预期。

在1984年,巴菲特写道:“一份强势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上最强势的经济力量之一。”在美国国内大约有1700份报纸,其中将近1600份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他注意到那些报纸的业主相信,他们每年之所以能赚得超乎预期的利润,是因为他们的报纸具有一定的新闻品质。巴菲特说事实上,就算是三流的报纸,如果它是城镇里惟一的报纸,也能赚到足够的利润。无可否认的,一份高品质的报纸会有较大的市场渗透力,但他解释说即使是一份平凡的报纸,由于它可以将消息广为流传,所以对大众也是很重要的。城镇里的每个企业、每个房屋卖主或任何一个人,只要想讯息让大众知道,都需要报纸的宣传来达到目的。和汤姆森子爵一样,巴菲特相信拥有一份报纸,就好像从城镇里每一个想制作报纸广告的企业中,独占刊登广告权一样。

总之,获得成功不一定要走前人的路,继承祖业。不依赖前人的经验有时能干出一番更大的事业。

价格高买起来就不划算吗?

作为一名消费者,顾客在购买中总是怀有防范的心理,特别是对价格方面最为敏感,所以有人总是善意的劝告:这太贵了,不划算。其实要仔细研究就不难发现高价位并不一定就不划算。

据各国的有关资料表明,现在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着对高价位产品特殊迷恋的群体。仅以美国为例。

在美国,消费者形成不同购买群体的趋势,已日渐明显。目前,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消费群——“尖端消费者”。所谓“尖端消费者”,就是指那些偏好购买最好、最新设计的奢华品,或非常新潮物品的消费者。但是,他们并非一定属于富裕或高收入阶层。

这批“尖端消费者”数量庞大,约达4000万人,占美国成人数量的24.7%。其中有一半人年收入低于40000美元。在职业方面,“尖端消费者”中拥有专业及经理职位者不到一半。然而,尽管绝大多数的“尖端消费者”并不富裕,但他们仍要花大钱去追求新潮服饰、欧洲跑车、美食、最新电子产品和最好的用品等。

据美国研究分析预测,这一新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扩大,可能会改变市场消费规律,因而,在现代行销上,应更多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消费信息,以便作为行销策略的依据,使之更大地满足这些“尖端消费者”的需要。

既然存在着这样的追求高销售的顾客群体,那么只要企业运用得当便不会为自己居高不下的产品价位而担心,更不用忙着降价。

下面这则实例便很说明问题。

法国的路易·威登公司,是一家具有130多年历史的名牌皮件厂商,生产皮箱、皮衣、皮带、皮包、皮鞋等一系列产品,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无论从产品质量、款式色彩、方便适用等各方面都深受顾客爱戴。这家厂商特别重视产品的名牌形象对产品营销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在他们市场营销活动中常常利用“形象策略”,充分运用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巨大威力,建立企业形象。把建立企业形象、维护和发展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融洽良好的关系,作为一项战略性目标。

路易士·威登在世界各地,都是身份、地位和品质的象征。

为了确保名牌形象,路易士·威登皮件厂采取了一种特殊的销售方法,它绝不以技术合作的形式在国外设分厂,也不随意在国内设分厂或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职工、增加产量,其目的是防止粗制滥造,技术不过关,有损名牌形象;它不搞批发,也不在零售商店设专柜经营,而是采取开设直营商店的做法,从而防止了假冒伪劣商品的顶替。同时,它还采取一些特殊的、带有公共关系性质的营销手段。从1978年起,由公关部克劳克先生策划,无论一个顾客在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角落购买一件路易士·威登行李箱,这位顾客的名字便被送到巴黎的路易士·威登中心厂里。

不久密希先生向公司建议,凡是购买过公司产品的顾客名字都可以送到巴黎中心厂,然后通过中心厂送往世界各地分厂,以后无论在哪个角落购买路易士·威登的产品都可以以老顾客的身份享受5%的优惠,当他累计的购买额达到某数额时,便可以得到一份相应的、价值可观的礼物。同样,不同的产品规定了不同的保质期。只要在保质期内产品质量发生问题,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路易士·威登专营店进行调换,并且公关人员还必须及时和顾客沟通,向其道歉,求其谅解,解释产品出现故障的原因,并且他们还和老顾客长期保持联系,就如何长期稳定保持路易士产品的名牌形象征询顾客意见,并且每年评出一批“路易士·威登最知心的朋友”。

路易士·威登皮件厂别出新裁想出的这些营销手段,目的就是为了使该厂的名牌产品的形象长盛不衰,使顾客在购买其产品时不仅在品质上放心,而且也当作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肯定。同时,路易士·威登产品之所以能够在一般顾客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一方面在于它采取了一种带有公共关系性质的营销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于,该厂能够持之以恒,认真地、严格地遵循已形成规范的营销方式。

总之,只要产品质量好,那怕价格高也会很畅销。

酒香不怕巷子深对不对?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它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在现在社会可并非如此了。同样一件产品,就算质量一模一样,不过做广告搞宣传与不做广告的结果就是不一样。

新问世的产品,要想走入人们的生活,就要让人们知道它、了解它、使用它。再好的产品,顾客如果从未听说过,也一样不会有销路。商家只有利用媒体大作宣传,扩大知名度,才会赢得顾客。

台湾著名的实业家高清愿就曾审时度世,不失时机地将不为人知的新产品“太子龙”布料推广上市,当然靠的是不惜重金在电视上大做广告,并首开台湾布业进行电视广告宣传的先河。

“太子龙”是学生服的布料,质地好,穿着舒适美观,可以取代从日本进口的布料;但消费者毫无了解,产品无人问津。高清愿凭借他对消费心理的掌握,便决心投资在电视上大做广告。50年代,布料还没有人在电视上做广告,每月投入五六十万元的广告费,在公司遭到不少人反对。但高清愿认为:“没人做,我们做,就会有效果。只要我的产品不怕考验,做再多的广告,成本也收得回!”

果然不出他所料,消费者很快便喜欢上了太子龙布料,全岛南北都十分畅销,最高潮时,全台湾50%的学生服装都用这种布料。南纺公司一下子声名大震,钱财滚滚而来。

对于广告促销要诀的运用,高清愿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广告有它的宣传效果,但一定要确保产品质量,才能相得益彰。否则,消费者看过广告,买一次这家公司的产品后,再不会有第二次,并且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为了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减少层层加利,以保障物美价廉,高清愿直接开办了一批商店和制衣厂、被服厂,取消由经销商代理的惯例。销量的急剧增加也使售价逐步下降,再加上高级的产品质量,太子龙布料在台湾布料市场上长期独占鳌头、经久不衰。

50年代高清愿的广告促销,恐怕很少有人知晓。

90年代的今天,人们对高氏广告战的领略,应该是相当深刻的——“统一食品”的广告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使产品广泛深入人心,充分占有了市场。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商场上随处可见。

“壳牌石油”是英国和荷兰合办的石油公司,现在是世界闻名的超级石油集团,1986年曾在全球最大企业中排名第三,到现在也一直在前十五位之内,与美国老牌的石油公司艾克森集团(EXXON)和美孚集团(MOBIL)齐名。

但在若干年前,壳牌石油初打进美国市场时,在“石油大王”美孚公司看来,还是个不值一提的“小不点”,根本不足以引起他们的竞争兴趣。壳牌石油为了争取市场占有率,早期曾花了几年的广告预算,进行“答案在壳牌”的广告宣传活动。

首先,壳牌公司的研究机构通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实验,取得了关于耗油量、汽车保养、驾驶安全等一系列数据资料;接着,他们主动与红十字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权威机构联系,把研究结果向他们通报,并由这几家权威机构审核通过。由于红十字会、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机构是居于“市场领袖”地位的组织,他们的意见最易为消费者接受,因而,由他们审核通过的研究资料也具有了十足的权威。壳牌公司就把这些研究资料分期分阶段印成“答案在壳牌”的小册子,夹在消费者杂志和用户指南中,并在电视上大做广告,说明每加仑汽油可跑里程数,特别是每加仑壳牌汽油的可跑里程数,以及有关汽车保养和安全驾驶方面的知识。经过几年的宣传,随着壳牌公司所普及的知识深入人心,壳牌公司也建立起了“壳牌石油是最关心您的石油公司”这种牢不可破的形象。公司的营业成绩也节节上升,直逼美孚公司,到美孚醒悟过来时,壳牌石油已经站稳了脚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了。

可见,广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做与不做就是不一样。

跟风就能减少风险吗?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车站,几辆公共汽车几乎同时到站,候车的人群一窝蜂似的涌上第一辆车,尽管后面的车空着,有些人宁肯吊在车门外使车子开不走,也不愿向空车子瞅一眼。

在大小城市的大街小巷,常常有拉帮结伙卖滑头货的小贩,虽然报刊和工商管理部门一再劝告切勿上当,然而,受骗上当者不见减少,滑头货生意仍然兴旺。

在工业生产中,也常常出现一窝蜂式的竞争,销路好、赚头大的商品,大家一哄而上,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有人碰了壁,还有人跟着碰,魔方、领带的生产过剩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在中青年成才目标的选择上,也常常出现一哄而上现象。不少人一心想当文学家,稿子一叠一叠地往出版社、杂志社寄,又一次一次地被退回,想当文学家的热情却不减,不屈不挠地埋头爬他的格子。大家都向那个小小的天地里挤,指望一夜之间,登上龙门。连编辑们都感到诧异: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小天地里冲撞,而不能另觅成才之路呢”

在成才之路上,有的强调环境,有的迷信机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终日喋喋不休地希望别人为他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或者期望靠别人的权力把他抬举到“人才”的宝座上。而另一部分人,他们身处逆境不气馁,失败之中找教训,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寻求适合自己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目标、机会,也正是他们往往成为成才之路上的佼佼者。事实最能说明问题:鲁迅如果死守他的医道,绝不会成为伟大的文豪;陈景润如果继续当他的教师,也不会摘取数学的王冠。历数古今中外处逆境中成才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善于适应与利用环境。

中国人有个围观的习惯,在实质上就是跟风。某城市曾经发生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该城市一条主干道上,旁边是两条林荫小道,小道旁边每隔几米就立了一张石桌子。经常有人闲暇时刻三三两两来此切磋棋艺,一般是在清晨和黄昏两段时期来者甚多,中间时间,由于声音嘈杂,来者几无。这天,两个老头子棋兴大发,便双双来此,较起劲来。过了一会儿,便有观者驻足,这盘棋直杀得难解难分,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周围已旁观了一大圈人。渐渐地,这人群越围越多,甚至有人停下车子挤往前看,这样,交通便形阻塞。直到交警前来,费了好大的劲才驱散观者。交警问在外面往里挤的人,想看什么,被问的人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只是看到那么多人观看,我才想奋力挤进去看个究竟。”当问道里面观摆的人,竟答道:“我早就想出来,可哪挤的出去呢?”令人哭笑不得。

总之,一窝风这种现象应该是不可取的。不管市场多宽阔,不管多有利润,供者太众求者必少,而且供者太众败者必多,赢的人毕竟是少数。

概率真的可靠吗?

买彩票是一件很熟悉的事情,在买彩票的过程中常常听到“概率”这个词。那些超级彩迷们挂在嘴里的总是:计算得越精,中奖概率越高。那么,什么是概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