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4343500000005

第5章 成事不在天而在人(4)

为了实现自己的一番志愿,曾国藩在自己仕途一帆风顺的情况下,主动要求组建地方武装,以期实现手中有权,麾下有兵,掌中有钱,可以施展一番抱负理想。当时,清朝统治者迫于旗兵的腐败无能,任命曾氏组建乡勇,但在心理上忌视汉人带兵,这一思想根深蒂固。这是曾氏所深知的。曾氏既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又不能犯满人的大忌,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但他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是相当高明的,体现了他的理性和机智。组建湘军之初,他首先主动安排满人塔齐布为副将以换取统治者的信任。湘军壮大为国家主力时,直接推荐出来担当军政大任的是皖籍李鸿章而不是湘籍将领,以此来消朝廷对他结党营私的怀疑。攻陷天京之后,又主动裁撤湘军,消除朝廷对他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的嫌疑,自曾氏组建湘军以来,一直处于是非场中,但他却能主动跳出是非圈,相对圆满地实现其文化人格,这都是得益于主动出击的人生谋略。

因此,我们这些现代人想要成功、做大事,没有一点功名心是行不通的。

忧愁是不是就不好?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在各种情绪中,人们当然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欢乐、勇敢、和平等积极乐观的情绪,但忧愁等情绪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只要你能正确对待,忧愁也没有什么不好。因此,有人揶揄而又颇有深意地说:“既然如此,何不好好发愁一下呢?人每天要不略为发愁一下,怎能对得住自己?每天自寻烦恼,即便只是芝麻大的小苦恼,也要烦一下。要不然,等到遇到真正的大烦恼,你怎么知道如何应付?”

一位自称“自寻烦恼、自讨苦吃的老手”提出以下几点成功的“忧愁心得”:

(一)忧愁须及时,不可拖延。不可以说:“我今天不必忧愁。我太开心了,明天再发愁吧。”那明天你要是更加开心,又怎么办?

(二)不要说年轻就不用忧愁。开始,忧愁得越早越好。许多善于自寻烦恼的朋友十几岁便开始了。

(三)不要认为无聊的小事不可以烦恼。可以将其妥加培养,把它酿成称心如意的大烦恼。如一封信寄出以后,可苦苦思想:可曾贴了邮票?地址是否正确?一直想到神智疲惫而后已。

(四)不要忘记为钱发愁;如果没有钱,就为弄钱发愁;如果有钱,就为怕损失发愁。

总而言之,不要让一天白白过去而毫不发愁。即使没有发愁的理由,也要设法找些理由来杞人忧天,这才算得上自讨苦吃。

这些“忧愁心得”是幽默,其实质还是希望人们少一点忧愁,多一点快乐。但人无近虑,必有远忧。经常地,及时地,由小到大、由近至远、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地忧一忧,的确也没有什么不好。

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大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优秀人物,有的还成了伟大人物。科学技术、生产经营、政治法律等领域的许多重大进步,也可以说是出于人们的忧虑。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支配忧虑,不让忧虑支配我们,终有一天发现要担忧的事少了。

好心一定有好报吗?

80年代,中国有一家企业与外商联手做服装生意。经过谈判,中方同外商签订了关于出口服装的合同。

由于是第一次同外商做生意,为了争取第二次、第三次的长期生意关系,中方企业有关负责人决心在商品的质量上严格要求,力争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为此,中方发动全厂上下齐心协力,终于生产出来做工考究、面料上乘的缎质服装,并且比信用合同规定的最后装运期提前了一个月发货。因此,货物早早地发到了外商手中。

可是,就在中方等待外方“称赞”的时候,外商却提出了退货的要求,其理由是:产品品质与合同中的有关规定不符。

中方企业的有关人员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因为中方提供的服装的质量不仅不低于合同规定的标准,而且服装的纱支数还高于合同的规定。

可是,国际贸易法规的有关规定却无情地打击了中方的好心。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合约》的规定,卖方所提交的货物必须符合合同的规定规格,既不能偏低,也不能偏高。

这就是法律,不偏不倚,讲究公平和公正。按照这个公约的有关条文,中方的确违反了合同规定。如果诉诸法庭,按照国家惯例,中方必然会败诉。

按照一般的道理,卖方提供商品的品质规格高于合同规定,本应是对买方有利的,买方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可是,为什么外商却坚持要求退货呢?

原来,外商发现他新订购的这种类型的服装市场看跌,运到的货物销路很不好,即便是销售出去也得降价处理才能避免利润受损。

因此,狡猾的外商便利用国际贸易法规中的有关规定,来转嫁他的损失。

在这里,中方企业颇有些“好好先生”的风范,以诚实可信的态度对待外商,本想能与之保持长期联系,继续合作下去,却不想成为被骗的对象。

当然,外商的这种“骗法”与一般情况下颇有些不同,他利用了合法的形式和中方的弱点,通过合法欺骗的手段,达到了转嫁灾祸的潜在目的。

的确,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一定要走出误区,即便是高于合同规定的“好心”也不能有,因为这很容易给别人提供用以行骗的借口,从而带来不良后果。

总之,作为一位在商品经济中弄潮的人,务必擦亮自己的眼睛,警惕各种陷阱,避免成为被人欺骗的对象,好心未必有好报。

做得不高明就该难为情吗?

有位母亲,突发奇想地学起了钢琴。一天,她正在弹琴,7岁的儿子走过来,听了一会儿后说:“妈,你弹得不怎么高明吧?”

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批评并不生气,她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不错,是不怎么高明。任何认真学琴的人听了我的弹奏都会退避三舍,不过我并不在乎。我这样不高明地弹了已有多年,但我弹得很高兴。”

“我也高兴不高明地歌唱和不高明地绘画。从前还自得其乐于不高明地缝纫,后来做久了终于做得还算不错。我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不强,但我不以为耻。我有一两样东西做得很不错,其实,任何人能够有一两样做得不错就应该够了。”

“我不反对自我改善。壮志、干劲和好胜心,在合理的范围内都值得钦佩。可是,现在我已不知道何谓合理范围。我认识的有些人避免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原因只是他们缺乏时间或精力去‘认真’应付。如有一女士很想学外语,却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我想,她所谓没有时间去学,是因为她想一年内就说得十分流利,达不到这个水准她就会觉得难为情。”

“我想,我们现在就该让这种事情不再继续下去。从本星期起,我们每人都应立志做点新的事情,但要弄清楚我们绝不求精通。我可以根据经验告诉你,塌陷的鸡蛋牛奶酥还是很好吃的。这意思是说,不妨以再做初学者为乐,重新找出创造性消遣的乐趣。如果你觉得困难,可以请任何一个两岁的孩子教你。两岁的孩子有凭着热情应付不可能之事的本领;不断的失败往往亦不会使他们灰心。”

“至于我,我的身体已胖得越来越不像样,所以我想学打网球。网球看来不太难。只要教我几次,我应该很快就可不太高明地打了。”

人,应该全面发展,人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但人的才能又极其有限,一般人,都只“有一两样东西做得很不错”。这种矛盾,使不少人不敢涉足丰富多彩的生活领域,特别是一些新的领域。这不但使他们的生活单调,而且也使他们慢慢地失去了学习、创造的热情和勇气,因而也就不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因此,我们也不妨拥有“不高明又何妨”的心态,“不妨以再做初学者为乐,重新找出创造性消遣的乐趣。”

我们一定要使自己忙起来吗?

现代社会,人人以忙为荣,即使无事也要装着忙的样子,以免别人看不起。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写了一个恶少式的地主罗士特来夫,此人赶热闹,爱赌博,好撒谎,喜恭维。一天,他在酒店里碰上乞乞科夫,立刻向对方夸耀自己的小狗,始则勒令乞乞科夫摸摸小狗的耳朵,继则要乞乞科夫摸摸小狗冰冷的鼻子,最后又要乞乞科夫去看他的庄园,特别是那条就要死的瞎眼母狗。罗士特来夫为了这些与别人毫无关系的小事忙来忙去,可以说是个大忙人了,是地道的无事忙。

也有的人是有事忙,可又忙不到点上。这种人认为,只要忙忙碌碌,人生就没有白过。他们往往不去安排,甚至不会安排工作,他们习惯于按任务的紧迫程度而不是按重要性安排工作,因此,常常看到他们到处开“救火车”,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把临时突击当成完成任务的妙法,往往把重要的该办的事拖到最后,结果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他们常常碰到什么做什么,先来先做。有电话来先回电话,有人到办公室聊天,陪着聊天;他们做工作根据个人爱好而定,喜欢做什么就先做什么,不能合理地利用宝贵的时间;至于因疏忽小事而造成忙乱,因苟且偷生而成为“往事的俘虏”,因抓不住主要矛盾而舍本求末,因迷惑于复杂纷纭的现象,而眉毛胡子一把抓,等等。

其实,最容易不过的是忙碌,最难不过的是有成效的工作。管理专家索罗说过:“忙碌本身,不值得称道……问题在于,我们忙些什么?”行为管理的妙决在于对自己的行为应该进行选择,行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不但有害无益的行为必须根除,而且可做可不做的事少做或不做,就是有益的活动也要精心筛选。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唐纳德·C·伯纳姆在《提高生产率》一书中讲到提高效率的“三原则”,对我们进行行为选择是很有启示的。这“三原则”是为了提高效率,每做一件事情时,应该先问三个“能不能”: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把它与别的事情合并起来做?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取代它?

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说过:“在人类所犯的愚蠢的错误中,最常见的一个就是他们常常忘记他们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无论遇见什么事,都问三个“能不能”,这样,你定能学会做应该做的事,少做可做可不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那么,无事忙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

感情用事就能解决问题吗?

每个人都兼具理性与感性,对大小琐事都想用理智作衡量是不可能的,而且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以感情为出发点的,这是人性真实的一面。往往因为旁人的一句话,便耿耿于怀,动辄勃然大怒,时而血管膨胀,血液充满脑部,根本无法自我控制;等到情绪过后,才来懊悔当初,这是一般人的通病。

有一回,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一同回家,他太太正因煤气的事而生气,还当着客人的面掀翻了桌子。这位学生十分不悦,说道:“就算是师母,也要有个师母的样子,真是太过分了。”说完转头就想离开。

苏格拉底心平气和地说:“上次我去你家,不是有一只母鸡从窗户外头跑进来,把桌子搞得乱七八糟吗?那时我们不都没有生气吗?”

生气的对象是人就会发怒,一旦换成母鸡便无从愤怒,苏格拉底利用妻子的行为教育弟子,希望他能从此事件中领悟到更深的哲思。人都难免有生气恼怒的时候,这时把对方视为低等动物,这样可以使心情恢复平静。

其实,这种贬底别人的方法,只是权宜之计,对于人格的提升毫无帮助,只是暂时先将心情平定以后,以后自己仍要作反省。

时间是最佳的疗伤药,遭受失败的打击,经过长时期疗养,伤痕就会渐渐消失。如果连把对方看成低等动物,也不能心平气和,此时最好作深呼吸,把眼睛闭起来,让当时情况重映于心,使刺痛心灵的锋芒尽折,这样做颇具效果,不妨一试。

人们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产生不愉快的想法。所以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如何排除掉不愉快的想法,还应当学会怎样把腾空了的地方装上健康而积极的念头和想法。

譬如说,你刚刚疲累地做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冲一个澡。热水冲在身上,使你感到非常舒服。正在怡然自得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曾经与邻居吵架的事情。一下子满脑子都充满了不愉快的回忆。此时应该将和邻居吵架的事统统排除掉。在这个时候,你根本解决不了跟邻居争吵的事情,但是能够把澡洗得痛痛快快。情绪愉快是理所当然的,而不去破坏这种情绪的责任在你自己。

把头脑里的烦恼念头清除掉以后,可以选择用什么积极的念头来取代,可以挑选任何喜欢的东西作为鼓舞。

要照这个办法练习几次。一旦你在这样做的时候尝到甜头,头脑里浮现了的愉快景象会使你觉得舒畅得多。

假如过了几分钟后,你又想起了那些泄气的往事,赶紧再去想象美好的事物。

只要你一不自觉地想起了泄气的事情,就必须有意识地行动起来,把那些念头赶跑。

在你想要放松自己休息一下的时候,你脑子里那些泄气的想法往往趁你平静的时候更为频繁地出现。比如在躺下要睡觉的时候,周围没有了旁的声音,没有了旁的刺激,你就开始觉得发愁和担心,烦恼的事情也一起涌上心头。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脑子里出现泄气的想法和问题,就要采取措施。只有你自己才能够控制你的头脑,要用“情绪吸尘器”把它们赶走,留出地方来装即将到来的快乐时光和成功胜利!

总之,太感情用事不好,出现了消极因素,就要清除干净。这样,你才能着手盘算如何愉快起来,才能有时间觉得痛快。

金钱真的能使我们快乐吗?

一般来说,人活着,就得要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对金钱来说也是同样的适合。金钱的获得使我们快乐,但并非与金钱有关的事都使我们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一切花费都是周而复始的付出,只要出发点正当。你不妨试验一下,下回花钱时,就把它当作是在造福自己和别人,这和付出爱是一个道理。付出爱,你可以得到同样的回报,感受、体验一次新鲜的经历,抱着这种精神去付出的人,得到的回报将数倍于付出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花钱根本不成问题,他们花起钱来如流水,终因挥霍无度而债台高筑。经过数次挥霍的诱惑之后,很快他们就会尝到挥霍后的苦果。

有了钱之后,首先就要负起有钱的责任。其中之一就是要学会储蓄和有目的的投资。例如,国哲学家兼诗人爱默生就把金钱看成是一项“管理”工作,或是对人的挑战。他认为每一位有钱的人都有责任,用他所有的金钱为他人创造工作机会。

你如何运用你的钱?你对花钱有什么打算和计划?花钱有什么原则?你打算用钱投资吗?这就像农夫种田一种,如果他们种田毫无计划,随处播种,那么他就不只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会面临欠收的命运。无计划的播种,当然就不可能有较为满意的收获。所以从现在起你就应该为自己制定计划,开始合理投资。首先你应该花一些时间来思考你的金钱观,问问自己:

你愿意因赚钱发财而放弃自己终身的理想吗?

你认为“贫穷”是什么?“贫穷”的滋味如何?

你对有钱人看法如何?

你对赚“大”钱有什么看法?

你希望用什么方法去赚钱?

你希望怎样用钱去帮助别人?

临终的时候,你打算怎样处理你身后的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