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4343500000056

第56章 成功重在过程而不在结果(4)

当我说我并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完成或解决的,并不是说我不相信它可以被完成或解决,而是在当时我不知道真正的解答,但是我可以预期答案终究会被找到的。

不知道当你在追寻某个目标的过程中碰到问题时,会出现什么样的解答,不过,有一点是可确信的:你必须以“我现在还不知道答案,不过我迟早会得到答案”的态度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而且要保持你的心灵处在开放的状态,用心去听,用心去看。对于你周围的人以及他们所具有的知识要保有敏锐的观察,必须广纳别人的建议并接受具有革新及创造性的构想,那么答案最后终将自我显现。

梦想是动机的推进器。真正有动机的人对于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充满动力、挑战性、激发性的梦想,而梦想正是动机的推动器。有些人对动机的想法正好完全相反,他们认为必须先有动机,然后再将动机运用于工作中。他们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整天像纺车般不停地运转,或是整天像只无头苍蝇般到处乱飞。他们看起来,也有精力和热切的心,但是在一天结束时,他们经常会感到头痛并陷入疲惫之中,他们会觉得精疲力竭,因为这一整天他们虽然很忙,但事实上没有完成什么事情。

如果感觉不到强烈的动机,你应该再建立一个新的梦想。

先有动机,然后再寻找可以运用这动机的事情,这种方式就好像把马车放在马的前面一样可笑。你应该先梦想,梦想越强烈,就会有更多的动力。梦想本身会带来能量并激起生命的波澜。在你的人生中,你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想要做些什么及想要拥有些什么越主动、越专注的想象时,你就会有越强烈的精力来完成这个梦想;你的梦想对你越重要,你就越会倾毕生所有去实现它。假如你的动机不够强烈,你也许需要再建立一个新的梦想。梦想来自你的选择,而你的选择则基于你对自己的生命抱有怎样的价值、需求和希望。

总之,从正确的点开始,从你在生活里所想要的开始。你想成为什么、想做什么,及想拥有什么是非常重要的,要保持这个焦点。这梦想——假如你能够强烈、紧密、长久地把握住它的话——将会促使你去采取行动。它会在你的内心酝酿,直到你必须做些事情来使你成功。

成功者就一定是干大事的?

平凡中见伟大,小事中见人格。成圣成王并非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大业。雷锋精神的我为人人,才有人人为我。动物中亦有相辅相存的现象,更何况于人乎?当今社会,自然要提倡经济观念,注重发展生产力,提倡致富光荣,贫穷可耻,这是正确的,但雷锋精神也不可摒弃。西方国家历来重视王道,不注重内圣,却也提倡雷锋精神,不能说这种精神没有作用吧。

人的生活总是受其精神作用所支配着,精神的意象产生真实的生活。精神的意象复写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印铸在每个人的品格上。人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把种种精神意象,翻译于自己生命中的品格之上。

雷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学习的楷模。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真正实现了自己“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誓言。他因公殉职后,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的班为“雷锋班”。长沙、鞍山、抚顺以及他生前所在部队,分别建立了《雷锋纪念馆》。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全国青少年和全国人民学习他的模范事迹。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分别题词,号召向他学习。学习雷锋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全国人民中特别是在广大青少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雷锋这个名字已成为献身人民、服务人民、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崇高思想与行动的化身。雷锋精神不仅影响着中国,也飘洋过海走向了世界,20多年来,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外国朋友和港澳同胞,前来参观雷锋纪念馆。在美国,成立了学雷锋研究会,70年代就有一批青年自发地学习雷锋。著名的西点军校的学生手册上,印有雷锋日记摘抄。在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的小册子发给国民,宣扬雷锋精神,进行社会道德风尚教育。人民需要雷锋,时代需要雷锋。雷锋精神的鲜艳花朵,在神州大地,在异国他乡,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雷锋自己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却把长年累月积存下来的200元钱送给抚顺市望花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区党委办公室的同志感谢他的一片热心,不肯收下这笔钱。后来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只收下100元。事隔不久,辽阳地区遭受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灾害,他又把剩下的100元钱寄给了灾区人民……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有些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星期天雷锋到卫生连去看病,回来路过一个建筑工地时听到广播说:砖供不上。他就不顾肚子痛,径直奔向堆砖场,推起小车干起来,一直干了大半天,背心衬衣全被汗水浸透了。建筑工区负责人代表全体同志向他表示感谢,他谦虚地摇摇头:“可别这么说。我们人人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是尽了自己应尽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吧。”

雷锋是一颗永不生绣的“螺丝钉”,党把他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农场学开拖拉机,很快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拖拉机手。在鞍钢学开推土机,他的师傅见人便说:“在我教的徒弟里,数小雷岁数小,可他是学得最好的一个。象他这样勤奋、虚心,没有学不会的技术。”

雷锋对待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他把“为人民服务”,“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在他做了一切好事之后,又总是不声不响,甘当无名英雄。他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平时省吃俭用,而一旦得知别人经济上困难时,却总是慷慨解囊相助。在鞍钢,工友王大兴给母亲寄钱钱不够,他就拿出30元;张建文回乡探亲,又送给他20元……在部队,雷锋发现战友小周接到家信后情绪有些低落,经了解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他就用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了一封信,同时寄去10元钱。后来,当小周弄清楚这钱是雷锋寄去的时候,感动得一把抓住他的手,不知说什么才好。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出差或应邀外出作报告,在列车上从未见他闲着。他不是帮助列车员扫地,擦玻璃,拾掇桌子,就是给旅客倒水,帮助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或帮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次外出在沈阳换车时,他看到一个背着小孩去吉林探亲的中年妇女,把车票和钱都丢了,心里很急,就二话没说,掏出钱给她补了车票,并送她上了车。当这位大嫂含着热泪问他的名字和住址时,他笑着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又有一次,他到沈阳出差,在去车站途中,看见一位赶火车的妇女,身上背着孩子,手里还拉着一个小女孩,在大雨中艰难地行进。他就急忙赶上去,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那背小孩的妇女身上,又背起地下走着的小女孩,陪同她们母子上了火车。上车后,他见小女孩冷得打颤,又把自己的绒衣脱下来,给她穿上。到沈阳后,又把她们母子三人送到家里。类似的事迹不胜枚举。足见雷锋“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可见成功者未必都是干大事的。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坚决反对那些“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点,要知道,正是因为像雷锋这样一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人才铺就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之路。

成功在结果还是在过程?

法兰西民族是个极具幽默感的民族。“成功么,”他们似乎漫不经心地打着口哨说:“成功,就是那些一旦你真正得到以后,就很快会感觉索然无味的东西。”这话作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幽默,虽不免有夸大其辞之处,但却渗透着一种深刻的思考:很多时候,成功不在结果而重在过程。

同样的“美,在过程中”。过去,人们是不以为然的。如果我们果真爱美、寻美、缔造美、品味美的话,对美,尤其当作如是观。

假若推而广之,人们发现,“美,在过程中”不仅恰如其分,而且必得如此。如是,“追悔莫及”一词,才得以诞生。因为人们终于悟到:凡事均美在过程中,即便痛苦,也有痛苦的美,倘若执迷不悟,到头来想重新体验,也时不我待,后悔已迟。

恋爱堪称人生幸事之首了。但其间的苦乐忧欢,倘不明明白白清清醒醒地以“美,在过程中”的理论来指导之,怕只好落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的懊悔。

人皆有上进之心,奋斗之欲,拼搏之举。终不外功成名就,了却心愿。他是健的中学同窗,现在广东某外资企业做打工仔。高二那年他突然狂热地爱上了诗歌,他们都叫他诗痴。他订阅了全国所有大大小小的诗报诗刊,随便哪一份他闭上眼睛都能写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电话号码来。他写诗极快,一节课便可写出三四首。他俩很快就凑成了一对,因为不太谦虚地说,健其时正开始被别人称为校园小诗人,也每天母鸡下蛋般写得刻苦。

从此每每黄昏时刻他们便在河边,或在校园附近那座长满桑树的山坡上,对着落日,对着炊烟,以及眼前一只飞鸟,远处一声渔歌,发一些莫名其妙的感慨,时而做严肃状,时而作抒情状,指点江山,慷慨激昂。他们觉得自己很伟大很高贵很了不起,是精神宫殿里的君主。

他们不理会那个看守校门的老头异样的目光。他们比赛似地写,写好了各自都收集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健大笔一挥,在扉页上写道:太平洋出版社出版,他不肯示弱,也写道:宇宙出版公司出版,好家伙,将健的盖下去了。渐渐地他们引起了当地一位老文化馆长的注意,老馆长拍拍他们的诗稿,又摸摸他们的脑袋,用一连串的词语将他们赞扬了一通,并开了一列长长的书单,要他们多读点书。

于是他们就读,有一阵子他们读陶渊明,竟然向往起隐居生活来,偷偷跑到几十里外那座有名的寺庙里来。看到和尚念经唱喏的样子,又觉得太枯燥寂寞,怅然而归。回来后,商量着各自取了一些诸如梦鹤啦、瘦竹啦、鹜峰童子啦、隐云洞主人啦之类的古怪笔名。那阵子像松像竹像茅庐之类的词语充斥了他们的诗歌之中。

他们称那为复古主义兴起时期。过不了多久,校园哲学热汹涌而来,健与他先后卷入其中,他的记忆力惊人,能一口气把萨特把尼采把黑格尔把弗洛伊德说个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健确信那时候他的头脑在发热。其实健也是。

一个周末晚上,健与他呆在空空荡荡的寝室里继续阔论,他们仿佛处在诗与哲学的边缘,被一种神秘的天国般的光辉笼罩。说来可笑,那时他们交谈绝不用日常口语,力求每一句话都富有哲理意味,事实上他们也都沉浸在由自己一手制造的那种神秘氛围之中。第二天他把谈话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灵魂折光——两个伟大的诗之乞丐的黑暗呓语及其梦殇之后的启示录》。从这个题目的古怪程度来看,便可以猜知其内容的荒诞虚无了。

后来他又兴致勃勃大张旗鼓地拉起了一个诗社。那时候健忙赶功课,像起草章程招收社员征稿改稿油印刊物全由他这位光杆社长独揽。刊物出来了,还得一份一份地送。也搞文艺沙龙,搞征文比赛,请作家讲课,与兄弟社团联欢……一下子竟被他搅得热火朝天,男孩子女孩子纷纷从公式符号定理里面走出,汇集于他的麾下。他被眼前的胜利所鼓舞,抑制不住得意的神情对健说,准备来一次第四代诗人联谊会,抛弃顾城,Pass北岛,打出自己的旗号去占领整个诗坛。其豪气千丈,令健动容。可隔不了多久,一场中考下来,许多社员功课不及格,在老师的呵斥下纷纷作鸟兽散。他苦苦支撑,终因大势已去,只得沉痛宣布诗社解散。

后来他终于没有考上大学,应验了许多蔑视他的人的断然结论。再后来他就跟谁也不打招呼就突然失踪了,直到两个月后健收到了他的来信才知他去了广东,打工。信很短,末尾有这么一句:钱得赚,诗也还得写下去,否则没法活。

俗话说“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凡是太轻而易举地开了头,总不会有货真价实的好结尾。因而,过程中各式各样的美便活生生被挤掉了许多,漏掉了许多,忘掉了许多……

有人曾兴趣盎然地旁观过一个善钓者。每有鱼儿咬食,浮标乱动,旁观者已是心潮激荡,恨不能取而代之扬杆而起了,他却稳坐岸边,与上钩鱼儿东南西北地大打“拉锯战”而不急于收杆。三番五次,每每如此,急得旁观者终于开了口:“快拉!快拉!”

殊不知,此公面带不屑之情反斥曰:“着什么急!我这儿正好端端地‘品味儿’,要你打岔!”复又如法炮制。直到尽了“品味儿”的大兴,他才把那精疲力竭的鱼儿拉将上来,款款取下鱼钩曰:“钓鱼的味,全在这上钩之际。没听说过‘吃鱼也没有钓鱼香’吗?香在哪儿——就香在你忐忑不安的惟恐它不上钩,和惟恐它上了钩又跑掉的当儿。更妙的就是那手感颤颤,心也跟着颤颤的时刻——这可是用金子也买不着的时光哟……”

的确,喜欢钓鱼的人,追求的正是那“过程”中的妙趣与极乐。至于事前的准备和事后的处理,相比之下,那实实在在是有点索然无味的。稍有不同的地方,“事前”是怀着若干的希冀和幻想而“准备”的,这准备就构成了一种趋向成功的积极态势,可谓之“紧张”。紧张者,过程之始也,比那烹鱼吃鱼,实在又多了些许情致。

说得更明白些,那便是:“哪儿没有鱼卖?”买来就成。但买鱼者,终没有钓鱼的美妙过程。却原来,果真好吃鱼的人大凡少有亲自去钓的。而大凡喜爱钓鱼者,居多的还是对吃鱼本身没有多大兴趣。

哈,美,在过程中,多么朴素的真理!同样的,成功亦在过程。

成功真的只属于年轻人?

人们以为,成功只是属于年轻人的,但看完下面这个例子,你也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向前走永不嫌晚。

乔治·伯恩斯在80岁时出演《阳光男孩》,并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这部电影原来是由乔治·伯恩斯好友杰克与尼尔·西蒙合演的。但杰克在《阳光男孩》开拍前生病了,一个月后杰克死了。杰克的死让乔治·伯恩斯伤心至极。乔治很不愿意听到杰克的死,谁知杰克的制作人兼经纪人欧文·费恩却找上了乔治。

“费恩和《阳光男孩》的导演赫布·罗斯以及尼尔·西蒙接触,建议他们由我接手演杰克原本要演的那个角色。那时我已经80多岁了,在妻子格雷西亚过世后,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我有35年没拍电影了。”

“拍电影的人很怕我年纪太大会忘记台词,拖延电影拍摄进度,但费恩说服他们让我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