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困惑你一生的谬误
4343500000009

第9章 成事不在天而在人(8)

美像“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落日照大旗,马呜风潇潇”;美像“大漠荒烟至,长河落日远”;美像“风林两岸夜,同照孤舟”;美像“星垂平野涧,月涌大江流”;美像“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美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美像“一丘一室也风流”;美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之所以用了许多词句来形容美,是因为天下人所知道的美只是什么东西的美,而非美的本身;因为美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老子道德经就有一句话:“天下人皆知美之为美,是不美也。”美,它什么都不是,你一旦用言语来描绘它,它的意境便受到局限了。

话题扯远了,我的用意只是想告诉读者,看法不同是正常必然的现象,当他人的意见与你相左时,置之一笑吧!

以下用几个最平常的实例来说明。

我念高中时,有一位体操国手担任我们的体育老师。每次上课,他因个人的偏好而喜欢上足球课,而我个人也是个足球迷,因此总是兴致勃勃地上课,一学期下来,得了个优等的成绩,我真得意!

这位体育老师走后,换来一位武术高手,他常严格要求我们全班必须倒立,然后以姿势的好坏打分数。我不会倒立,所以其他项目也连带受影响,体育成绩从优等急降至一般。

那时,我气愤极了,因为以平均分数而言,体育成绩应不会这么差。但家父的一席话,令我至今仍受益无穷,他说:“分数其实不算什么,重要的乃是实力。评分的标准因看法之不同而有异,不必太在意。”是呀,看法因时代而改变,也因知识的认同标准而异。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不是已经失去自我了。

痛苦就只意味着烦恼吗?

古代哲学家在谈论人生时曾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人生苦与乐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过去北飞的鲲鹏路过青蛙所居的水沟时说道:“一生与溪水和昆虫打交道,让沟中的污泥浸满你的双腿,你所喜欢的是什么呢?”青蛙反问道:“一生中在空中飞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你所喜欢的又是什么呢?”所以,青蛙和鲲鹏它们都不了解对方的苦与乐,而其实对方所认为的苦,恰恰令它们感到乐在其中。

在成功的人士当中,他们对于苦乐的理解与众不同,追寻过去奋斗的足迹,他们常常将奋斗中的困苦引起为乐,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怀特和彼得都是刚从医学院毕业才几年的青年医生,两人都有远大的抱负,想开业成为一个名医。怀特每日愉快地工作,耐心地积累的经验和财力,充满信心地认为总有一天会如愿以偿。可彼得却感到日子真苦,到哪一天才能自己开业呢,他每天虽然和怀特干同样的工作,但感觉自己再也没可妙计实现理想,怀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在我小时候,一次突然的车祸,使我不得不拄起了拐杖。但有时我忘了腿已残疾,会忘情地跑起来,结果总是摔伤,倒在地上才想起已离不开拐杖,我真是恨那拐杖。我祖父明白了我的心思,一天晚上,趁我睡熟了,他把拐杖漆成了鲜艳的红色,这是我最喜欢的颜色。当我醒来,看到红色的拐杖高兴极了。从此我对它有了好感,把它拄在腋下,走起来神气十足。后来颜色不再让我新奇了,于是又在一个晚上,祖父在拐杖上装了一个小银铃,再次让我喜欢拄杖而行。就这样我再也没有摔伤过,后来残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我不懈地锻炼最后几乎消失。”

彼得听了这个故事,深有所悟,从此他也像怀特那样达观快乐了。最后他们两人都实现了的原望。

怀特的祖父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乐于负起重担,就不觉得担子重了。成功本身不是重担,所以追求的过程不是痛苦的。

据说,在马六甲半岛的萨凯部落,人受到别人的侮辱后,总会以决斗来泄愤,有趣的是,他们的武器是孔雀羽毛。决斗者脱去上衣,赤膊上阵,走出相距三余米的地方,然后开始互相呵痒痒,时间没有限制,可以从早呵到晚,直到谁先笑出声,方告结束。先笑者为输家。笑过后,冤家对头常常会握手言和。

这种决斗方式不仅有趣,并且充满生活的智慧。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够自己在奋斗中寻找快乐,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呢?

有一天,爱因斯坦收到慕尼黑一位音乐家的来信。这位音乐家已失业,情绪低落,愁肠百结。爱因斯坦劝告他:“别再看报了。试着找一些和你所见略同的朋友,读些前人名著:康德、歌德、拉辛,还有外国的古典作家。慕尼黑四郊风景美不胜收,到那里欣赏大自然去,去看看周围的动物,那么您那种天生的快活性情又会失而复得,没什么会再使您烦恼。”“没有什么会使你烦恼”这是爱因斯坦对人们解除人生烦恼的衷心劝告。如果我们以这种心情去面对奋斗中的痛苦,成功必定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

寂寞是件坏事吗?

几年前,篙与几个朋友在乡下路过一个小水塘,几位朋友提议要下水去摸鱼。篙说,你看这是死水,全是积的雨水,水又清澈见底,根本就没有鱼。可是他们不听劝阻,纷纷卷起衣袖、挽起裤腿下了水,惟有篙默默地坐在岸上看着他们。不一会儿,鱼没有摸到一条,衣服上倒沾了不少泥水,可是他们在水里摸来摸去,欢声笑语不断,而篙越来越感到孤寂。两三个小时过去了,他们才两手空空地上来,嘴里不停地调侃着、咒骂着,但篙感到他们在这段时间过得很快活,而他只能独守着自己寂寞的心。

此后,尽管在生活中篙又经历不少类似的事,固执的他仍是一如既往地独守这份寂寞,因为他深知,最好的往往都是最寂寞的,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能够承受寂寞。

其实,寂寞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在感到寂寞时轻轻地合上门和窗隔去外面喧闹的世界,默默地坐在书架前口问心手抚胸地忏悔,用粗糙的手掌爱抚地拂去书本上的灰尘,翻着书页嗅觉立刻又触到了久违的纸墨清香。如一觉醒来的孩子吵闹着寻找甘甜的乳汁,低语着一夜朦胧的梦,长长街道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我们自己是掺杂其间的一名小贩,不知不觉间已由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老叟,挣扎着叫喊着“还我青春”。猛然打翻了那长长的书架,书架儿一股脑儿涌到我们的怀里。

梁实秋先生有一篇美文,读来甘之若饴,他写道:

“寂寞是一神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尘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地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旋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就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

“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该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就要好好地享受它。”

美文相伴,心有戚戚焉。

寂寞是一种清福,寂寞也是一种美丽。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能够忍受寂寞。

“孤注一掷”不好吗?

有人认为,人的每一天都要把它做为临死之前的一天来过。这也许会使生活太苦、太累、太紧张,但是假如每一回你都把一次重要行动看成是你最后的一线生机,那你可以做到许多他人无法做也无法想象的事。

有个故事说: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的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回去,而上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一老僧路过,给了他一个指点,说:“跳”。

跳!既然不能上,凌空摆荡,犹豫不决,只能浪费时间,消耗体力,有如等死。孤注一掷地往下跳,虽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

在战争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战例,在经营史、政治史上也是如此。

尼克松说:

“冒险,这是伟大领袖的首要素质。如果一个人不能迎战巨大风险的挑战,他将永远不可能创造伟业。”他回顾道,1952年他的那次“制止者演讲”曾被认为有可能立刻断送他的政治前程。但恰恰相反,这次演讲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他认为,“一个领导人必须有必胜的决心,而将失败抛至脑后。杰出的领导人是那些在激烈竞争和危难之际背水一战的人们。”尽管尼克松曾因冒险的“水门事件”而惨遭弹劾,但他在晚年仍充满激情地对他的秘书说:“决定,莫妮卡,决定。每位伟大的领袖都必须会果断决事,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这同敢于冒险的能力是并行不悖的,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必须学会孤注一掷……”

作为一个凡人,我们也应当勇敢,勇于过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且在去陌生地的时候,不把安全留一点儿在岸上。我们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城市,在直觉、激情的引导下去那个旷野,去没有人去过的地方,不是乘公共汽车去,而是苦干和冒险。如果你这样做了,你的发现定会叫你感到奇妙,你会发现自己的存在。这就是孤注一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