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4351100000018

第18章 赤松德赞朝吐蕃的对外扩(2)

公元678年(大历三年),吐蕃专管东部的大将尚悉结(据P.T.1287号卷子,他还担任了吐蕃大相一职,可能就在此时上任的)功高请老,尚悉结的位置由尚赞摩替代,为吐蕃东面节度使,专门经营河西、陇右。新上任的尚赞摩仍然保持着吐蕃主动进攻的一贯作风,此年阴历8月吐蕃十万大军攻灵武(宁夏灵武县西南),吐蕃十万大军攻灵武是奔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宁夏灵武县西南)而来的,接着尚赞摩亲率轻骑两万直奔分州,深入唐朝军队后方,想骚扰唐朝,以有利于灵武的攻击。分州靠近长安,唐朝京师实行戒严,后尚赞摩攻分州不下,率军后退,进攻灵武的吐蕃军队也没有进展。阴历9月为防备吐蕃,保卫长安,郭子仪在奉天屯兵五万。吐蕃军队复攻灵州和灵武,凤翔节度使李抱玉遣李晟率兵千人,出大震关,袭击吐蕃在临洮的定秦堡(吐蕃志在吞并秦陇,故筑堡于洮州,以定秦为名),屠杀守卫人员,焚毁吐蕃积聚的粮草等,俘虏堡帅慕容谷钟,围攻灵州的吐蕃军闻知后遂退兵而去。因吐蕃连年进逼长安,唐朝调整兵马的部署,对长安地区做重点防护。公元769年(大历四年),阴历9月,吐蕃的军队进入灵州境内掠夺。阴历10月吐蕃军队进入鸣沙县(宁夏青铜峡市西南),首尾四十里,唐朝怕灵州有失,郭子仪派浑领五千精兵前去支援,不久吐蕃退去。公元770年(大历五年),吐蕃攻掠分州永寿县(陕西永寿县西北),这似是小规模的骚扰,但吐蕃军队如此自如地进入长安西北,说明唐朝在西北地区处于被动的防守地位。公元771年(大历六年),阴历4月吐蕃与唐朝互遣使者修好。

阴历9月吐蕃军队翻青石岭(原州西),驻扎于原州(宁夏固原)之那城(固原东南),因郭子仪派人劝说,吐蕃引退。公元772年(大历七年)吐蕃五千骑至灵州,不久向西退去。公元773年(大历八年),休整过的吐蕃军再次发动秋季掠夺战,阴历8月吐蕃六万骑兵攻掠灵武,践踏庄稼而去。阴历10月吐蕃又入侵泾、分州,同朔方兵马使浑战于宜禄(陕西长武县),浑据险布置拒马枪以防吐蕃骑兵冲锋,部将不遵其令皆去之,吐蕃骑兵冲锋陷阵,唐军大败,副将史籍等三人战死,士卒大部阵亡,吐蕃掠得村野居民千人。继马同吐蕃大战于泾州城西的盐仓,吐蕃又获胜。后浑、马再度出击夺回吐蕃的部分战利品,吐蕃军队遂退。公元774年(大历九年),出使吐蕃的唐朝官员吴损被吐蕃扣留,此年阴历2月病死蕃中,之后,吐蕃连续几年发动了秋月战争。公元775年(大历十年),阴历9月吐蕃攻临泾(甘肃镇原),入陇州(陕西陇县),大掠人畜而去,再攻泾州境,于百里城(甘肃灵台县西南百里镇),被泾原节度使马击退。公元776年(大历十一年)阴历9月,吐蕃军攻石门,入长泽川(宁夏固原县北)。公元777年(大历十二年),阴历9月吐蕃军队八万入原州长泽监(即长泽川),攻破方渠县(甘肃环县),入拨谷,郭子仪遣李怀光援救,吐蕃军奔东南,攻掠坊州(陕西黄陵)而去。阴历10月吐蕃进攻盐州(治陕西定边县)、夏州(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长武等地。

公元778年(大历十三年),吐蕃老将马重英率四万人攻灵州,夺填汉、御史、尚书三水渠口以破坏唐朝的屯田。阴历4月吐蕃攻灵州,阴历7月蕃军二万人攻掠盐州、庆州,阴历8月吐蕃二万人攻入银州境及麟(陕西神木县北),驱赶党项部落的杂畜而去。

阴历9月吐蕃万骑翻越青石岭(甘肃泾川县西北),逼进泾州。吐蕃骑兵连续几年频繁地出入于唐朝的关内道,说明唐朝实际控制的是军事重镇,而广阔的原野则任吐蕃军队来去驰骋。虽然吐蕃频繁发动军事进攻,但唐朝军队严密把守城池,使吐蕃军队处在飘忽不定的游击状态中,并无实质性的进展。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唐朝派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使蕃。唐蕃双方互相派遣的使者,有时扣留作为人质,唐朝代宗朝扣留的吐蕃使者前后达八批,这年唐朝派韦伦的同时遣送扣留吐蕃使者及俘虏五百人回国。吐蕃对韦伦使蕃和唐放还俘虏表示极大的欢迎,派人夹道迎接韦伦。赤松德赞提出有三恨:一代宗去世,吐蕃没有派人吊唁;二建陵吐蕃没有送礼;三新皇即位吐蕃却派兵入侵。

随后,派使者入唐。公元780年(德宗建中元年)唐将刘文喜叛,派其子入吐蕃以为人质而求援,但此时唐蕃关系略有缓和,吐蕃没有支持刘文喜的叛乱。阴历5月韦伦带着盟书又使蕃,韦伦在吐蕃受到极大的礼遇,“初吐蕃见韦伦再至,甚欢,既就馆,声乐以娱之,留九日而旋”。公元781年(建中二年),唐派崔汉衡使蕃,赤松德赞向唐朝提出抗议,因唐宰相杨炎给吐蕃的信件中不按传统,内云:“所贡献物,并领讫;今赐外甥少信物,至领取。”

用了“贡”、“赐”,将吐蕃视为臣下,赤松德赞认为唐蕃是平等关系的甥舅国,岂能以臣礼相对待,遂派使臣传达赞普的意见,并提出会盟要遵循传统,“唐使至,甥先与盟,蕃使至舅亦将亲盟”。如此“其礼本均”。

赞普要求灵州之西以贺兰山为吐蕃和唐朝的边界。

唐朝遂改敕书,“以‘献’为‘进’,‘赐’为‘寄’,‘领取’为‘领之’”,并答应吐蕃对边界的划定。公元782(建中三年),阴历4月吐蕃归还俘虏的唐朝将士僧尼八百人,阴历9月崔汉衡自吐蕃归来,赤松德赞派大臣区颊赞随崔汉衡使唐,此时唐蕃间使者频繁往来,双方在酝酿着一次更大的会盟。吐蕃因战线拉长,急切希望唐朝承认吐蕃已经占领的地区。当时吐蕃大相尚悉结因剑南之败,极力反对和唐朝和好,副大相尚结赞上言赞普,请求会盟定界以利益经受战争创伤的边民;赤松德赞很赞同尚结赞的建议,以尚结赞为大相取代尚悉结(据敦煌吐蕃文献P.T.1287号卷子中的《大相世系表》,尚悉结之后的大相是恩兰·达札路恭,之后才是尚结赞)。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经过双方不断的磋商、讨论,正月吐蕃尚结赞与唐朝陇右节度使张镒会盟于清水(甘肃清水县西北),吐蕃方面参加会盟的官员还有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斯官者、论力徐等,唐朝方面有张镒的慕僚齐映、齐抗及会盟官崔汉衡、樊泽、常鲁、于等。会盟所用的牺牲初约定唐朝出牛,吐蕃出马。但会盟时,据《旧唐书·吐蕃传》载张镒十分圆融地对尚结赞说:“汉非牛不田,蕃非马不行,今请以羊、豕、犬三物代之。”尚结赞答应了张镒的要求,也许尚结赞感觉到张镒举动的狡黠,所以提出吐蕃没有豕(实际上吐蕃有豕,在吐蕃占领区豕更多,不过蕃人很少用豕祭神),请以羝羊代之(羝羊是吐蕃人祭神的祭品),这小小的反复表明双方对会盟的诚意不足,信心不大。会盟仪式举行得比较隆重,双方官员歃血而盟,宣读了用各自的文字写的盟文,《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有汉文盟约的内容,主要有:

今国家所守界:泾州(甘肃泾川县北)西至弹筝峡(甘肃平凉县西北)西口,陇州(陕西陇县)西至清水县,凤州(陕西凤县东)西至同谷县(甘肃成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甘肃兰州)、渭(甘肃陇西县南)、原(宁夏固原县)、会(甘肃靖远县),西至临洮,东至成州(甘肃礼县南),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

其黄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得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今二国将相受辞而会,斋戒将事,告天地山川之神,惟神照临,无得愆坠。其盟文藏于宗庙,副在有司,二国之成,其永保之。

从盟约看,吐蕃的疆域大为扩大,东部地带扩张到陕甘交界处,唐朝承认了这个事实。但双方边界的划分有些地方过于含糊和粗略,这次会盟又出现了周折,本来继清水会盟后,唐朝皇帝令宰相、尚书与蕃相区颊赞再盟一次,刚要举行时,吐蕃大臣区颊赞提出异议,以为清水会盟没有明确规定边界,还需商讨,于是唐复让崔汉衡入蕃交涉。阴历6月答蕃使判官于由页和吐蕃使者论颊没藏从青海至唐,言疆场已定,看来似乎仍保持了清水会盟的决定。阴历7月,唐命礼部尚书李揆为会盟使,前往吐蕃会盟,继唐朝宰相李忠臣、卢杞、关播、右仆射崔宁、工部尚书乔琳、御使大夫于颀、太府卿张献恭、司农卿段秀实、少府监李昌、京兆尹王羽、左金吾卫将军浑等重要官员与吐蕃相区颊赞盟于长安之西,礼仪如同清水之盟,会盟后区颊赞还国。这次会盟实际上进行了三次,唐蕃境内各一次,边界地带一次。

四、平凉劫盟

公元784年(德宗兴元元年),由于清水会盟,唐蕃关系得到改善,正月吐蕃尚结赞提出愿意出兵助唐平定朱此之乱并收复京城。

唐派秘书监崔汉衡使吐蕃商议此事,阴历2月崔汉衡到吐蕃境,尚结赞言:“蕃法发兵,以主兵大臣为信;今制书无李怀光署名,故不敢进。”

唐德宗让李怀光署名,抱有个人野心的李怀光认为吐蕃发兵有三害,固执不从。阴历4月崔汉衡又劝说尚结赞,并答应事成之后把伊西、北庭等地送给吐蕃,于是尚结赞遣大将论莽罗依率兵二万助浑,朱此遣其将韩攻武功,浑初战不利,兵退西原,正遇上曹子达的三千唐兵和吐蕃军队,再战韩,于武亭川打败叛兵,斩首万余及。取胜的吐蕃兵纵掠一番后并未进一步出击叛军,因朱此派部将田希鉴给吐蕃送去了金帛以为贿赂,吐蕃军队得到大量好处,再加春天军中疾病流行,尚结赞引兵而去。阴历6月份如丧家之犬的朱此仓皇西奔吐蕃以求得一线生机,途中被部将射杀,朱此之乱宣告平定。阴历7月吐蕃派人来求北庭等地,德宗皇帝准备召回两镇的节度使,履行诺言,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认为吐蕃在平定叛乱中观望不进,且北庭等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可轻付吐蕃,于是皇帝改变主张,吐蕃的愿望落空。尚结赞觉得受到了愚弄,开始又策划秋月的战争。

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是较平静的一年,吐蕃在东部未动干戈。公元786年(贞元二年),阴历2月唐遣仓部郎中,兼侍御史李聿出使吐蕃。阴历8月尚结赞率大队人马入侵泾、陇、分、宁(甘肃宁县)等州,掳掠人畜,收割庄稼满载而去,面对吐蕃骑军的横行,唐朝的各州县仅是闭门自守。吐蕃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仍然是为掠夺财富和粮食,没有专心进攻一县一州。秋季战争给吐蕃的统治阶级带来供他们享受和奢侈的财富,同时以此解决吐蕃军人的口粮,并给唐朝在西北防务上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当地的居民却成了战争的牺牲品。吐蕃这种野蛮的掠夺战争,使当地平民的生活和生产都蒙受着巨大的损失。阴历9月份吐蕃前锋游骑出没于好(陕西永寿县西南),长安再度戒严,吐蕃每次发兵都临近长安,常给唐朝造成巨大的威胁,人心不安,民间甚至谣传皇帝要逃离长安。唐朝一面遣兵派将,一面派左监门将军康成出使吐蕃,至上砦原与尚结赞相见,尚结赞一直以为双方疆界不明,这也是他入兵的借口之一,又派论乞陀随康成入使唐朝。自阴历8月份出兵,吐蕃队没有完全撤离,骑兵游动于上述各地。阴历9月当尚结赞率军路过陇州开阳城(陕西陇县)时,遭到李晟部将王的攻击,王等候吐蕃的前军过后,向穿虎豹衣的中军发动突然袭击,吐蕃军队首尾不顾仓皇败走,尚结赞险遭大难。经过这次教训,尚结赞清醒地认识到对他的对手们不可掉以轻心,他对部属说道:“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而已,当以计去之。”

尚结赞的聪明才智并不亚于噶尔·东赞,他使用计谋,导演起一箭射三雕的戏来。

为了离间李晟,吐蕃军队进入凤翔境内,尚结赞改变以往的作风,严格约束部下不准掠夺,派二万人直抵城下,向城内高呼,说是受李晟之召而来,要求唐朝官员出城高劳,吐蕃军队安营住宿,大造舆论,尔后引去。阴历10月李晟派野诗良辅与王率步骑万人袭击吐蕃摧沙堡,焚烧吐蕃的积蓄,吐蕃守将扈屈律悉蒙等战死。尚结赞的大军自庆州向北,扎营于合水县(甘肃合水县)之北,分宁节度使韩游遣将史履程于夜间偷袭吐蕃营,杀伤吐蕃军士数百人,吐蕃派军追赶,韩部陈兵平川,暗派人潜入西山击鼓,吐蕃军队受到惊扰退去。阴历11月吐蕃军队围攻盐州(陕西定边县),大军层层包围,并对刺史杜彦光说:“我欲州城居之,听尔率其人而去。”

杜彦光按吐蕃所言率部弃城而去,吐蕃军队未伤一兵一卒开进盐州城,不战而下其城。阴历12月吐蕃军又攻夏州(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采取同样的策略,命刺史拓跋乾晖率众离城而去,轻而易举地攻下夏州城,继攻银州(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时银州“吏民皆溃”,徒有虚名,吐蕃军队亦弃而不据,遂又攻下麟州(陕西神木县北),尚结赞各派千余人守卫攻下的城池,自率主力安营于鸣沙。今陕西北部,成为吐蕃的势力范围。尚结赞的离间计也开始发生作用,李晟政敌张延赏借此上奏皇上进行诽谤,皇上也很忌讳李晟的功名,李晟只好上表辞职,表示原意削发为僧,但李晟是极负盛名的杰出将领,皇上不能没有他,德宗只好让张延赏与李晟和解了事。

公元787年(贞元三年),阴历2月唐以检校左庶子崔浣出使吐蕃,阴历3月又命左庶子李舌出使吐蕃。因自去年冬季至此年春天,吐蕃发生自然灾害,羊马大批死亡,军粮难以运行,而唐朝的三大名将李晟、马燧、浑在边界上严加防范,于是尚结赞放弃军事进攻而改用外交攻势,多次派使者与唐朝议和,而唐朝皇帝与吐蕃人议和已失去信心。尚结赞又派人至马燧处,给其送去重贵的礼品,马燧被吐蕃的金钱打动,替吐蕃上书求和。朝中议论纷纷,李晟主战,大臣韩游一针见血地指出:“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

正好揭穿了尚结赞的计谋。韩更进一步地提出收复河、湟二十余州的计策,说得皇帝怦然心动,不听马燧的建议,便准备出兵。可是韩不久去世,主和派又占了上风。马燧、张延常与李晟间有矛盾,更同李晟唱反调,优柔寡断的德宗皇帝又觉得主和有理,张延赏借机进言李晟不适合继续担任统帅,皇帝心中本来对李晟就不踏实,便罢免其兵权,让李晟荣耀还朝,尚结赞离间李晟的目的达到。马燧入朝奏事,其部将不敢出击吐蕃,兵疲马乏的吐蕃军队从鸣沙引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