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吐蕃史稿
4351100000019

第19章 赤松德赞朝吐蕃的对外扩(3)

当尚结赞见到唐使崔浣时表白了一番,说明自己的苦衷及和好的愿望,表示会盟后将盐、夏二州归还唐朝,语气诚恳地提出浑及灵州节度使杜希全、泾原节度使李观三人忠厚可信,吐蕃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会盟的主要代表。这三人都是重镇的军事统帅,尚结赞希望借会盟之机能一举擒获,因而他在唐朝使者前面的表演,纯粹是为了迷惑对方,使其上当进入自己早已布置好的圈套。阴历4月崔浣再次至尚结赞处协商,唐朝对吐蕃始终充满着戒备心理,崔浣告诉尚结赞说杜希全和李观不能参加会盟,只派浑赴清水会盟,崔浣还提出会盟前吐蕃应归还盐、夏二州,对此尚结赞没有做明确的答复。阴历5月唐朝派浑为清水会盟使,以兵部尚书崔汉衡为副使,司封员外郎郑叔矩为判官,宦官宋奉朝为都监司同赴盟所。尚结赞又遣部属论泣赞使唐说清水是不祥之地,“请盟于原州之土黎树,既盟而归盐、夏二州”。唐德宗欣然同意,神策将军马有麟认为土黎树地势险恶,怀疑吐蕃恐有埋伏,不如将盟所改在平凉川(甘肃平凉附近),最后根据唐朝的意见,双方决定在平凉川会盟。闰5月辛未,尚结赞与浑会盟于平凉,约定各以三千士兵列于盟坛之东西,着常服之随从四百人至坛下。会盟之时,尚结赞提出各派游骑数十互相侦视。

尚结赞对会盟早有准备,埋伏数万骑兵于盟坛西边,吐蕃的游骑自由地出入于唐军行列,浑的部将梁奉率六十骑刚到蕃军,被吐蕃军队擒拿,浑不觉。尚结赞让浑等人入帐幕换穿会盟用的礼服,正当唐朝的官员们在帐幕内易服之际,蕃军擂鼓三声,恭候多时的精骑突然大呼而至,向唐朝的官员和士兵发动袭击。吐蕃的主要目标是浑,而浑不愧是员勇将,他逃出幕后夺得一匹战马,伏于马背,奔驰而去,唐朝的将领士卒皆争先东逃,吐蕃紧追不舍,俘获千余人,杀死数百人。浑逃至自己军营,已经成空营,又奔入骆元光营,吐蕃才放弃追赶。唐朝会盟官员中宋奉朝被蕃兵所杀,大部分做了吐蕃的阶下囚,官员、将军计有六十余人,这就是平凉劫盟事件,尚结赞精心设计的圈套。但尚结赞本要逮住的浑逃脱,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当他见崔汉衡时说他本来准备一副金枷锁以铐住浑,献给本国的君主赞普前。

不过尚结赞心思转得很快,又计上心来,当着众人面对马燧的侄子马合说:“胡(指吐蕃)以马为命,吾在河曲,春草未生,马不能举足,当是时,侍中(指马燧)渡河掩之,吾全军覆没矣!所以求和,蒙侍中力。今全军得归,奈何拘其子孙!”

说了一通马燧的好话后释放马合与宦官俱文珍、浑部将马宁三人,尚结赞的这一举动是谋算好的,因为俱文珍回去肯定在皇帝的耳旁重复尚结赞的话,马宁回去则必言之于浑,这不能不说是离间唐朝君臣的计策。果然不出其所料,德宗闻言后,龙颜不悦,罢去马燧的副元帅、节度使职,调京为司徒兼侍中,马燧也失去了军权。崔汉衡、郑步矩等人被送到河州等地囚禁,至此尚结赞一箭三雕计告一段落,虽未达到执唐军统帅而再攻长安的目的,但也搞得唐朝君臣间相互猜忌,引起内讧,尚结赞的两位劲敌相继离开战场,尚结赞可谓工于心计。

吐蕃守卫盐、夏的戍卒因军粮供应不继,人多得病,思念故里,再加上二州地方凋敝,因战争创伤,成为一片荒芜之地。于是尚结赞派三千骑兵前去迎接,吐蕃军队烧毁房屋驱其民众而还。

8月尚结赞送还崔汉衡,并向唐朝求和,恼怒的唐朝皇帝不准吐蕃的使者入内。吐蕃求和不成,转而发动战争,军队分三路入进,分别奔陇州、开阳(陕西千阳县西北)之东、钓竿原三地,吐蕃军队连营数十里,驻扎于开阳的军营距凤翔四十里,唐“京师震恐,士庶奔骇”,尚结赞派所率羌、浑军队,着唐军服装,伪称是邢君牙的部众,突然进入吴山(陕西宝鸡县西北)及宝鸡北界,开始了对当地居民的疯狂掠夺,吐蕃军队焚烧房屋,驱赶牲畜和百姓,砍断当地供奉的吴山神(陕西陇县西南,《尔雅释山》列为五岳之一)之首,据《唐书》等记载对老弱病残,吐蕃军队十分残忍地屠杀或断手凿目,后驱赶身强力壮者而去,以充实劳力缺乏的河湟等地。李晟曾经命人伐木堵塞安化峡(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以阻断吐蕃军队,尚结赞却用一把火破了李晟的计策。阴历9月,吐蕃又大掠开阳、吴山、华亭(甘肃华亭县)等地界的百姓万余口,皆驱赶至安化峡西,准备将这些百姓分给羌、浑等部,允许他们面朝东,哭辞故国,内哭而投深谷自杀者有千余人。不久吐蕃军队再次入攻,围陇州,州刺史韩清沔与神策副将苏太平夜晚出击,吐蕃军队后退。继吐蕃军队转围华亭,先断绝水源,使守将王仙鹤及军民三千人处于吐蕃重围及缺水的困境中,王仙鹤向陇州求救,刺史韩清沔令苏太平率一千五百人赴华亭,中途遭到吐蕃军队的攻击,百余骑被吐蕃俘获,苏太平引部退还。吐蕃每日派游骑千余出没于陇州周围,陇州兵不敢出城,经四日吐蕃军又在华亭城下积柴准备烧城,张仙鹤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向吐蕃开城投降。吐蕃军又北攻处于战略要地的连云堡(甘肃泾川县西北),连云堡地势跟石堡城相似,城堡三面峭崖陡壁,只有北面连接平原,唐军于此掘壕沟而守,吐蕃采用各种办法攻城,建七座抛楼,从高处向堡中抛石,石头填满堡内惟一的水井。

再从北面壕沟上架飞桥而猛攻,堡将张明遂率部投降,连云堡位于泾州之西,是唐军用来侦察吐蕃军队进退的,此次失陷后泾州不敢开西门,西门之外皆成吐蕃军队横行之地。唐朝于此收割庄稼时,每次必陈兵保护,但往往因吐蕃侵扰失去收割的季节,收割时所得的大多是空穗,泾人粮食发生危机。吐蕃游骑大肆掠夺,驱赶分、泾居民及牛畜万计至弹筝峡,面对吐蕃军队毫无顾忌的自如进退,唐朝守将极少有所作为,只是当吐蕃军队运载丰厚的战利品退去时便派使者向皇帝祝贺“贼人”已退而已。

阴历10月吐蕃军队又进攻丰义城(甘肃镇原县东南)、长武城(陕西长武县西北),吐蕃的骑兵横行于泾、分之间,唐朝当地的城镇皆不敢开西门。吐蕃重新修复故原州城,作为大军居住之地。但因气候寒冷,吐蕃粮运不继,故不久吐蕃停止军事行动。

公元788年(唐贞元四年),唐朝复筑连云堡。阴历5月份,吐蕃改变了原来秋冬进攻,开春退兵的传统,而在盛夏季节发动了掠夺为目的的战争,吐蕃骑兵三万余侵掠泾、分、宁、庆、鹿(陕西富县)等州,二十多天内俘掠唐朝人畜两万多。由于吐蕃在西域、川滇等地大量用兵,在陇右地区虽处于优势,但兵力短缺,因而此年吐蕃让俘虏的部分唐人参战。阴历9月吐蕃将领尚悉董星、论莽罗等攻宁州,唐节度使张献甫率众迎战,吐蕃军队转而纵掠麟、坊等州而去。东部地区秋季时分,吐蕃几乎每年都发动战争,采用十分灵活的骑兵游击战,以快速进入战略目的地,然后大掠一番又迅速退去。

公元791年(唐贞元七年),唐泾原节度使刘昌筑平凉故城,又筑朝谷堡(甘肃平凉县西)以阻吐蕃。阴历8月,吐蕃攻灵州,被回鹘军队击败,夜间退兵,12月回鹘将俘虏的吐蕃将领尚结心献与唐朝,回鹘已成为吐蕃的劲敌。公元792年(唐贞元八年),阴历4月吐蕃又对灵州发动军事进攻,破坏营田而退。阴历6月吐蕃千余骑入泾州境内俘虏唐朝屯田的士兵一千余人。蕃军至连云堡,唐守捉使唐朝臣遣兵出战,被吐蕃军队打败,将领王进用战死。公元793年(唐贞元九年),唐朝在西南地区打击吐蕃的战略实行得很顺利,故在西北地区相应地展开某些攻势,此年2月重建盐州城,白居易曾赋诗记此事:“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蕃东节度钵阐布,忽见新城当要路,金马飞传赞普闻,建牙传箭集群臣,君臣面有忧色,皆言勿谓唐无人,自筑盐州十余载,左衽毡裘不犯寒……”

唐朝派兵把守,阻挡吐蕃对灵、夏等地的侵扰。此年至公元795年(唐贞元十二年)间吐蕃在东部地区停止战争,公元796年(唐贞元十二年),阴历9月吐蕃对庆州发动一次军事进攻。这年吐蕃著名统帅尚结赞去世,尚结赞胆识过人,善用谋略,是吐蕃王国在东部的最高指挥官员,并担任了吐蕃大相一职,决策了对唐的一系列政策。随着尚结赞的去世,赤松德赞朝吐蕃在东部地区的秋月战争渐趋于沉寂,奔腾的铁骑开始裹足不前。第二年公元797年(贞元十三年)吐蕃使者入唐提出议和。吐蕃频频出战的局面即将成为过去。

五、南诏的背离

赤松德赞父亲时期南诏向西面称臣,接受吐蕃封号,成为吐蕃的属国。赤松德赞初期吐蕃与南诏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今天的川、滇交界地区是唐蕃交战、争夺的主要区域之一,介于唐蕃两者之间的南诏的向背对唐蕃势力的较量显得格外重要,因而吐蕃君臣也十分重视对南诏的经营。

乘唐朝国内发生“安史之乱”,吐蕃实施了对唐朝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在今西南地区,吐蕃同南诏联合行动。公元756年(唐至德元年,南诏赞普钟五年)赤松德赞派御史赞节罗于恙结给阁罗凤下诏书云:“树德务滋长,去恶务除本。越(四川西昌)、会同,谋多在我,图之此为美也。”

南诏遂派大将洪光乘、杜罗盛、段附克等同吐蕃主持这一地区军政事务的宰臣倚样叶乐、节度尚检赞一起进攻越、会同,唐越守进行抵抗,但吐蕃、南诏联军最终还是攻克了越,会同守军在联军的攻势下不战而降。公元757年(赞普钟六年,唐至德二年)唐朝复置越,以杨庭进为都督,赤松德赞又向南诏派出使者云:“汉今更置越,作援昆明(四川盐源县),若不再除,恐成滋蔓。”

继南诏出兵再次攻占越。显然南诏按吐蕃的旨意参与军事行动,双方步调一致。

公元763年吐蕃的另一支人马则攻陷松、维、堡(四川理县北)三州等地,而维州(今四川理县杂谷脑镇)是军事要塞,“其州南界江阳,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陇县,积雪成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临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地”。

“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卤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

吐蕃曾屡攻维州不下,这次则一举成功。吐蕃对攻占维州颇费心思,《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有一则故事,说吐蕃派出一位女子嫁给维州城守门的一名士兵,这位吐蕃女间谍生下两个男孩,她教导有方,二十年后兄弟俩长大成人,当吐蕃军队攻城时,他们偷开城门,吐蕃军一拥而入。吐蕃攻占维州城后,改名“无忧城”,从此维州成为唐蕃争夺的焦点之一。面对吐蕃的攻势,唐四川节度使高适无法救助,唐剑南西山诸州亦被吐蕃占领。

公元764年(唐广德二年),唐朝剑南节度使严武击败吐蕃七万众,攻下当狗城(似在四川理县境)。阴历10月严武攻破吐蕃盐川城,严武镇剑南实行苛政,但军法严正,吐蕃军队很难有所突破。从此起,吐蕃在今西南地区常处于不利的位置。公元769年(唐大历四年)唐朝又破吐蕃万余众。公元775年(唐大历十年)西川节度使崔宁上奏说攻破吐蕃数万于西山,并斩首万余,俘虏千余人。蜀中远离长安,故边将上奏的战果颇有夸张的嫌疑。公元776年(唐大历十一年)吐蕃在今川滇地区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出兵二十万,由四节度统领,内有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部的人马,也许由于过分庞杂,吐蕃的属部不愿苦战,被崔宁的军队打败,死万余人,大量牛羊及军资器械落入唐军手中,吐蕃损失惨重。

公元777年(大历十二年),吐蕃进攻黎(四川汉源县北)、雅州(四川雅安县),无功而退。阴历10月崔宁在吐蕃所筑的望汉城(城在西山)打败吐蕃。

公元779年与吐蕃精诚合作的南诏国王阁罗凤去世,其孙异牟寻继任国主。吐蕃力图在川滇地区取得进展,因而又联合异牟寻共出兵十万,分三路入进:一出茂州,一出扶(四川南坪)、文州(甘肃文县西南),一出黎、雅,过邛崃关。

吐蕃曾下令“为我取蜀为东府,其伎悉送逻娑城,岁赋一缣”。初吐蕃南诏联军“连陷州、县,刺史弃城走,士兵窜匿山谷”。后唐朝派名将李晟率精锐之士入蜀,阻止吐蕃、南诏的进攻,予以反攻,克复很多失陷州县。唐朝的这次胜利反攻,使异牟寻受到极大的震惊,迁都羊苴咩城(云南大理)而居。为了安慰异牟寻,吐蕃派出使者册封他为日东王。

南诏的新国王渐次对吐蕃发生不满,吐蕃与南诏间出现了裂痕。自从南诏成为吐蕃的属国,吐蕃从南诏征收赋税,并常发南诏的军队参战。为了进一步控制南诏,吐蕃“悉夺其险立营候”,南诏国内深感吐蕃所加负担沉重。而异牟寻小时候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吐蕃发动的几次战争失利,使异牟寻逐渐倾向唐朝。

公元788年(唐贞元四年),阴历4月异牟寻开始与唐朝接触,先派东蛮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等入唐,间接与唐建立关系。

阴历10月,吐蕃发兵十万攻西川,同时让南诏发兵数万驻扎于泸北(泸水之北)。当时唐朝经营西南一方的是韦皋,很有谋略,他使尽全力想让南诏脱离吐蕃。韦皋写信给云南王,内中叙述南诏反叛吐蕃而归唐朝之事,将信放入银函内,故意让这封信通过东蛮转交到吐蕃手里。吐蕃的统帅们见信后,中了韦皋的离间计,对南诏顿时产生怀疑,派兵二万人驻扎于会川(四川会理县西),以阻止云南军队入蜀之路。吐蕃的举动引起了南诏的不快,异牟寻班师回朝,从此吐蕃与南诏间互相猜忌。南诏鸣锣而归,吐蕃势力虽为减弱,但吐蕃并未因此退兵,分兵四万攻两林、骠旁部,三万攻东蛮,七千攻清溪关(四川汉源县西南),五千攻铜山(四川汉源县西北)。吐蕃兵力分散,首先在清溪关外吃了败仗。阴历11月吐蕃仍遣两万多人攻清溪关,一万进攻东蛮,但结局同上次并没有两样,此年吐蕃多次派遣使者到南诏,力图加强关系。

唐朝实行的是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在西北,但吐蕃尽占陇右,兵锋直指长安,使唐朝防不胜防,因而公元787年唐朝宰相李泌提出“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

。准备联合吐蕃周围的政权,实行环攻包围的战略措施,使“吐蕃自困”

。唐朝重点加强了与回鹘、南诏的关系,唐朝与回鹘和亲的同时,用力于西南战线,以予北边。韦皋成为这一战略的实施者,并获得极大的成功,而吐蕃全线出动,进攻多于防御,力量分散,亦难有作为。韦皋对处于犹豫中的南诏不断进行笼络,公元789年(唐贞元五年),韦皋写信给异牟寻说:“回鹘屡请佐天子共灭吐蕃,王不早定计,一旦为回鹘所先,则王累代功名虚弃矣。且云南久为吐蕃屈辱,今不乘此时依大国之势以复怨雪耻,后悔无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