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21

第21章 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与主要任务(1)

(二00五年十二月)

一、基础环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人口296.99万。辖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和岷县。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海拔为1420~3941米,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属洮岷高寒山区,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有洮河、渭河流过。总耕地770.52万亩,其中85%以上为山旱地,属于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

(一)人口及资源环境基本情况

定西市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人力、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的价值将逐步提升,优势将逐步显现.

1.人口变动趋势。人口296.99万,其中城镇人口31.93万,占总人口的10,75%;劳动力149.36万,大部分在农村。2003—2013年,已进人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期,符合政策出生人数每年将递增0.1万~0.2万,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将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可利用土地人口承载量长期处于超载状态。人口素质相对较低,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占20.33%。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7%以上。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进程加快。

应对提示:要实现预期目标,保持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十一五”末总人口必须控制在312万以内,要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减轻人口对土地的承载压力。

2.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量62.86亿立方米,75%为过境水,自产水量16亿立方米,年人均拥有可更新的水资源656立方米,是全省的42%,全国的31.6%。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6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秋季。南部和北部差异大,南部自产水资源量占总量的70%,水质较好,泥沙含量少;北部自产水资源量占总量的30%,大部分水质差,含泥沙大,难以利用。城市生活需水量不断增大,地下水超采,水资源总量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缺水问题加剧。

应对提示:大力推进节水型产业发展和水循环利用,搞好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洮河、渭河、关川河等水系治理,争取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土地3049.5万亩,人均10.2亩。总耕地770.52万亩,人均2.9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耕地面积较大,但是产出率低。建设用地占2.78%,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新土地开发等是挖掘土地内部潜力的重点,旱地、山坡地和部分川旱地整理,可增加耕地54.64万亩,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增加14.96万亩,流经境内河流的滩地和宜农荒地开发可增加14.88万亩.

应对提示:优化整合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大闲置土地回收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耕地利用动态平衡,较好地满足工业发展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用地需要。

4.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已发现矿产资源产地186处,分属3个大类40个矿种,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金、锑、铅、锌、萤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黏土、地热等。矿产资源储量及品位不突出,交通运输、水资源等方面的匹配程度低。开发成本较高,大都没有形成规模开采,利用率目前仍然较低。

应对提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科学规划,保护和开采并重,促进清洁生产,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1.“十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解决温饱为目标,艰苦创业,顽强奋斗,城乡面貌发生r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就,1999年基本解决温饱。“十五”时期,全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确立了“抓龙头、建基地、创品牌、强基础、优环境、增收人”的工作思路,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优势产业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新路子,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生产总值67.2亿元,“十五”平均增长9.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6.8%、12%和1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三次产业比由2000年的44:25:3.1调整为42:27:3.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口径财政收入4.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6元,年均增加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9元,年均增加492元。

(2)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农业增加值28.11亿元,“十五”平均增长6.8%:粮食总产量90.73万吨,创历史最高。马铃薯等优势产业增加值2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71%。大力培育劳务经济,累计输出劳务188.74万人次,创收入22.95亿元。

(3)工业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工业增加值11.88亿元,“十五”平均增长11.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平均增长11.47%。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4.6亿元,引进新技术、新工艺39项,开发新产品605项。

(4)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以退耕还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01.5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4.47万亩.荒山造林161.1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新修梯田91.95万亩,治理重点小流域668.87平方公里。

(5)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城镇人口31.93万,占总人口的10.75%;城镇建成区65平方公里。定西市区、陇西、临洮、通渭、渭源县城建成集中联片供热工程。各县城建成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76.05%,城镇人均住房21.5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6)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十五”期间总投资128.4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89倍,兰临和巉柳两条高速公路,定陇公路等8条县际公路、城乡电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

(7)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国家和省上安排的各类财政预算内投资18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倍;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59项,利用外资1937万美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2.6倍和21.3倍。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建立了政府信用平台。

(8)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87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0多项。高考录取率51.3%,累计向高等院校输送学生10049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7%,普通初中入学率为92.1%。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较快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2.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小。人均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44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8.5%,工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7.68%,比全国低28.06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9.01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0.9%,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3.15%。

(2)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为42:27:31,第二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中国家投资占66.09%,社会投资比重低;基础设施投资占52%,产业投资不足26%。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层次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3)自然条件严酷。水资源严重短缺,年平均降水量400多毫米,且集中在秋季: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灾害频繁。

(4)基础设施落后。农村道路、水利、电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差。

(5)贫困和返贫人口多。7县区都是国扶贫困县,还有低收入人口54.3万、绝对贫困人口8.5万。城镇失业率较高,下岗职工生活困难。

(6)观念落后。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发展的意识不浓,开放的力度不大,温饱即安的思想严重。

(7)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配套改革不到位,企业运行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

(8)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工业、城建、项目建设以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乏,适用技术型劳动力太少。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1.西部大开发机遇。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投资将更多地向西部、向农村、向社会事业、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有利于争取国家投资。

2.全球经济一体化机遇。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为全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3.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机遇。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约束,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利于人力、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快速开发和利用。

4.区位优势。定西紧靠兰州,相对容易接受其“辐射”,承接其产业转移。

5.交通优势。兰州至定西、兰州至临洮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定西至天水、定西至平凉、临洮至罐子沟高速公路、兰渝铁路等陆续开工,定西对外开放的通道逐渐畅通。

6.产业优势。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延伸产业链条,实施新的扩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条件基本具备。

7.资源优势。洮河水能资源和40多种矿产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土地充裕。劳动力富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8.传统优势。定西人民具有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和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这是定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定西地理气候特征明显,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中部河谷川台区、南部高寒阴湿区。实现定西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战略目标.必须根据地理气候特征、区位条件,合理区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构建不同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

(一)北部干旱半干旱区突出生态型开发

主要包括通渭、安定、临洮山区乡镇和陇西、渭源北部乡镇,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人口占总人口的41%。区域内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传统的旱作农业区。突出生态型开发理念,以旱作农业和生态建设为主,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经济开发的重点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优化品种,扩大特色小杂粮和党参、柴胡、甘草、大黄、秦艽等耐旱药材及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牧草种植,推广草田轮作,发展舍饲养殖,建成马铃薯商品薯及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畜草产业基地,形成以马铃薯种植、运销、加工和舍饲养殖为主的经济格局。

(二)洮河、渭河、漳河、关川河等河谷川台区突出聚集型开发

主要包括洮河、渭河、漳河、龙川河、榜沙河、关川河沿岸地区和安定西巩驿以及通渭平襄、马营、义岗、陇川等乡镇部分川台区,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23%,人口占总人口的27%。区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匹配程度较高,资源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和经济密度相对较大,综合经济优势比较明显,是经济开发的重点区域和优势区域。突出聚集型开发理念,重点放在工业经济和城镇建设上,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和高效设施农业为主的产业开发。科学规划区域内工业经济、城镇建设和设施农业布局,集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聚集区。

(三)南部高寒阴湿山区突出保护型开发

主要包括漳县、岷县山区乡镇和陇西、渭源南部乡镇,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37%,人口占总人口的32%。区域内高寒阴湿,自然灾害较多,农业生产条件差,但是矿产、水资源相对丰富。突出保护型开发理念,重点开发畜草、中药材产业和矿产、水电等资源,山区适宜地带种植中药材,并注重岷山红三叶、猫尾草、黑紫羔羊、蕨麻猪、南山虫草鸡等特色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建成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原料基地、水电矿产开发基地和畜草产业一体化发展基地。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运输。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通达能力,配套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1)公路。总体上按“‘三纵五横’和三个重要路段”(“三纵”:国道212线临洮至岷县,县道327线、省道209线、县道088线与县道101线红岘儿——巉口——定西——陇西——漳县——砖塔寨,省道207线义岗——通渭——刘家埂:“五横”:国道312线车道岭——巉口——西巩驿,省道311线与国道310线临洮——定西——通渭,国道316线会川——陇西,省道306线西寨——岷县——茶埠——马坞,县道477线殪虎桥至新寺:三个重要路段:省道210线岷县巴仁口至铁尺梁,县道083线定西——渭源,县道082线陇西——通渭)主骨架实施。重点建设天水至定西及渭源延长线、平凉至定西、罐子沟至临洮3条高速公路和一批社会经济效益好的国、省、县、乡道路项目,大力建设乡村公路。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为主干线,县乡公路为支线,东西连接、南北贯通的公路网络。实现市县区及县乡之间的一小时经济圈,乡镇通等级公路和油路,行政村通农二级技术标准公路,50%的行政村通油路。有条件的社通公路或农机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班车。

(2)铁路。积极配合兰渝铁路建设,主动做好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的协调服务以及场、站建设工作,以促进西南部经济资源开发和洮河“经济走廊”建设。

(3)水运。重点搞好洮河临洮段的航道整治与开发,提高航道等级,开发水上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