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58

第58章 中小企业改革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定西企业改革调查思考之一

(一九九六年三月)

中央作出“抓大放小”的决定后,中小企业改革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出现了诸如股份合作制、产权出售、拍卖、工龄买断、净资产抵押承包、租赁等各类改革措施。就目前情况讲,包括政府、企业、职工各阶层在改革中如何操作,产生了什么效果,面f临着什么疑难,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以定西为例进行了调查,其特点、做法及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下。

一、坚持了“四个原则”

定西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吸取了过去单打独斗的经验教训,注重从地方整体经济的发展、综合配套上着手,在全部改革过程中坚持了“四个原则”。

1.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原则,以产权为突破口搞改革。定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全面改革,就城市经济而言,前后进行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租赁等各种改革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企业亏损、效益下滑的趋势并没有得到彻底遏制。一些企业的经营者负盈不负亏,政企不分现象客观存在。曾一度认为是企业管理问题,但是狠抓管理、苦练内功的艰辛努力也没有阻止企业下滑的局面,甚至走马灯似的换厂长。换一次厂长增加一次新的负担,国有资产流失增大,搞活企业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面对这一现实,定西市明确提出,只要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有利于发展企业,有利于提高职工收入,就要不拘泥于以往的改革模式,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从而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着重从产权上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改制、重组,突破了过去改革的思路。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生产力水平现实出发搞改革。定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表现在人才、生产要素、科学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匮乏。鉴于上述情况,就要把改革思路与具体操作同定西的具体实情结合起来。就生产经营客体讲,过去没有成龙配套的具有现代协作化的企业,现有企业也只能生产一些其他发达地区产品的主机零部件,许多企业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还处于作坊式手工业生产。对此,如果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建造改组是很不现实的。考虑到这一点,整体的改革也就着重从搞民营经济入手,组建适宜现有生产力水平的股份合作制或有限责任公司,一些企业搞成国有民营或民有民营等。生产关系要适宜生产力水平发展,就企业改制而言,就应当体现在这方面。这样,就原企业讲,可以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即负盈不负亏、责权不分明、资源不能流动、筹资渠道单一等,从而,可以通过新增资本金,克服一些企业因资本金短缺使再生产无法继续和并存的现象。

3.坚持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原则。扩大资产总量搞改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源泉,定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不快。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不仅是市场经济发育慢的问题,而且作为经济支柱的国有资产的自下而上的发展也十分脆弱。1995年底,定西306户国有企业负债总额为12.3亿元,负债率达73%,而且每年还增加3~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毕竟在财政收入、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改革中必须把国有资产保值增殖问题放在第一位,通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来壮大国有资产总量。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存在着农民温饱没有解决、城镇干部职工工资拖欠严重的两大难题,地方财政不可能对企业有新的投人或抽出资金建项目。这样,原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在改革中的保值增殖尤为重要。事实证明,通过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等产权重组的改革达到了这一目的。定西涉及产权改革的141户企业中,股本保值增殖率由改革前的89.8%上升到104.6%,资产负债率由89.4%下降到72%,社会贡献率由34.6%上升到42.8%。

4.坚持地方经济整体发展的原则,立足于贸、工、农配套搞改革。在贫困地区农业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生产加工的增值能力很低。由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制,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也很低下。这种资源型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地方工业的发展带动才能提高增值比重。因此,改革指导思想着力于推动整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把农业优势产业和城市经济的产权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力争贸、工、农相互配套,协调发展,争取效应。针对豌豆、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组建了淀粉、中药材等集团型企业;针对发展畜牧业生产。组建了地毯、皮革等产业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立足农业优势产业搞城市企业改革,就现有企业来说效益是有限的,但是其无形效应是无限的,农村乡、村、社及农民纷纷依照城市企业的改革办法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马铃薯、豌豆、畜产品等初级产品经过加工后走向国内外市场,从而提高了投资回报率,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社会贡献率,地方经济得到综合发展.

二、突出了“四项工作”

越是贫困,越要在改革中寻求出路。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三改一加强”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优势互补,借用外力,发展自己。

1.靠实责任,真抓实改。把企业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季度重点研究一次,每半年召开一次改革专题会议,并把企业改革纳入各县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制度,签订责任书。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跟踪提供服务,体改部门及时审批试点企业方案,强化政策协调功能:经济主管部门积极确定试点,主动解决改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财政、国资、会计师事务所等积极开展验资、评估、确认等具体业务,为改制及时提供服务:土地、金融、税务部门投身改革,出谋献策,优化环境;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协同动作,为改革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2.因企施策,突破难点。一是公正合理地评估资产。对机械设备、成套生产设施等增值率控制在20%以内,对生产经营设施、厂房等总的增值率控制在25%以内,对多年形成的呆账、死账,经会计师事务所认定、国资局批准,先用增值抵消一部分,其余冲减账面资本金。二是从实际出发界定产权。将1980年以后企业贷款负债经营的积累,还贷后形成的资产界定为企业集体共有资产,留给企业,增添后劲。三是将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评估确认后,或租赁,或买断,或参股。以保证其在流动中的保值增殖。四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改制形式。不同的县、不向的企业采取的改制形式不同。陇西将全县城市经济分为国有、集体、乡镇、流通企业四大类,选择的试点既是全县骨干企业,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全方位推进改革;定西、通渭、渭源、漳县以股份合作制为突破口,股、并、合、分、转并举,着力构建新的运营机制,增强了试点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岷县、临洮形式更为灵活,或能人牵头承包,人股联办,或兼并联合,多方参股发展,或一企多制,拍卖重组,嫁接改制,都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3.政策引导,规范运行。一是积极制定配套政策。1995年印发了经济体制改革要点,出台了企业兼并、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风险承包、扭亏增盈等4个政策性文件,1996年配套出台了《搞活国有小企业若干规定》,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各县相继出台了具体的改革办法。有关部门拟定了配套措施。上下形成比较健全、系统的改制方案。二是组织培训学习政策。9月,召开了为期一周的企业改革培训会,集中学习研究政策。三是帮助改制企业制定好章程。各企业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按照省上股份合作制企业暂行办法及《公司法》要求,对章程的内容做到表述详尽、全面完善、易于操作,以确保企业改制后按照新机制健康运营。四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互相制衡,逐步形成相对规范的管理形式和决策程序。

4.改管结合,求成功率。在改革中,始终把落脚点放在提高企业的效益上,把握改革的成功率,力求改一批成一批,巩固提高一批。一是实现了明晰产权和投资、融资多元化的目标。定西股份改制的70多户试点企业,合理配置股权总量达到1.2亿元,其中职工个人入股金额1600多万元。企业的资产组织形式由单一的国有资产格局转变为法人股、集体共有股、个人股等相结合的多元股权。二是促进了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与重组。已经完成兼并联合的15对企业,流动重组资产3184万元,重新安置职工2950人,扭转亏损300多万元,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资产配置趋向合理。三是有效地调动了管理者与生产者两个积极性。通过改制与调整,管理者的风险压力加大,“扑下身子”抓管理、创效益,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把自身利益与企业兴衰联结为一体,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转变。四是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对70户改制企业的跟踪调查,完成产值、销售、利税总额分别增长20%、24.5%、10.5%,有60%的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开发研制出了新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三、应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根据以往的操作实践,我认为,下列问题是制约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小企业改革的主要症结。

1.观念问题。由于企业改革涉及各阶层利益,加上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认识,从而形成改革过程中的相互制约和矛盾。就地方政府而言,有的人把社会主义经济总体上国有制主导地位的普遍意义不能和地方经济的个别问题区别开来,有的人把产权流动和多元投入看成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或搞私有化,有的人不能把“三改一加强”辩证地统一看待,还有的人把管理和改革对立起来等。就企业自身讲,“铁饭碗”观念严重,养老保险意识淡薄;管理人员的官员化观念严重,专家意识淡薄;无限责任观念严重,有限责任意识淡薄;守旧观念严重,风险意识淡薄等。各种不同的观念,给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造成很大困难。

2.配套改革问题。企业改革涉及社会劳动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市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些问题(如没有任何社会劳动保障基金,占职工比重很大的已经离退休职工都要在现有企业养老送终,否则这部分基金就会悬空),使企业改制后增加过分的负担。同时,也由于上述问题,企业无法破产。明显是衰落产业,且资不抵债,但是因职工安置等问题却不能使丧失保值增殖能力的资源要素及时从这些衰落产业中撤退出来,投向兴盛产业。另外,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退出中小企业后或者资本流动重组后,没有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去运作。使得企业改革受到阻碍。更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产权交易机构,还出现了国有资产调整过程中理论评估与实际交易的矛盾。

3.遗留包袱问题。由于过去多年在人员、机构等方面的无序运营和组建,企业冗员过多。加之地方财政可投入的增量资本有限,改革中无法做到职工与企业规模之间比例协调一致,造成机构、岗位改革的“空对空”。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拨改贷资金比例较大,造成了企业过高的负债。目前,定西的全部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3%,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物价指数变动、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因素,每年以3%~5%的速度增加:企业在过去的经营中,由于经营者有权无责,造成了大量的呆账、滞账、死账,据估计,1996年8月底,306户国有企业中呆账、滞账、死账的比例分别占全部流动资产的6%、5.2%和4%.分别占全部资本金的22%、18.4%和15%,对此,如何处理已成了摆在中小企业改革面前的大问题。

4.政策配套问题。尽管在改革中,地方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出台了一些搞活企业的优惠政策(据测算,这些优惠政策所让渡给企业及内部职工的利益与现阶段地方政府所承担的无限责任及国有资产在凝滞状态下的流失比例相比,对国家来说可用1个单位的让利换回2.31个单位的收益总量),但是由于条块政策之间不能衔接的矛盾,其作用不大或者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条块政策的不配套也是企业改革中的要害问题。

(原载《学习参考》,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