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4352100000084

第84章 后记

《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的整理结集,对我来说,这也算是一件事。

我,一个农家子弟,出生在定西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小时候,生活非常困难:“穿的(是)黄衣裳,吃的(是)救济粮。”那种窘迫日子记忆犹新,有一份“工作”成了我当时的奢望。曾记得。当年看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年纪过了40岁的人,弓腰驼背,满脸沧桑,给人的感觉已是进入老年段。而今,不知不觉,一眨眼,我也进了这个“段”。回头看看,如梦初醒。刚刚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奔波,转眼间,年过半百,两鬓斑白,能全力工作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了,真是“逝者如斯夫!”

我上学的那个年代,读书不“吃香”,稀里糊涂混了个高中毕业,便回乡务农。为了跳出“农门”,自己还算努力,20岁上中师,毕业后端了一碗“公家饭”。再后来,30岁读大专,40岁“续”本科,50岁拿了个勉勉强强的研究生文凭,在乡亲们的眼里,我还算是念了几天书。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始终朝着诚实、认真和吃苦的方向努力,工作与做人的态度还算是严谨,珍惜工作,诚实待人,对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比较注重,也不断有所收益。参加工作后到32岁前,教书14年,性格、爱好基本形成。从政20多年,都与抄抄写写有关,兴趣在这里,能力提高也在这里,工作效果更在这里。工学相长,说起来,我还是很幸运的。

不知不觉,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这么一沓子。虽然这些都是没有悟性和灵气的“小儿科”,但是,这毕竟挤占了无数次与朋友的小聚,亏欠了无数次与家人的温馨,失去了无数次长夜的酣眠。多年来的工作与学习,除了疲于应付,剩下的就只有这搁置多时而少有“结果”的旧纸了。然而,又不忍心将这些凝聚自己汗滴的散乱资料扔进纸篓,于是整理出来,作为善待自我的慰藉,作为鼓劲加油的勉励,作为对如火如茶般岁月的追忆,作为我一生某段“过程”的见证。

我本不是专家学者,也不是经济工作的内行。在多年的工作中只是零零星星地掇拾了这些,书中的内容,多散见于报刊,有几篇也是与同事的共同劳作,结集时没有一一注明,在此表示歉意。在收集整理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大力相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温习这些内容,我尊敬的忠于事业的老领导。吃苦耐劳、同舟共济的老同事,与我荣辱与共、热心诚实的老朋友,共同为地方“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日日夜夜鏖战的场面,以及点点滴滴的汗水和心血浇洒的情景,历历在目,催人奋进,因此取名“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其难免有过于“政治化”之嫌,却饱含着自己对这方水土的深情眷恋。

2006年12月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