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枝。以上第六十七章所说的,是文武双全的明君,太宗的外在形象。至于他的家庭情况又如何呢?如果不观察太宗在家庭内的点点滴滴,便无法完整地了解他的人格,更不可谈他后半生戏剧化的演变。而他的家庭状况,正和即将粉墨登场的武则天的将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即使不是贵族、高级官僚及士大夫阶级,只要是一般富有的人或读书人,除了正室之外,都还蓄有几名妾,且依传统的习惯,妻妾同住在一起。这种妻妾的制度,源于儒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一般人认为,子女愈多愈好,是否为男性社会的产物?不论发生任何意外,也总还有人延续香火。然而,这种制度是否为男性社会的产物?无可否认,那个时代,女人不过是男人的附庸与玩物。一般读书人,宦场失意,无法谋得一官半职,投靠朋友时,仍旧携着妻妾的情形,也常见。何况,拥有多名妻妾,等于拥有牛马羊猪,在封建社会中,代表着身份地位。一夫一妻,是贫贱之人的行径,往往为社会轻视。在天子的家庭,当然更为复杂,除了皇后之外,尚有数目庞大的后宫嫔妃。根据唐朝的空闲制度,在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德妃、贤妃各一人,称为夫人。均是正一品。其下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称为九嫔,是正二品。其下有捷妤九人,是正三品。以下是美人四名正四品,才人五名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共计皇后以下一百一十三名,这是天子后妃的法定人数。当然这个人数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很多情形之下,皇后去世往往没有填补。而且在太宗之后,名称及数量都没有变更。除此之外,还有尚官、尚仪、尚眼、尚食、尚寝、尚功等,服侍六局的宫女,不算是正式的嫔妃。她们负责宫廷中衣、食、住、,典礼仪式、医疗等各项职务。但她们亦有为天子宠幸的机会。此外,还有后妃或宫女下工作的婢女,偶尔也会受天子宠幸。总之,后宫里除了天子中唯一的男性外,有一大群嫔妃宫女,所以,才会有“后宫佳丽三千人”这句话产生。太宗有十四子,二十一女,足以和父亲高祖的二十二子,十九女相抗衡。这些皇子,对以后故事的推展,有很大的关系。公主的关系虽不及皇子重大,但也时时与今后发展的事件相关,以后在适当的地方加以介绍。正式的儿女数为三十五,但后宫嫔妃人数众多,很可能在列入帝室的户口名簿玉雕之前,己有许多子女在小时候就夭折了。不仅唐朝,据说各个朝代,婴儿的死亡率都很高,自然流产或堕胎的,也必不在少数。太宗应该很满足了。国家方面,他拥有许多名将名相,政治安定国运昌隆。家庭方面,他是众多子女的父亲。可是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发生了许多太宗当初想象不到的忧
虑。第一个问题,就是长子承乾。承乾是高祖武德二年,当时尚为秦王妃的长孙皇后所生。生于长安城的承乾殿,故名承乾。武德三年,承乾受封为恒山王,后随着太宗即位,当时八岁的承乾,被册封为太子。不论从长幼之序或嫡庶之别看来,承乾都是理所当然的太子。当时的承乾比实际年龄早熟,是个聪明机敏的孩子,太宗非常宠爱他,对将来王位的继承人,抱着很大的希望。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五月,太上皇李渊崩逝,太宗服丧期间,便诏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太子承乾,裁决朝政。由于表现良好,此后每当太宗出巡时,便命承乾担任监国,代太宗处理政务。
就在这个时候,太子的行为出了问题,这也就是太宗忧虑的原因。原本聪明的承乾,居然做出了盲目的行为。虽然各方的说词不一,但生母长孙皇后管教过分严格,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这儿,我们应先谈一谈长孙皇后。这位皇后,被后来谈论妇女的各种书籍如《续列女传》、《新续列女传》等书,列为妇女的榜样之一。长孙皇后是河南洛阳人,祖先为北朝敢拓段氏,为鲜卑族。鲜卑族是蒙古族中混合血统的北方民族之一。长孙氏系出士宦名门,自幼聪明好学。父亲长孙民早逝,由伯父长孙炽将她嫁给时任太原留守李渊的二公子世民。此时世民十六岁,长孙氏十三岁。因长孙炽听说,李渊的正室窦氏,宠爱突厥的女子,他认为鲜卑族亦为胡族,长孙皇后又聪明可人,必受宠爱,故促成这段婚姻。这位窦氏的父亲,乃北周的大将军窦毅,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因此,窦氏并非汉族,而窦氏正是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后来当李渊成为大唐开国的君主时,窦氏虽己不在人世,仍追赠皇后的封号。被视为烈女的长孙皇后,具有许多美德,现在逐一介绍如下。以便了解她的性格,及对承乾的影响。自古以来,在一夫多妻制的家庭里,女人们因嫉妒、竞争,常引起许多风波。对男人来说,女人们争风吃醋是最麻烦、最头痛的事。不管如何严密的制度,或是提倡儒学,都无法扼杀人类的基本情感。因此,男人们认为:“自古以来,女人的性格一无可取,嫉妒是其中最大的缺点。”如果一个
女人不会嫉妒,那么纵有其他缺点,也无伤大雅。从“女人也有妒妇”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在善妒的女人面前,做丈夫的如何战战兢兢。男人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借口,辛辛苦苦建立起的一夫多妻制,原以为可左右逢源的,反而时常陷入精神紧张的状态,实在是够讽刺了。
在标准的一夫多妻制的后宫里,女人们争风吃醋的情形,谅可不必多言。然而,长孙皇后始终没有表现出一点嫉妒的心情,或者说一些尖刻的言辞。她认为嫉妒是一种低级的感情,不但耗费精神,且有损皇后的体面。因此,她的态度十分超然,只要有时间,便勤于做学问,即使梳理头发时候也手不释卷。据说,当太宗询问她对国政的意见时,她总是如此回答:“书上曾提到,牡鸡司晨,家必灭亡呀!”她从来不问政事。在古代的家庭制度下,正室和妾的地位,别如天壤。打个简单的比喻,她们的关系恰似主仆。无论多么受宠的妾,在正室面前,也要下跪。这种身份上的差别,正是一
夫多妻制中唯一的、而且是最有效的保障。也正因此,使正室具有相当的荣誉感,并得以抑制她的不满。在等级十分严格且明显的后宫里,皇后的权力更是绝对的。皇后的任务之一,就是作为这个超级大家庭的主妇,总管后宫诸事。长孙皇后的表现十分突出。从嫔妃以下,到最卑微的宫女,如果有人失赔,皇后必亲**问,并送药物及饭菜。若宫女招惹得太宗生气,当着太宗的面,她会应和太宗。私底下,当宫女被监禁后,她会在太宗息怒之后,替宫女求情。又加太宗的第六个女儿豫章公主出生后不久,生母就去世了,皇后把这个孩子带在身边,和亲生的女儿,也是在这一年生的--太宗的第五
个女儿长乐公主,一起扶养长大。而她对于豫章公主的关心,比起长乐公主,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嫁给隋朝北都太原留守李渊的二公子世民为正室后,先是秦王妃,后是太子妃,最后登上皇后宝座。然而长孙皇后和以前一样,极为朴素节俭。当太宗想赐给皇后美丽的衣裳时,皇后坚持不肯收下。对于亲生的三个孩子,她管教非常严格,每有机会,则谆谆告诫,要他们以节俭和礼让等美德,为立身处世的根本。特别是对于将来要继承王位的太子承乾,更是严格。现举一段轶事说明。唐朝太子的奶妈得封为郡夫人,三品以上。有一次,承乾的奶妈遂安夫人觐见皇后,为太子请命。奶妈认为太子的生活过分简陋,许多必要的东西都没有,请求皇后改善太子的生活。这是承乾当上太子后不久的事情。“太子最需要的东西是人格。”长孙皇后看着遂安夫人,以极严肃的口吻说道:“只要具有威德和名望,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不要。以华丽的物品装饰的外表又有什么用呢?”皇后这么一来,遂安夫人当然无话可说,只有红着脸,悄悄退下。
遂安夫人是个非常普通的女子,她不象皇后有那么大的学问,那么高超的观念。因此,她觉得皇后的态度未免太冷酷了。当皇子皇女长大,逐渐懂事时,和他们最亲密的是奶娃妈。在“义”上,她们是臣下,在“情”上,是比生母更亲密的“母亲”。奶妈也有同样的感觉,用自己的奶养大的孩子,就如同亲生孩子一般。同母所生的弟弟魏王泰,由于深得太宗的宠爱,所以衣着及生活用品等,都非常讲究。在各皇子的奶妈和奶妈们常会互相比较,就象做母亲的喜欢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向人夸耀一般。在遂安夫人看来,身为太子的“我的孩子”,衣着及用品方面,都应该比其他孩子好才对。但事实不然。一个极普通的女子,遂安夫人--身为“母亲”,碰到这种状况,有说不出的遗憾,这是可以想像的。这种遗憾的情绪,自然而然也会感染到太子承乾身上。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年龄与太宗相仿,当太宗还是公子的时候,他们就是好朋友。战乱时期,更是同生死、共患难,是最亲密的战友。他又是太宗的内兄,所以他和以前一样,可以自由出入府中。太宗知道无忌在学识、智谋、胆量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想授予他宰相的职位。长孙皇后则反对。她认为外戚掌握大权对朝廷不利,甚至举出汉朝“吕后”的例子。无忌无奈,只好恳辞……
长孙皇后对胞兄的态度也是如此一丝不苟,如此严正,但她对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却非常宽厚。唐朝立国之后,各地群雄曾一度称臣,后因种种不满而叛变,长孙安业也是其中之一。作为父亲长孙民死后,对尚年幼的无忌和皇后,非常冷漠。然而长孙皇后不记旧怨,对他十分宽厚。安业谋反,尚未举事就东窗事发。叛国,按理当处以极刑。此时皇后却长跪地上,替安业向皇上求情。她声泪俱下说道:“安业过去对我非常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现在,安业叛国,应处以极刑,这是他罪有应得。可是在别人眼里,一定以为我请求皇上杀了他,以消旧恨。这对我来说,比死还难
过,不仅如此,恐怕还会影响陛下圣德。”安业因此得免于死刑,仅放逐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