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图书馆,在离新安巷大约三里路的定王台。它创建于清朝末年,藏书丰富,楼上是藏书房,楼下是阅览室。毛泽东初到图书馆时,看到各种中外书籍,琳琅满目,有许多书是他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真是又惊又喜,不知从哪里读起。他下定决心,尽量多读一些书。这时,图书馆刚开办不久,去读书的人也不多。每天一开门,毛泽东总是第1个走进馆里来,借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读。图书馆关门时,他又是最后1个离开。只在中午的时候,他才休息片刻,出去买两块糕饼当午餐。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毛泽东日复一日地坚持到图书馆去读书。
在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严寒季节,坐久了脚冻得发痛,毛泽东除了活动活动两脚,仍然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书本上。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每读一本书,都觉得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后来,毛泽东回忆这段自学生活时,饶有风趣地说:那时,就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拼命地吃!浩瀚的海洋,源自涓涓细流;渊博的知识,在于点滴积累。毛泽东看的书,数量既多,种类也广,而他感到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社会科学著作。他认真地学习和研究18世纪、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代表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原富》、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穆勒的《名学》、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等,以及世界地理、历史书籍,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这些书,大多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同封建主义的文化是对立的。年轻的毛泽东博览群书,并联系社会实际,比较、分析、研究、思考,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更加丰富了自己的头脑,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也越来越宽广。
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张世界大地图。毛泽东过去只看过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还是第一次看到。他每天走到世界大地图前,总要停下来,仔细地看一看。他久久地凝视着地图,联想着社会的黑暗,思虑着人民的痛苦,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感到青年一代的责任无比重大!当时的情景,在毛泽东记忆的长河中,是永远鲜明、不可磨灭的。40个寒暑后的1951年秋天,几个正在北京学习的湖南老同学去看望他,谈起他们青年时代在长沙学习的情景时,毛泽东十分兴奋,他说:"说来也是笑话,我读过小学、中学,也当过兵,却不曾看见过世界地图,因此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过去我认为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自古就称为天下,当然大的了不得。但从这个地图上看来,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在地图上没有看见,韶山当然更没有影子了。世界原来有这么大!"世界既大,人就一定特别多。这样多的人怎样过生活,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从韶山冲的情形来看,那里的人大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有无钱治病看着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钱粮被关进监狱活活折磨死的;还有家庭里、乡邻间,为着大大小小的纠纷,吵嘴、打架,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弄得投塘、吊颈的;至于没有书读,做一世睁眼瞎子的就更多了。在韶山冲里,我就没有看见几个生活过得快活的人。韶山冲的情形是这样,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中国、全世界的情形,恐怕也差不多!"我真怀疑,人生在世间,难道都注定要过痛苦的生活吗?决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制度不好,政治不好,是因为世界上存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所以使世界大多数的人都陷入痛苦的深潭。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是不应该永远存在的,是应该彻底推翻、彻底改造的!总有一天,世界会起变化,一切痛苦的人,都会变成快活的人,幸福的人!"世界的变化,不会自己发生,必须通过革命,通过人的努力。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是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从这时候起,我就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样宽阔的胸怀,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坚信世界一定会起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会过幸福的生活,并决心为之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