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三要
4376100000023

第23章 磨砺本领:每天让自己多学一点本事(1)

成功不在于嘴上的劲儿,而在于你究竟掌握多少本事。有些人总是口若悬河,却根本改变不了自己的尴尬境况,其因正在于此。

54.明白“大家要相互帮衬”的原理

做人的互助原理是:你在关键时刻帮人一把,别人也会在重要时刻助你一臂!因为,不管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不可能像鲁宾逊那样孤独一人闯天下,特别是想使自己的人生局面推广开来,更离不开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要想让别人将来帮助你,你就必须先付出精力去关心别人、感动别人,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回报的资本。因此,高明者做人,必须信守“相互帮衬”之道。

常常挂在“红顶商人”胡雪岩口头的“花花轿儿人抬人”,是一句杭州俗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离不开相互维护、相互帮衬。人抬人,人帮人,人要办的事才会顺利,人的事业才会发达。话虽如此,然而真正窥得其妙的人却并不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想成就一项事业,少不得要借助众人拾柴之势。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是个包袱,不过如果用得巧妙,也可以成为一块成功之路的叩门砖。“相互帮衬”正是一个帮人帮己的诀窍。当年,胡雪岩扶助王有龄做了湖州知府,他在开办钱庄之初就有让自己的钱庄代为打理府库银两的打算,也有了着落。但是,真正要使这一打算变成现实,还要过一关,那就是要打通钱谷师爷的路子。

旧时的州县衙门,都有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师爷名义上虽只是州县的幕友,但由于他们精通律例规制,所管的事务专业,一州一县的司法、财政的具体办理许多时候实际上就在师爷手中。而且这些人都师承有自,见多识广,常常是州县官们也不敢轻易得罪的角色。师爷向来独立办事,不受东家干涉,表面平和的还与州县老爷敷衍一下,专断的甚至可以对州县老爷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岩要代理湖州府库,也就不能不笼络他们延请的钱谷师爷。在笼络师爷的过程中,胡雪岩和王有龄就演了一出“花花轿儿人抬人”的绝好的双簧。王有龄署理湖州正是端午期间,这个时间给胡雪岩提供了一个机会。他打听好已经接受延请到湖州上任的刑名、钱谷两位师爷在杭州的家眷所在,送去节下正需要的钱粮。不过他是以王有龄的名义送的。这两位师爷自然要感激王有龄的好意,但等到他们拜谢王有龄时,王有龄却说这原是胡雪岩的心意。这一来,师爷不仅见了胡雪岩的情分,自然也知道了大人的意思。好事做了一件,交情却落了两处。一帮一衬不过言辞之间,却使得极巧。事实上,这出双簧也并不是胡雪岩和王有龄事先商量好要这样演的,而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如此做了,可见胡雪岩、王有龄两人都深谙这“花花轿儿人抬人”和相互帮衬之道。

相互帮衬往往不在于你帮的心是巨是细,出的力是大是小,有时候甚至也不过是些惠而不费的小节,比如王有龄、胡雪岩演的那出双簧,也不过就是一句话的事情。然而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心思用得巧,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比如胡雪岩和王有龄之间有这一帮一衬,一下子就收服了人心。例如当胡雪岩找到湖州钱谷师爷杨用之,提出要以自己的阜康钱庄代理湖州府库和乌程县库时,杨用之不仅毫不为难地满口答应,甚至连承揽代理公库的“禀帖”都为他预先准备妥当,还为他引见了另一个关键人物,湖州征纳钱粮绝对少不了的,也绝对不能得罪的“户书”郁四。而郁四后来实际上也成为了胡雪岩生意上的牢固伙伴和得力帮手。

的确,一个人精力到底有限。经手的事情太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疏漏,也许失察疏漏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留下很多了。比如胡雪岩对于宓本常的失察,在典当业上的疏漏,都是在他经手事情太多,生意场面太大的情况下,由于实在是顾不过来而发生的。这些疏漏的地方,一定的时候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而且,由于一个人所有的生意运作常常是环环相扣,相互牵连的,有一些因失察留下的疏漏所产生的后果,常常是关键性的,并不只是影响某一桩或某一个行当的生意的成败,它可能使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厦整个儿彻底坍塌。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帮衬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需要朋友同行的帮衬,也需要内部人员的帮衬。这一点既是一个诀窍,也是现代商战中重要的经营策略。

55.被压力压垮的都是弱者

一个人要想做成自己的事,必须面临竞争压力的考验。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竞争的社会,有竞争就有压力,无论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还是遭受失败,人人都要承受压力。现实生活之中,谁也逃脱不了这种压力。欲成大事者,因目标高远,压力可能会更大。然而,欲成大事必须能承受这种压力,并且还要把压力当成推进人生的动力。这就是说,承受压力最能反映你做事能力的强弱。可以把这种成事之道归结为“压力推动法”。

美国前总统亚伯位罕·林肯在进入美国政坛之前,不过是小镇上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律师。在他最初争取自由党的国会议员候选人提名时,他的政敌因他不属于任何教会而指责他为异教徒,又因为他跟高傲的陶德和爱德华家庭联姻而骂他是财阀和贵族的工具。这些罪名尽管可笑,却足以给林肯的前途带来伤害。结果,林肯落选了。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逆流。

两年后,林肯和许多自由党人一起,在国会中大胆发言,他谴责总统发动一场“掠夺和谋杀的战争,抢劫和不光荣的战争”,宣布上帝已“忘了照顾无辜的弱者,容许凶手、强盗和来自地狱的恶魔肆意屠杀男人、女人和小孩,使这块正义之土饱受摧残。”

林肯是个默默无闻的议员,政府对这篇演说置之不理,可是它在春田镇却掀起了一阵飓风。伊利诺伊州有6000人从军,他们相信自己是为神圣的自由而战。如今,他们选出的代表竟在国会中说这些军人是地狱来的恶魔,是凶手,激愤的军人公开集会,指责林肯:“卑贱”……“怯懦”……“不顾廉耻”……聚会时,大家一致决议,宣称他们从未见过“林肯所做的这些丢脸的事”,“对勇敢的生还者和光荣的殉国者滥施恶名只会激起每一位正直的伊利诺伊人的愤慨。”这股恨意郁积了十几年,直到13年后,林肯当选总统时,还有人使用这些话来攻击他。林肯对合伙的律师说“我等于是政治自杀”。此刻,他怕返乡面对选民。他想谋求“土地局委员”之职以便留在华盛顿,却未能成功;他想叫人提名他为“俄勒冈州长”,指望在该州加入联邦时可以成为首任参议员,不过这件事也失败了。于是他又回到了春田镇那间脏兮兮的律师事务所,再度将爱驹“老公鹿”套在摇摇欲坠的小车前头,驾车巡回第八司法区。荷恩敦在《林肯传》中说:“我们住乡下小客栈时,??常都共睡一张床。床铺总是短得不适合林肯的身长,因此他的脚就悬在床尾板外头,露出了一小截胫骨。即使如此,他仍然把蜡烛放在床头的一张椅子上,连续看好几个钟头书。我和同室的另外几个人早就熟睡了,他还以这种姿势苦读到凌晨两点钟。每次出巡,他都这样手不释卷地研究。后来,六册欧氏几何学中的所有定理他都能轻轻松松地加以证明。”“几何学读通之后,他研究代数,接着又读天文学,后来甚至写了一篇谈语言发展的演讲稿。不过,他最感兴趣的仍是莎翁名作。他养成的文学嗜好依然存在。”度过辛酸的六年之后,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林肯一生的方向,也使他开始往“白宫”出发。

1858年,林肯参加了美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政治战争。由此,他彻底摆脱了默默无闻的状态。当时他49岁。尽管七年之后他就去世了,但在这七年间,他却赢得了不朽的名誉和荣耀。论战一周又一周进行下去,许多人都加入混战,纷纷谴责道格拉斯,甚至同是民主党的成员,也对道格拉斯大加鞭挞。政党分裂又腹背受敌的道格拉斯以寡敌众,四面楚歌。他在绝望中打电报给好友伍秀·F·林德:“我很厌恶尾随。拜托林德,来帮我对抗他们。”发报员把这一份电报抄本卖给共和党,上了20家报纸头条新闻,成为极大的笑柄。选举之夜,留在电报局阅读统计表的林肯知道自己失败,就动身返家。当时外面下着雨,一片漆黑,通往他家的小径滑溜溜。突然间,林肯的一只脚绊住另一只脚,他迅速平衡身子,并说:“失足但没有摔跤”。

竞选国会议员虽然失败了,但林肯在这次竞选中的辩论,为他两年后入主白宫做了极佳的宣传。不久以后,一份伊利诺伊报的社论中提到林肯说:“可敬的亚伯拉罕·林肯真是伊利诺伊州从政者中最不幸的一位。他在政治上的每次举动都不顺利,计划经常失败,换了任何人都无法再支持下去。”的确,假如林肯面对暂时的挫折、失败就不再前行、不再奋斗,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律师,而不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好多事,在顺利的情况下做不成,而在受挫折后,在经受悲痛的“浸染”后,却能做得更完美、更理想。“压力能使人产生奇异的力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压力为人创造了思考与琢磨的机会,使人以最快的速度成熟起来。木以绳直,金以淬刚。世上成大事的人无不是经过艰苦磨练的。艰难的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没下去的。但是在试图成大事的人眼里,困难终会被克服,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即经过艰辛的雕琢,玉可成器。压力,能使成大事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多方撞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自觉把握人生的走向。人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所不为。应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该失去的东西就要毫不吝啬,甚至忍痛割爱。得到并不一定就值得庆幸,失去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情。能否从容对待、恰当处理这些问题,就看你的成事之道了。相反,人若是太幸运了,缺乏压力,就会沉于懒惰,而不知挑战人生的意义和快乐,这样就难以成大事。对于那些善于成事的大师而言,他们不惧怕压力,因为压力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头上;相反,他们更喜欢“压力推动法”,在压力中做大人生局面。

56.坚持下去,就有盼头

坚持不是死心眼,而是对正确方向感的坚持。生活就是由一系列坚持所下的决心的努力构成的。要想成功,就必须相信:坚忍是磨练人的一块钢板,只有坚持下去,一切才有盼头。否则,你不但使自己一无所成,也更让别人失望。

人们常说,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话道出了一个事实:一个人成功的最大障碍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他自身。除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之外,大多数失败都是由人的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其中常常是自制力的问题。所以只有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局面,让事情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人贵在做坚忍之人,成功贵在坚持,贵在坚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贵在能够具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韧性。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说很多人在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放弃了。因此,有人说:“所谓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具有延续最后5分钟的勇气”,于是,少数“吃得苦中苦”的人,便成了“人上人”。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史泰龙这个世界顶尖的电影巨星的成功的做人精神。

史泰龙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父亲赌输了,又打母亲又打他;母亲喝醉了也拿他出气发泄。他在拳脚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长大,常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因此,他面相很不美,学习也不好。高中辍学,便在街头当阿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这样下去,岂不是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吗?成为社会垃圾,人类的渣滓,带给别人、留给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下定决心,要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

但是成功不是靠喊口号实现的,行动才是最根本的。所以,他长时间思索着。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和文凭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又没有本钱……最后,他想到了当演员——当演员讲究出身,不需要文凭,更不需要本钱,而一旦成功,却可以名利双收。但是他显然不具备当演员的条件,长相就很难使人有信心,又没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没有经验,也无“天赋”的迹象。然而,“一定要成”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惟一出头的机会,决不放弃,一定要成功!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处处哀求:“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能成功!”很显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绝了。但他并不气馁,他知道,失败定有原因。每被拒绝一次,就认真反省、检讨、学习一次。一定要成功,痴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两年一晃过去了,钱花光了,他只能在好莱坞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他暗自垂泪,甚至痛哭失声。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想,既然不能直接成功,能否换一个方法。他想出了一个“迂回前进”的思路: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要求当演员。幸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刚来时的门外汉了。两年多的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口传心授、一次学习、一次进步。因此,他已经具备了写电影剧本的基础知识。一年后,剧本写出来了,他又拿去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男主角吧!”普遍的反映都是,剧本还可以,但让他当男主角,简直是天大的玩笑。他再一次被拒绝了。他不断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功,也许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一下次……”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绝后的一天,一个曾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但我要把你的剧本改成电视连续剧,同时,先只拍一集,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便从此断绝这个念头吧!”为了这一刻,他已经做了3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了。机会来之不易,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全身心投入。第一集电视剧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收视纪录——他成功了!史泰龙的健身教练哥伦布医生曾这样评价过他:“史泰龙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志、恒心与持久力都是令人惊叹的。他是一个行动家,他从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他主动地令事情发生。”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

如果说史泰龙的成功得益于“坚韧地求人”,那么战国时的大纵横家苏秦的成功,则得益于“坚韧地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