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三要
4376100000025

第25章 磨砺本领:每天让自己多学一点本事(3)

但是,哈默一生中最活跃的时期却是1931年从苏联回美国后开始的。哈默返美时,正值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但他却认为是赚钱的机会到了。他捕捉到一个清晰的信息:罗斯福正在走向白宫总统的宝座。如果他当选,那么,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被废除。这将意味着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场将会呈现出空前的需求,而当时市场上却没有酒桶出售。哈默当机立断,立即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纽约码头设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并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禁酒令废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哈默乘胜而进,进军制酒业,开始经营威士忌酒生意。他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采取大幅度削价和大做广告等手段,很快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跃而成为全美第一流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哈默有爱好吃牛排的习惯,正是这一习惯,把他引入了另一个领域,即养牛业,并大获成功。哈默闯入养牛业颇为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场上买不到优质牛排,他的一名雇工就建议去买头牛杀了吃。牛买回来了,却是一头怀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认为自己还不至于馋到杀怀孕母牛的地步,于是就交待人把牛放养在庄园里。正巧哈默的邻居是一位养牛专家,专门培育安格斯良种牛。他不仅替哈默买回的那头母牛顺利接产,而且时隔不久又让这头母牛与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种牛优良品质的小牛。哈默经这一事件的触发,头脑中闪现出新的商业脑电波:以酿酒的副产品饲养种牛,岂不是化残渣为黄金之举么?

于是,哈默迅速筹建了一家繁殖种牛的大牧场,并花上10万美元买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随后的3年中,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上千头牛犊,其中包括6头世界冠军,为他赚了200万美元。哈默也从此由养牛的门外汉变为种牛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1956年,哈默58岁。他在商战中积累的财富,多得连他自己也数不清。他确实打算从商界隐退,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充满诱惑力的石油业把他吸引了,他又一跃成为扬名世界的石油巨子。

当时在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实际资产只有3.4万美元,3个雇员和几口快要报废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卖18美分。有人向哈默建议,投资这家石油公司。因为根据美国政府对石油业的倾斜政策,用于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资金无须报税。对于想退休的哈默来说,他无意收购这家公司,还借给了西方石油公司5万美元,让他们再打两口井。如能出油,利润双方对半分成;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这笔资金司作为亏损从应缴税款中扣除。意想不到的是,两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涨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尝到了甜头,开始涉足石油业。不久,哈默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1957年7月当选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哈默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冒着巨大的风险,开始建立一个石油王国。他招兵买马,聘请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最出色的地质学家,1961年终于在加利福尼亚钻探到两个巨大的天然气油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上涨到每股15美元,公司的实力也足以与那些世界上较大的石油公司抗衡了。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为全美第12个大工业企业。1972年,74岁高龄的哈默与苏联做成了一项长达20年的200亿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苏贸易推向了高峰。哈默捕捉到了信息,捕捉到了机会。他适时出手,迅速暴富。

本杰明·狄斯雷利说:“一个人一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在机会来临时做好准备。”所以,任何一个人做成大事其实都是困难重重的。然而,在艰难奋斗的过程中,机会其实很多的,但是,它只垂青那些“明眼人”。

59.大精明才是真精明

“大智若愚”这个词恐怕无人不知。意思是说,大糊涂的人可能是大精明,反推之,那么小精明的人可能是大糊涂。所以,凡事认真不一定能起到最好的结果。

宋太宗赵匡义病重时立第三子赵恒为皇太子。当时,吕端继吕蒙正为宰相,他为人识大体,顾大局,很有办事能力,深得太宗赏识。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不久,他便将相位让给寇准,退任参知政事。

公元997年,太宗驾崩。围绕谁来继位的问题,宫内多有不同意见。再者,皇太子赵恒年已29岁,聪明能干,处断有方。但他是太宗的第三子,没有即位资格,这就引起其他王子与大臣的忌妒和憎恨。但吕端却是站在赵恒一边的。他决心遵照先帝意旨,拥立赵恒即位。当然,他也就对宫中的一些情况细心观察。正当太宗驾崩举国祭丧之时,太监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熏、知制诰胡旦等人,却暗地里密谋,准备阻止赵恒即位,而立楚王元佐。吕端心中有所警惕,但具体情况却并不清楚。李皇后本来也不同意赵恒即位。所以,李皇后命王继恩传话召见吕端时,吕端心头一怔,便知大事有变,可能发生不测。一想到这里,吕端便决定抢先动手,争取主动。他一面答应去见皇后,一面又将王继恩锁在内阁,不让他出来与其他人通谋,并派人看守门口,防止有人劫持逃走。之后,吕端才毕恭毕敬地来见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太宗已晏驾,按理应立长子为继承人,这样才是顺应天意,你看如何?”吕端却说:“先帝立赵恒为皇太子,正是为了今天,如今,太宗刚刚晏驾,将江山留给我们,他的尸骨未寒,我们哪能违背先帝遗诏而另有所立?请皇后三思。”李皇后思虑再三,觉得吕端讲的有道理,况且,众大臣都在竭力拥立赵恒皇太子,李皇后也不得违拗,便同意了吕端的意见,决定由皇太子赵恒继承皇位,统领大宋江山。众大臣连连称是,叩首??去。

吕端至此还不放心,怕届时会被偷梁换柱。赵恒于公元998年即位为真宗,垂帘引见群臣,群臣跪拜堂前,齐呼万岁,惟独吕端平立于殿下不拜,众人忙问其故。吕端说:皇太子即位,理当光明正大,为何垂帘侧坐,遮遮掩掩?要求卷起帘帷,走上大殿,正面仔细观望,知是太子赵恒,然后走下台阶,率群臣拜呼万岁。至此,吕端才真正放了心。赵恒从此开始执政25年。史官对吕端评价很高,宋史评论道:“吕端谏秦王居留,表表已见大器,与寇准同相而常让之,留李继迁之母不诛,真宗之立,闭王继恩于室,以折李后异谋,而定大计;既立,犹请去帘,升殿审视,然后下拜,太宗谓之大事不糊涂者,知臣莫过君矣。”

《菜根谭》有这样一段内容:“水清无鱼,人清无友”。乍听起来,似乎太“世故”了,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坏在“认真”二字上。有些人对别人要求得过于严格以至近于苛刻,他们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一尘不染,事事随心,不允许有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符合自己的设想。一旦发现这种问题,他们就怒气冲天,大动肝火,怨天尤人,有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式。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过于天真,过于理想化,过于清高。总觉得世界之上,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去看社会,许多人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

我们说“水至清则无鱼”,主要强调的是做人做事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谈论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然而,现实中更多的人往往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不糊涂,特别注意小事,哪怕是芥蒂之疾,蝇屎之污,也偏要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描写。于是,在他们眼里,社会总是一团漆黑,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与言者,也就只有“我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并不是认为可以随波逐流,不讲原则,而是说,对于那些无关大局、枝枝蔓蔓的小事,不应当过于认真,而对那些事关重大、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切不可也随便套用这一原则。

60.勤于思考,用尽计策

换一个角度,就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学原理。但是,懒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善于变换脑筋,这种习惯制约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反应能力。相反,那些成大事者往往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难题。可以讲,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于思考,而且思考得越深入,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相反,正确的思考变化能产生巨大作用,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斯以非常奇妙的方法,在战车的轭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将绳结打开。这时,亚历山大正率军入侵小亚细亚,他对这个著名的绳结十分感兴趣,决心将它解开。可是,尽管亚历山大绞尽脑汁地思考,却仍然一筹莫展。亚历山大认为,自己一定还有什么方法没有想到,所以,他依然思索着。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来到葛第斯绳结之前,不加考虑地拔出宝剑砍断了绳结。后来,他果然一举占领了比希腊大50倍的波斯帝国。

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塑料铲子。

当小男孩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的时候,他在沙箱的中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阻挡了他的“工程”建设。于是,小男孩开始挖掘石头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沙子中弄出去。虽然石头并不算大,可是对于一个小男孩来说已经相当大了。小男孩手脚并用,费了很大力气,终于把大石头挪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力气把大石头搬出沙箱的“墙”。

但是,小男孩下定决心要把大石头搬出去,于是他用手推,用肩拱,左摇右晃大石头,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可是,每当刚刚有一点进展的时候,大石头就又滚回原处。最后一次努力时,大石头滚回来砸伤了他的手指头。

终于,小男孩再也忍不住了,大哭起来。其实,这件事的整个过程都被小男孩的父亲透过起居室的窗户看得一清二楚。就在小男孩哭泣的时候,父亲忽然出现在小男孩的面前。父亲温和地对小男孩说:“儿子,你为什么不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呢?”小男孩十分委曲地说:“但是,我已经用尽我的全部力量了。”“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说,“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拥有的全部力量,你并没有请求我的帮助啊。”说完,父亲弯下腰,抱起那块大石头,把它搬出了沙箱。

艾伦·莱恩是英国人,他在年轻时就继承了伯父的事业,出任了希德出版社的董事。但在当时,出版社的处境已是举步维艰,莱恩绞尽脑汁,试图另辟蹊径,使出版社“柳暗花明”。终于有一天,当莱恩在一个候车室旁的书摊上漫无目的地扫视时,他突然发现,书摊上除了高价新版书、庸俗读物外,几乎没什么可看之书,而且这些书大部分都是价格昂贵的精装书。这个发现触动了莱恩的灵感:“要想赚大钱,出版价格低廉的平装书是个好办法。”他坚信这个办法能够成功,因为精装本价格很贵,一般老百姓根本买不起。

莱恩出版廉价丛书的计划在英国出版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说这是自取灭亡,有人说这会严重影响整个图书界。莱恩认定这个办法是他的企业走出困境的惟一出路,所以他毫不动摇。

第一套平装系列丛书共10本,规格也比精装本缩小了。这不仅节省了封面制作的成本,也节省了纸张,再加上莱恩决定以购买再版图书重印权的方式出版这10本书,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费。莱恩把每本书的价钱压到6便士,这样,人们只要少吸6支香烟就可买到一本书。

这套书的封面很引人注目,这是因为莱恩在上面设计了一个逗人喜爱的丛书标志物——一只翘首站立的小企鹅。因此,莱恩把这套丛书起名为《企鹅丛书》。莱恩还用颜色表示图书的类别:紫色为剧本,浅蓝色为传记,桔红色为小说,灰色为时事政治读物,绿色为侦探类作品,黄色为其他类别读物。这一系列的改革使这套书不仅在外观上鲜艳明快、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在装订上显得简单朴实,印刷上更是字迹工整。

既然这本书是面向大众,那么其价格就必须低廉,低廉的价格又要求有巨大的销售量。莱恩心里清楚:每本书的销售量只有达到17500册以上,才能保住本钱。因而,他派人到各地去宣传、推销。1935年7月,第一批10卷本《企鹅丛书》正式问世,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这套书就销售了10万册,莱恩成功了。1936年元旦,希德出版社改名为企鹅图书公司。它坚持薄利多销、为大众服务的原则,因此能垄断英国平装书市场20多年。目前,企鹅图书公司已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平装书出版社之一。

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说明,当一个人面临失败的境地时,如果放弃思考就注定会失败。用尽一切计策正是那些成功者与众不同的成功法宝。

61.必须树立能成事的思维习惯

成功人士之所以走上了成事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思维角度。那么,那些成功人士是怎么思考的呢?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