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谋事三要
4376100000059

第59章 你喜欢这里的环境吗?(2)

部队真的照他的话做了。在格兰特的指挥下,北军又重振士气,赢得了这场战役。

不负责任的人,绝不会成为好的成大事者。当然负责任不仅仅表现在口头上,你不能总是叫嚷着:“我是你们的领导者。”你得用行动来表达你的责任心,就像格兰特一样。

第四,有远大目标。胸怀远大的目标,对一个成大事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大卫·琼斯将军有着辉煌的军旅业绩,曾担任过空军参谋长,后又成为联席会议主席。他对领导又有什么看法呢?

琼斯将军举了另一位空军参谋长寇提斯·李梅将军的例子。李梅将军将战略空军发展成主要的武力。他说:“李梅将军为战略空军设定一个非常高的标准,然后坚持每个人都符合这个标准。李梅将军说,战略空军有一半的人员,要保持立即作战状态。有人说这根本做不到,但战略空军做到了。在李梅将军的领导下,安全措施、任务执行和战略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标准。”

定立一个远大目标,努力去做,你会取得成功,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约翰·史考利38岁时就成为了百事可乐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裁,短短时间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不满足于此,他又转到苹果电脑公司,希望在那儿也能铸就辉煌。到了苹果电脑公司,史考利刚上任就遭遇到很多困难,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夺去了兄弟提芬·杰伯(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者之一)的权力。史考利拟定了一些新策略,积极推行桌面出版的观念,并推动销售人员积极推销麦金塔电脑。这样一来,销售量大增,而公司也开始赚钱。

那么,他是如何使他的推销人员在业务上做得如此成功呢?在《奥德赛》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记载得很清楚。他说:“我们必须提高卓越的标准,而我也要提高对积压位的期望。在上个月我们的麦金塔电脑销路已好转,但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

从以上事例来看,你对自己设定的期望值越高,你的成就往往也就会越大。

因此,你要想成大事,必须抱有更高的期望,这是你取得更大成就的动力。

对于许多想成功的人来说,一步一步推开成功之门,是最理想的结果。要想如此,自然是对自己综合能力的考验。因此所谓做局,就是一个人所有能力的全面爆发。

想点子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说到规划人生,其智慧之一是想出点子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知名度越高,就越容易拓宽交际范围,从而获得更多的朋友。一般说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要做到,慕名而去、知人而交,也就是事先获得了有关人员的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有目的地去交际。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您的大名我早就听说了,今日有幸相见,极为高兴。”多一个朋友、多一个熟人,意味着多了一条成功之路,多一个伙伴和帮手,对竞争事业极为有利。相反,那些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人,很难交上更多的朋友,成功的路就比较狭窄。知名度高,可以经常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添新的信息。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而多友,信息日新。每一个朋友,都是一个信息源。如果竞争者注意经常收集众多信息源发出的信息,那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得到别人所不能得到的东西。

提高知名度的一个主要办法是开展全、多侧面的外交,通过交际和游说,使人对自己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在我国先秦时期,这类成功的范例特别多。许多名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靠游说和交际,一转而为卿相,成为万人共仰、炙手可热的人物。《战国策》记载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苏秦。

苏秦出生于农民家庭,很贫穷,达官贵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但在秦国虎视中原、六国共同利益和秦国一国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他挺身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最先取得赵国国王的信任,被封为相,随后又游说其他五国,一同抗秦,“山东之国,从风而服”,“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知名度的提高,最根本的办法是取得显著的成绩。实绩是提高知名度的最有效武器。尽管一个人默默无闻、众所未知,但他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创造了无可怀疑的劳动成果,那么,他的知名度也就提高了。

据载,三国时期,庞统前去投奔刘备,刘备以貌取人,见他形体丑陋,以为一定没有什么才能,便让庞统到耒阳县做县令。

庞统到了耒阳县以后,终日饮酒,不治政事。刘备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便派张飞到耒阳去巡查。张飞到了耒阳,发现县里的公务积压了一大堆,不禁大怒,对庞统说:“我哥哥看你是个人才,让你做县宰,你为什么把县里的事务都荒废了呢?”庞统听了,微笑着说:“区区小县,有什么难办的事!”就命令手下的官吏把简牍文书全部抱到堂上,庞统在堂上耳听口判,曲直分明,积压了一百多天的文书,不一会儿就处理完毕。这时,庞统把笔扔在地上,问张飞说:“我究竟荒废了主公什么事情呢?”张飞大吃一惊,马上起身回到荆州向刘备汇报。这时,刘备方知道庞统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庞统以实绩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后来,做了军师中郎将。

在某种程度上,规划人生就是提高自己的“人气”,人气越旺,成功的几率就越大。只是有些人常忽视这一点,可谓浮浅之举。

94.变换看问题之眼

为人处世切不能钻牛角尖,必须学会变换看问题的角度。这就是说,当个人从另个角度去看问题之后,往往视野就会随之开阔。所以,如果你对现在的某些情况感到不满意,就不妨变换一下看问题之眼。

有这么一个近似于文字游戏的论述。吃葡萄时悲观者从大粒的开始吃,心里充满了失望,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小;而乐观者则从小粒的开始吃,心里充满了快乐,因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大。悲观者决定学着乐观者的吃法吃葡萄,但还是快乐不起来,因为在他看来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一粒。乐观者也想换种吃法,他从大粒的开始吃,依旧感觉良好,在他看来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

悲观者的眼光与乐观者的眼光截然不同,悲观者看到的都令他失望,而乐观者看到的都令他快乐。如果你是那个悲观者的话不妨不用换吃法,而换种眼光吧。

站得高看得远是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但你要先登上高峰才有这样的机会。

想要站得高,就要超越自己的眼光,超越自己的眼光,必须先得超越自己。不妨想象一下自己还没有达到的目标已经达到,那时你会拥有怎样的眼光。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已经年近古稀的农夫说:“我的力气和壮年时一样大!”别人都惊疑地看着他,他进一步解释:“想想那块大石头我壮年时抬不动,现在还是抬不动。”不要以为你的眼光没有达到某个目标就以为它一直没有改变,其实你的眼光一直在变,只是你没有察觉到而已。

也许是你给自己眼光定下的参照物也在变化,所以你才忽略了变化,不要因此而产生悲观的情绪,这反而会损害“视力”。

一位病人找到眼科大夫:“医生,我不能念报纸。”医生给他检查以后安慰他:“没关系,你的眼睛近视,配一副眼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病人惊喜地问:“真的吗?我配眼镜以后就可以看报纸了?”医生笑着肯定。病人戴上配好的眼镜拿起一张报纸来。“医生,我还是不能念。”医生奇怪地又仔细检查了病人的眼睛:“不可能呀?你真的只是近视而已。”病人回答:“可是我不识字。”

所以有时是你自己没有区分“看不懂”与“看不见”之间的差别。你的目光放在哪里,你的注意力也会集中在哪里,所以要慎重选择你注视的方向。

你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资源,不能够供你任意挥霍,所以你最好只关注那些于你有重大意义的人或事,为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分散精力和眼力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当然在学会关注之前你要先学会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

命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需要用一生时间去解答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时时把命运前程放在心上揣摸,反正一切都会有个结果,不如看看周围自然而新鲜的世界。

眼光决定人生,这一点也不过分。拥有什么样的眼光,也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你眼光独特,必然会获得成功;你眼界狭窄,必然会把一生带进死胡同;你眼光散漫,人生也充满了散漫与空虚。反之,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也就需要什么样的眼光,幸好,眼光是可以凭自己努力改变的。成功离不开敏锐的眼光,眼光越敏锐,就越容易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问题,从而为自己赢得胜局打下良好的基础。

95.眼睛要大,心要明亮

善于做成局的人,必须心明眼亮。《菜根谭》说:本来,彼此都是以利相聚,分利不均自然要内讧;即使能够维持较长时间的相安无事,等到利益分完毕,也势必要分手散伙,再依据新的利益需求,组成新的团伙,原来同一营垒的人也许又会成为对手。因此,做局时一定要眼睛大、心明亮。

杨炎与卢杞在唐德宗时,一度同任宰相,两个人都算不上什么正派人物,不过杨炎毕竟还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至于卢杞,除了巧言善辩,别无所长,但忌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却是很拿手;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美髯公,仪表堂堂,卢杞脸上大片蓝色痣斑,相貌奇丑,形容猥琐。

两人同处一朝,杨炎有点看不起卢杞。按当时制度,宰相们一同在政事堂办公,一同吃饭,杨炎不愿与他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便??找杨炎下属官员过错,并上奏皇帝。杨炎因而愤愤不平,说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过我暗中向皇帝打小报告!”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常常是你提出一条什么建议,我偏偏反对;你要推荐一些人,我就推荐另一些人,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他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更不可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却不把德宗的决定放在眼里,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

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看到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于是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可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了,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的,便找茬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是怀有篡逆的野心!”

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将他杀死。

《菜根谭》说: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原则:不要撕破面子。哪怕你对对方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但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也还是要和气相处,甚至在达到目的之后,对其亲人也还要笑脸相迎。这叫“虚与委蛇”。这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麻痹对手,二是如果将来形势有变,彼此需要联手,也有个转圜的余地。

像杨炎这种人,喜怒形于色,最后遭到对手的暗算,实在是不可避免之事。

张泊、陈乔是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身边的两名亲信佞臣,当北宋大兵讨伐江南时,他们向李煜严密封锁了南唐队伍节节败退的消息,李煜便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终日在宫中诵经念佛,直到北宋大军兵临城下,李煜偶尔登临金陵城头,发现四郊旌旗蔽日,战舰满江,才知道被二人所骗。

这两个人自知罪责难逃,便相约共同自杀,于是一同来到宫中向李煜诀别。陈乔说:“臣辜负了陛下,惟有以死相报。如果大宋的皇帝责备陛下,陛下都往我身上推吧!”

李煜说:“我们南唐的气数已经完了,你们死了也无补于事。”

陈乔说:“陛下纵然不加罪于臣,臣也没有面目见天下人。”

说罢便回家上吊而死。张泊其实是个怕死鬼,根本就不想死,当陈乔离开李煜后他说:“我和陈乔共同主持军国大事,国家灭亡了,本来应当一起以死抵罪;可我又想,如果陛下被大宋掳去,谁来出面替陛下开脱责任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我还有事情没有办完呀!”结果他活了下来,后来投降了宋朝,又成为新朝的显官要宦,倒是李煜比他还先死的。

本来约好了一同以死抵罪的,到了最后关头,实心眼儿的死了,狡诈的改变了主意,活了下来,原来这样的事也是古已有之。

像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可与共欢乐,不可与共患难。”做局有成败,成局不必多言,但是败局多是缺乏敏锐的眼力和心力所致。这一点,请大家记住。

96.曲中见直,直中见曲

做局术中有“曲”与“直”两个字,意思是什么呢?原来,事情往往有正必有反,有顺必有逆,有利就有不利,有直便有曲。一个人要善于从曲中见直,从直中见曲,从利中见不利,从不利中见利。这正是对忤合术的实际运用:善于思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制定决策,“忤合之而化转之”。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想攻打陈国,于是派间谍去刺探陈国的国情。侦察人员回报:“陈国不可攻伐!陈国城高沟深,储备丰富。”楚庄王听后却满意地说:“那么,陈国可以攻伐!”陈国国小但储备丰富,说明赋敛繁重;城高沟深,说明民力疲惫。于是,楚国起兵,一举攻下了陈国。这就是从曲中见直,从不利中见有利。

越国的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坚持不就相位,汉朝的张良在灭秦除楚后杜门不接客,因为他们深知福极祸来的道理,这就是从直中见曲,从利中见不利。楚庄王胸有大志,腹有良谋,善于观察分析问题,充分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从上面举的“楚庄王攻打陈国”例子中可以看出。

楚庄王即位3年,没有发布过一条政令,似乎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臣对此忧心忡忡。一次,大夫申无畏请求拜见,楚庄王坐在那里不以为然地问:“大夫求见,有何贵干?是想要饮美酒、听音乐,还是有话要和寡人说?”

申无畏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我既不是来饮美酒的,也不是来听音乐的。我是有事特来请教大王的。”楚庄王听说,急忙问:“是何事?快说与寡人听听。”申无畏说:“楚国某地高岗上,栖着一只身披五彩缤纷羽毛的大鸟,已历时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何缘故?”楚庄王笑答道:“这不是一般的鸟。三年不动,是为了养长羽翼;不飞不鸣,是为了观察民情。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