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读老庄之道悟生活智慧
4376500000038

第38章 生活得简单一点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庄子·让王》)

译文: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

这段话出自《庄子·让王》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据说当年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要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来做天子,那也行。不过,我现在正生着病呢,病得挺严重,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时间来治天下啊。”

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处在宇宙之中,冬天披柔软的皮毛,夏天穿细细的葛布;春天耕地下种,形躯能够承受这样的劳作;秋天收割贮藏,自身完全能够满足给养;太阳升起时就下地干活儿,太阳下山了就返家安息,无拘无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而心中的快意只有我自身能够领受。我又哪里用得着去统治天下呢!可悲啊,你不了解我!”他也没有接受。因为不想让舜再来找他托付天下,于是善卷离开了家而隐入深山,再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住处。

舜再把天下让给石户地方的一位农夫,这位石户的农夫说:“当君主要处处尽心尽力,太勤苦劳累了!”于是农夫和妻子二人背的背、扛的扛,带着子女逃到海上的荒岛,终身不再返回。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还有一个叫北人无择的,觉得舜成天不好好地在地里干活,却常到尧身边去左右奉承,简直是个势利小人,他听说舜要将天下让给他,就觉得舜是在故意侮辱他,于是投河自尽了。

看过这个故事,我们不禁要好笑起来,掌管天下的君主之位,竟然让这些贤士如避蛇蝎般地拒绝,甚至宁可逃进深山荒岛,这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对照历史上那些为了当皇帝而计谋百出的人,尤其难以理解许由、善卷他们为什么这样排斥掌管天下。

也许这是因为尧、舜那个时代是被人称颂的圣明时代,出现这样的高士也不足为奇了。在我们后世人看来,能掌管天下不仅是大荣耀,而且是有着非凡才能的表现。可是在许由、善卷这样的高士看来,治理天下不过是个虚名而已,对自己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是啊,当皇帝有什么好?虽然说富有四海,掌管天下,可实际上一年到头能出宫几回?能真的畅游这“属??他”的天下么?还不如平常人能够四海遨游来得洒脱自在呢。

在历史上那些但凡有些成就的帝王,无不是鞠躬尽瘁的勤政之人,其中的辛苦恐怕一般人难以预料。例如清朝的雍正皇帝,对于他的死因众说纷芸,有一种意见认为他是累死的。因为雍正在位13年,在奏折上的批字就达1000万字,并且写书达500多万字,平均每天要写七八千字,这说明他是非常勤政的。

况且当皇帝的身边总是跟着大臣、侍卫、太监,一时一刻连点个人隐私都没有,这样的尊位有什么趣?难怪善卷要往深山里逃了,宁可领略山林间的风光也好过掌管天下,让自己劳累不堪和没有个人空间啊。

为国为民而鞠躬尽瘁固然可敬,但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未必就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人的生活更为幸福。

其实人要满足生存需要,所需的真的并不多,为着各种欲望才会需要更多,这些本不需要的东西多了,人也就会觉得有负担,觉得累。然而人们往往会以为是自己得到的不够多,所以才这么累,于是就要得更多,也就会更累。这样就会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里,终究会因自己的欲壑难填而被累垮。

想要追求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其实也是一种欲望,不见得有利。很多做父母的为了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在孩子本该享受童年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去学外语、学钢琴、学舞蹈……将孩子玩耍的时间都占去了,可是却没有考虑一下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这样强迫他们过早地去负担那些累赘,和揠苗助长又有什么区别呢?等到孩子长大离开家的时候,父母才能体会到,他们本该珍惜同孩子沟通玩耍的时间就这样被错过了。每个孩子都只有一个童年,一去不复返。

如果做父母的能体会到老庄之道,明了一个人要活得自在快乐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外在的东西,或许就能够珍惜孩子的童年了。毕竟,这童年的无忧无虑不止是属于孩子的,也是属于做父母亲的。

活得简单并不代表偷懒,也不代表着无所作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这样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逃避责任,也不妄求自己不需要的,顺应自然。这样的生活才是简单而快乐的。

有一位禅师叫佛光,他门下有一个弟子,叫做大智。大智到外面参学,一走就是20年。20之后,大智回来拜访自己的老师,在跟佛光讲述这20年来的见闻的时候,佛光总是带着勉慰的微笑倾听。大智说完之后问师傅:“师傅,我离开的这20年您还好吧?”

佛光禅师说:“好啊好啊,整天讲经说法、著作写经,接待来访的居士,这样天天在法海里遨游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啊。世上还有什么比这种生活更令人欣悦呢?每天我忙得很开心啊。”

谈到夜深后,佛光禅师就让大智回去休息,说有什么事情改天再谈。

大智睡到凌晨的时候,被佛光禅师房中的诵经和木鱼声吵醒,他起床之后发现老师已经开始对信徒们讲经说法了。等讲完经,佛光禅师又回到禅房里忙着批阅学僧的心得报告。终于等到佛光禅师有了片刻轻闲,大智忙过去说:“师傅,为什么20年过去了,您的生活还这么忙碌,但是却一点也没有觉得您变老了呢?”

佛光禅师微微一笑,说:“因为我没有时间老啊。”

是啊,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贪不吝,不妄求不闲散,只是自然而然地随顺众生,这样简单的生活里又哪有老的空闲呢?这是禅语,也是道的教化,而这样的智慧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由庄子轻轻道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