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尘世佛心
4376700000013

第13章 他经常晚上不睡觉,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养身体。(13)

师父开口道:“夺得冠军的重点,不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正如地上的长短线一样,只要你自己变得更强,对方正如原先的那条线一般,也就在无形中变得较弱了。”应付挫折的道理也正如画线一样。你强它就弱,而你弱它就强。假如你仔细观察自己的困境,将会发现它是值得你利用的法宝。没有巨石挡道,河流中怎能激起汹涌的浪花。因此,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创痛,最要紧的是在创痛中寻找这些意义。

闭上眼睛才能看明白

有一位老和尚正阖着双眼在静坐,这时来了一个生意场上屡屡失败的商人。他想向老和尚求教解脱失败的方法。老和尚在回答他的问题时,自始至终都没有睁开眼睛,他很惊讶。于是,他问:“老和尚,您为什么能对世界看得这么清楚!”

老和尚回答:“因为我闭着眼睛。”

人生如戏,我们自己是编剧、是导演、是演员,至于这出戏将如何演出,则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只要我们能打开心扉,天、地、时、空就是我们最佳的舞台,也是我们最华美的布景。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是否应该尽心尽力地舞出生命的活力,咏出生命华伟的乐章?

一切随缘任他去

后唐保福禅师将要圆寂时,向大众说道:“我近来气力不济,大概世缘时限已快到了。”

门徒弟子们听后,纷纷说道:“师父法体仍很健康”,“弟子们仍需师父指导”,“要求师父常驻世间为众生说法”。

其中有一位弟子问道:“时限若已到时,禅师是去好呢?还是留住好?”

保福禅师用非常安详、亲切的口吻反问道:“你说是怎么样才好呢?”

这个弟子毫不考虑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随缘任他去好了。”

禅师哈哈一笑说道:“我心里要讲的话,不知什么时候都被你偷听去了。”

说完,禅师就圆寂了。

生死得失常常受外界因素的控制,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既然如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宠辱不惊,得失坦然。

全在一个“悟”字

良宽禅师年老的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快要倾家荡产了。乡邻都希望老禅师能回去开示他,使他重新做人。

禅师于是步行三日到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坐在床上一夜。第二日,他对外甥道:“我年事已高,手脚颤动,不能自己穿鞋,你能否帮我把它穿上?”外甥念舅舅长年不回家一次,于是就帮他穿鞋。

禅师说:“谢谢你了,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不如一天。你之所以会帮我穿鞋,是因为我在你心里还有一席之地。所以,你要好好保重,成就一番事业,为老的时候打好基础。”

说完禅师便走了。他没有对外甥的不良行为提及半句。此后,这个外甥感悟到舅舅的心意,再无浪荡行为了。

禅悟于人,有时反复追问,有时一句不言,有时也暗示含蓄。其特点就是不道破,而得悟者便能幡然醒悟。

偃溪水声

僧人问道:“学人初入禅林,请求老师指一条悟禅的道路。”

师备禅师说:“你可听到偃溪的水声了?”

僧人说:“听到了。”

“这就是你悟入禅道的起点。”

出生的宝宝总先学做人,爬行,坐稳,站立,吃饭,说话,自己大小便,走路。在成人世界里的初始行为,宝宝们却要用经年来学习,到了两岁方可和成年的猴子有所区分,然后方可学习文化,方可成就一番事业。如僧人学禅,听得溪水方有了宁静。

寒天热水洗脚

晓舜禅师上堂讲道:“许多地方的禅会里,有弄蛇尾、拨虎尾、跳大海、剑刃里藏身等等机语。在我这里呢,只有冷天用热水洗脚,夜间脱了袜子睡觉,早上起床后扎上绑腿,如果是大风吹倒了篱笆,就唤人用竹篾把它捆扎起来。”

晓舜禅师的意思无非是,人生的意义就在日常的生活里,就在手边的工作中。不要试图脱离现实去求禅问道,洗脚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谁说这平常之事与人生的意义无关呢?

任凭三尺雪,难压寸灵松

有一次,义青禅师上堂讲法:“孤村陋店,莫要在那儿歇脚;祖佛的玄妙关隘,横身直趋而过。尽管如此,早已就如苏秦游说碰壁,项羽刎身乌江,如何能逃脱困顿的命运?诸位禅门高僧来到这里,向前进就落入天魔的掌心,向后退却陷入鬼神的境地。若是不向前不后退,则又沉溺在死水里。诸位仁者,怎么样才能平平稳稳呢?”众僧默然无语。

禅师过一会儿又说道:“任凭三尺雪,难压寸灵松。”

进亦难,退亦难。立足之地何在?人生真义何处追寻?义青禅师的教诲对于陷于尘世常感困惑的人无异于醍醐灌顶:不要被外在的表象迷住了双眼,答案就在你自己的内心。

烦恼是佛

赵州从谂禅师有一次游历到北方,僧众们请他住持观音院,从谂禅师上堂讲道:“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有僧人问道:“不知佛是何种烦恼?”

“佛的烦恼与一切人的烦恼一样。”

僧人又问:“怎样才能避免?”

禅师讲道:“避免它干什么?”

高坐在莲花座上也难免烦恼。那我们呢,是凡人,拥有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快乐,烦恼时勇敢面对,快乐时欣然享受。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但向己求

慧思禅师在堂上对大家开示道:“道的本源不远,法性之海不远,只要向自己求索,不要从其他的地方去寻找,如果向外去寻找就无法得到,即使获得也不真实。”

学佛不一定要进寺院,参禅也并非要剃度,之所以生活也可称之为禅,因为我们能够从每一个细节里感悟禅。

自家宝藏

慧海禅师初到江西参见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问道:“你从哪儿来?”

慧海答道:“从越州大云寺来。”

“来这里打算干什么?”

“求佛法。”

马祖说:“放弃自家宝藏不顾,弃家到处乱跑干什么?我这里什么也没有,你能求什么佛法呢?”

慧海便向马祖施礼拜问道:“哪个是我慧海自家的宝藏呢?”

马祖说:“现在问我的人就是你的宝藏,一切皆备,并无欠缺,完全可以自由使用,何必再向外寻找?”

慧海禅师一听立即识见到自己本心,不觉省悟,兴奋地拜谢马祖。其实首先要懂得珍惜自己,才能够正视自己,充分利用自己身上的优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相信自己,你就是挖掘不尽的宝藏。

有病自养

有一天马祖问智藏禅师道:“你为何不看经书呢?”

智藏答道:“经书有什么特殊的吗?”

马祖说:“你说得对。虽然如此,你以后去教化别人也用得着。”

智藏说道:“我有病,只想自己调养,岂敢去教化别人呢?”

马祖说:“你晚年必定大显于世。”

身教远远胜于言教,如果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自我完善,那么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就足以让身边的人非常佩服了。因此,说到教育,爸爸妈妈们把孩子像小树一样从小就修枝剪叶,可是大人们的枝叶是不是也能够自行进行修剪呢?所以说读经也好,读禅也好,也像一面镜子,自己要时常照照,看有没有需要修剪的部分。

万物皆有用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一颗大葫芦种子,我用它种植出来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不够而难以承受;将它剖开做成瓢,则因太大而无处可容。这种东西虽然很大,但没有什么用。”庄子说:“你太不善于使用大东西了!宋国有一个人善于制造防手冻裂的药,用于漂洗丝絮。有一个客人听说了,愿出一百金买他的药方。他于是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现在卖出这个药方就可得到百金,卖给他吧!’客人获得这个药方,就去游说吴王。此时越国出兵侵吴,吴王就派他率兵御敌。到了冬天,和越国进行水战,吴国士兵因用了防冻的药,个个奋勇,大败越军。吴王于是用土地来封赐他。同样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有人用它得到了封赏,有人却用它漂洗丝絮,这是因为其用途不同所致。”

对待事物,不能只拘泥于事物本来的表象,要运用灵活的方法,善于发现事物的特点与优势,使看上去“无用”的事物成为“可造之材”。世上本无不可用之物,只有不会用之人。

循序渐进

造父从师于泰豆氏。造父刚开始学习驾驭车马时,对泰豆氏极为恭敬,但三年过去了,泰豆氏并没有传授给他任何技艺。造父越发恭敬谨慎,泰豆氏才告诉他说:“古诗说:‘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如果你走路能像我这样快了,你才可以手执六根缰绳,才可以驾驭六匹马拉的车。”造父说:“我一切都按老师的教导去做。”

泰豆氏便在地上立了一些木桩作为道路,那些木桩的宽窄仅够容下一只脚;又计算着步幅来安排木桩之间的距离,踩着它快步行走。只见他来回奔走往还,没有跌跤也没有闪失。造父向他学习,三天就把技巧学到手了。泰豆氏赞叹地说:“你怎么这么灵敏啊!学得真迅速啊!大凡驾驭车马,也要像这个样子。刚才你在木桩上行走,落脚得当,心头响应。把这个道理类推到驾驭车马上,就是在缰绳和嚼子之间协调驾车的马匹,而在口中的吆喝声中控制车马的快慢;在胸中端正适当的尺度,在手中掌握一定的节奏。内心合乎自己的意念,外部合乎马群的情性,因此才能够进退合乎绳墨,迂回合于圆规,行路无论走多远,气力总有剩余,这才真正掌握了驾驭车马的技术。从嚼子上得到马表现的信息,便在缰绳上得到回应;从缰绳上得到的启示,便在手掌上得到回应;在手掌上得到的启示,便在心念上得到回应。这样就用不着眼睛来观察,用不着马鞭来驱策。心情闲适,身形正直,六匹马的缰绳不会混乱,二十四蹄起起落落没有差错;旋曲、进退没有不合节拍的。这样,可使车辙之外无需更多的地面,马蹄之外无需更多的地方,可自由驾驭车马;未曾感觉到山谷的险峻、平原的平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我的技术再也没有了,你要好好地记住啊!”

造父以其坚忍的学习态度得到老师的青睐,以聪敏的学习方法获得老师的倾囊而授。

学习中并没有所谓的捷径,真正的聪明人是靠努力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凡事从小处着眼,循序渐进,自细微之处见真理。

多看、多听、少说废话,凡事付诸行动比空想更有效果。就像一些武侠小说中所说的:“剑由心生,无剑即有剑,万物皆可为剑。”当技艺已娴熟至如手足一般,做事就会变得轻而易举起来。

生死应顺应

孟孙阳问杨朱说:“有这样一个人,珍视生命,爱护身体,祈求不死,可以吗?”杨朱说:“按道理说,是没有不死的。”“祈求长久地活着,可以吗?”杨朱说:“按道理说,也是没有长久活着的。生命并不是因为得到珍视就能长久生存的,身体并不是因为得到爱护就能长久壮实的。况且长久地活着干什么呢?五情的好恶,古今都一样;四体的安危,古今都一样;世事的苦乐,古今都一样;改朝换代,动乱太平,古今都一样。已经听到的,已经看见的,已经经历的,一百年还觉得太多,何况要长久活着忍受一切苦恼呢?”

孟孙阳说:“如果是这样,早点死去要比长久活着好,那么便践踏刀剑锋刃,跳进沸水大火,正好满足心愿了。”

杨朱说:“不是这样。既然已经出生了,就要听之任之,穷尽一切所要享受的,这样一直到死。将要死时,也要听之任之,让生命去它想要去的地方,这样一直到生命终结。没有什么不可废弃的,没有什么不可放纵的,何必为生命在这其间结束得快或慢而感到惊惧呢?”

人生在世,生与死是已经注定的,无法改变的,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为生死过分忧虑。生与死是相同的,但从生到死所经历的却是不同的,更应对这个从生到死的过程加以重视和珍惜。

读书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削制车轮,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上前来,问桓公:“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说:“是圣人之言。”

轮扁问:“圣人还活着吗?”

桓公说:“已经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工匠怎么能妄加评论!你能说出道理则作罢,说不出道理就得死!”

轮扁说:“我是根据我的工作来观察的。制作车轮,榫眼做得宽了就松滑而不牢固,做得紧了就滞涩而安不进去,松紧适宜才得心应手,对此说不出来,分寸大小则心中有数。我无法使儿子明白其中的奥妙,儿子也无法掌握我的技术,所以我虽然已七十高龄却还得制作车轮。古人和他那无法言传的东西一同死了,那么您所读的,只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印在纸上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刻在石头上的不一定不朽。真正的道理要自己用实际行动去验证它的正确与否。读死书,死读书,是找不到书中的真谛的。以往的经验只是以往,并不一定适合现在,修禅悟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九、素心做人侠心做事

佛度众生,并非教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教你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做人。“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这就是“素心”,也就是一份至诚之心,火热之心,与人为善之心,还有一份侠肝义胆的忠心。

人生何妨随缘而定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下山还俗去了。

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到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俗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这个还俗的人就讨了媳妇,支起一个茶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其实,人生中的前进与后退没有定势。假如,生活无法让你继续前进或者连退路都难以走通,那你不妨随缘而定。

其实,人生有些事强求不来,实在做不到何不放弃,如果钻牛角尖不放,那么也就等同于放弃了在其他事情上成功的机会。

贤者之心有如山石

一天,钓鱼人看见一个老和尚在凛冽的寒风中过河。老和尚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然后顶着衣服一步一步走下水去。

钓鱼人喊住老和尚说:“师父,上游有桥。”

老和尚说:“知道。”

他说:“师父,下游有渡。”

老和尚还说:“知道。”

但老和尚没有回来,他一步一步远去,在呼啸的寒风中走向对岸。

在老和尚之前和老和尚之后,有无数青年也要过河,但到河边他们就停下了。他们问钓鱼人附近有桥吗?钓鱼人说:“上游十里有桥,下游十里有渡。”

年轻人听了,立即离开河边,或上或下绕道而去。有一个人或许嫌路远,没走,他脱了鞋,一步一步走进水里。当冰冷的河水没过膝盖时,那人停住了,继而,又一步一步回到岸上,穿好鞋离开河边绕道而去。

也许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会有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是选择绕道而行,还是直面困难?我们应该向目标的方向勇往直前,无论前面有多少荆棘。

佛说:“贤者能看破放下,不因为有人讥毁而伤心,不因为有人称誉而欢喜。贤者之心,有如山石,虽有大风,亦不动摇;亦即有讥毁贤者,有称誉贤者,贤者皆不动心。”

立即做该做的事

一位老农的农田当中,一直横亘着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碰断了老农的好几把犁头以及其他的农具。老农对此无可奈何,巨石成了他种田时挥之不去的心病。

一天,在又一把犁头打坏之后,想起巨石给他带来的无尽麻烦,老农终于下决心处理掉这块巨石。于是,他找来撬棍伸进巨石底下,这时却惊讶地发现,石头埋在地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深、那么厚,稍使劲就可以把石头撬起来,再用锤打碎,便可清出田去,老农脑海里此时想到本可以更早些把这桩头疼事处理掉,禁不住一脸的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