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尘世佛心
4376700000016

第16章 规矩不可行尽。(1)

如果过于拘泥于规矩的话,四周的人就受不了。换句话说,守规矩是好事,但过于重视规矩则会惹人嫌了。昔日的佛陀在森林中枯坐6年,以及当时见到的印度苦行外道的苦行情况,终不能证道。所以佛陀见其弊,终不从,后来才在菩提树下悟道、证道。后为众生讲经说法49年,普度无数众生,是深知“规矩不可行尽”的大智者。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一个村子里,被沙漠围困的村民守着一片绿洲过了几千年。他们总是试图走出去,但总是又回到原地,因此他们认为这片沙漠是走不出去的。

可是村里的一个年轻人却非常不甘心,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人们围住他不断地劝说他不要再去冒险。他们说:

“这片沙漠你是走不出去的,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走出去过。”

可是,年轻人没有相信他们的话,他默默地出发了。在沙漠里没有方向无疑是死路一条,他白天休息,晚上看北斗星走。有了方向,走出沙漠就成了简单的事情。三天三夜,他就走出去了。

一般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并坚持下去,其实都是可能做到的。

我也可以为你忙

克契禅僧到佛光禅师处学禅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个性原因,他不喜欢问禅,总是在被动中摸索,多次错过了开悟的时机。

一天,佛光禅师见到克契禅僧,再也忍不住地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已有十二个秋冬了,但你怎么从来不向我问道呢?”克契禅僧连忙答道:“老禅师每日都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三年。有一次,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了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在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有的话,就提出来。”克契禅僧回答道:“老禅师您这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又是一年过去了,克契禅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又对克契禅僧说道:“你过来,今天我有空,请到我的禅室来谈谈禅道吧。”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佛光禅师知道克契禅僧过分谦虚,不敢直接问道,错过很多,所以再怎么参禅,也是不能开悟的。佛光禅师知道对克契不采取主动不行,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他明白地对克契说:“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克契禅僧仍然应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我究竟是为谁在忙呢?除了别人,我也可以为你忙呀!”

佛光禅师一句“我也可以为你忙”的话,深入克契禅僧的心中,克契禅僧立有所悟。

克契禅僧因为顾虑佛光禅师太忙而不肯问法,错过了很多得法的机会,还好,佛光禅师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点化,终于让他有所悟。而生活中,很多东西一旦错过了,就将永远失去了。

学会与人分享

在美国有一位农场主,由于他的勤奋与智慧,使得他所种的农作物每年都能获得当地农会竞赛的最高荣誉“蓝带奖”,而得奖后他也一定将他所获奖的最佳品种分送给他的邻居们。大家都觉得奇怪,难道他不怕别人获得了他得奖的品种,因而在下一次的比赛中胜过他?对此,他微笑着答道:“我无法避免因风吹而使邻居的花粉飘到我的田里。倘若我不将好的种子分给每个邻人,那么飘过来的花粉不好,也必然会使我的田地产出不好的品种,唯有在我周围的品种都是好的,才能保证我的田里产出最好的品种。而我在得奖之后,不会就此松懈偷懒,坐享其成,仍将继续努力研究改良,因此我能连续不断地获得最高荣誉。当别人赶上我去年的水准时,我早已又往前迈了一大步,所以我从来不担心别人超越我。相反,若有人超越我,将带给我精益求精的动力,让我追求更大的进步空间。”

听到他如此自信的解释,令人不得不赞叹他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实至名归的冠军。反观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常常敝帚自珍,吝于与人分享,深恐别人知道了自己的成功方法,将会超越自己。如此不但伤害了彼此的人际关系,也造成孤僻小气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丧失了自己再成长进步的环境与动力。

肯做糊涂事方为明白人

寺庙中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让谁。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静心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说得对!”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宣扬。第二个小和尚不服气,也跑来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说得对!”待第二个小和尚满心欢喜地离开后,一直跟在师父身旁的第三个小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他不解地问道:“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违背良心的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对两位师兄都说他们是对的,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师父听完之后,不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说得对!”第三位小和尚此时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其实许多事从他们个人的立场来看,他们都是对的。只不过因为每一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见,无法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别人的想法,所以没有办法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为他人着想,冲突与争执也因此就在所难免了。如果能够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说得对”来先为别人考虑,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了,做人也一定会很轻松。

甘甜的海水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九个人,一位叫觉行的和尚和八位船员,他们是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的。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晒下,每个人都口渴难耐,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生存下来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渴死在孤岛上。

当觉行和尚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地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觉行喝完海水,一点儿没有感觉到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觉行和尚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人们化验这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不是又涩又咸的。

在困境中,要有勇于尝试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新突破。海水谁都知道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因此,八名船员被渴死了。是环境害死了他们?还是经验害死他们?敢于突破经验,才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信用的价值

有一位女士曾经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

周末,她到服装市场买一件过冬的衣服。没逛多久便看中一件碎花夹袄。问价,一家要55元,另一家要60元。她一时拿不定主意,信步往下一家店走去,真巧,遇上了高中的好友琴。毕业后彼此为生计所累,她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疏于联系。她现在机关做一名无足轻重的办事员,而琴于两年前下海做起了服装生意。

琴抱住她大呼小叫了一阵,相互交换了电话号码。琴显得成熟且干练,她也为久别相逢兴奋不已。

琴的店里也挂着她想要的相同款式和质地的夹袄,她连价都没问就让琴给打了包。

“哪能赚朋友的钱,我给你个进价,就100块吧。”琴轻描淡写地说。

她脸上的快乐因惯性作用一时无法收回,仍茫然地延续着。她艰难地从口袋里抽出一张皱皱的百元钞票,轻轻放在琴积落尘埃的柜台上。

她们彼此都没按响对方的电话。那件夹袄,她一直没敢穿,她担心它不能抵御这个冬天刺骨的霜寒。

一个人的信用是无价的,只有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自己本色的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用。信用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璀璨的包装下面如果没有真实的内容,那也经不起信用之石的轻轻一击,如果以牺牲自己的信用来换取更多的利益,未免得不偿失。

目标与过程

马丁环游世界开始于14岁。父亲在美国堪萨斯州独立城做珠宝生意,马丁从小就帮着父亲拆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包裹。

看着来自巴黎、巴塞罗那、布达佩斯的行李袋,异国的情趣使强生感到目眩神迷。于是马丁离家出走,穿过美国,搭上前往欧洲的家畜船。一到欧洲没有工作可做,在布鲁塞尔为温饱伤脑筋,束手无策,只好在法国西北布雷斯特港远眺大西洋的另一边。

绝望中,马丁得了思乡病。在伦敦时他曾在行李厢中过夜。他溜进驶往纽约的汽船的救生艇。原因是无计可施,只想回到故乡堪萨斯州去。

然而,就在马丁搭乘该船时,发生了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开始了他追求冒险的壮举。他在从航海技师那儿借来的杂志上,看到了以《野性的呼唤》著名的作者杰克·伦敦的事迹。于是他在船身仅30英尺长的“史纳可”号上写下了他环游世界的航海计划。

马丁回到故乡独立城后,立刻写信给杰克·伦敦。几张信纸洋溢着热情——“我曾出国旅行,口袋里只有3元5分,我由芝加哥出发,回来时还剩25分。”

此后的两个星期,马丁每天心焦地等待着回音。好不容易杰克·伦敦回信了。“会做饭吗?”只是简单的电报。然而,就是这一封没有礼貌的电报改变了马丁一生的命运。

其实别说做饭,就连煮鸡蛋都不会,马丁还是回了一封充满自信的电报——“让我试试!”

这一封电报实际上是强生自我激励的开始,从此,马丁努力不懈,开始向理想目标迈进。打了电报后,他就到城里的餐厅,观看厨师工作。

不久,“史纳可”号要横渡太平洋驶往旧金山。强生以火夫兼清洁工的身份同行。他施展所学,不论是烤面包、菜肉蛋卷、肉汁或是布丁他都会做。在出发前这些食用品均已买好,即使是盐及胡椒等,都买了可供船员3天使用的数量。

一面煮饭一面学习航海技术,马丁终于可以独当一面了。一天,由他一展技能,测定船位及画海图,当时船正顺风在太平洋中驶往关岛。但是,根据他测定的结果,船却大大改变了方向。

这次空前的大失败,并没有让马丁气馁。他仍然在继续少年梦想的冒险旅行。几十年来,他从南洋的珊瑚岛,一直到非洲内地的林业区,横渡三大洋到世界各地流浪。他是深入非洲内地拍摄美国早期食人族电影的人。矮小人种的俾格米人、必须抬头仰望的巨人族、大象及长颈鹿等非洲野兽,他全都拍摄成电影,并将这些影片在全美各地放映。

马丁·强生的挖掘理想之路充满了艰险和考验,他没有退缩,克服了种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设立自己的目标并不难,难的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只有那些认准目标义无反顾的人,那些意志坚定决不轻言放弃的人,才能够达到挖掘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

用心体会

用心去观察周围事物,你会发现世界不是你看到的那样表面化,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需要你有善于思考的头脑。

公元前555年秋天,齐国发兵侵扰鲁国的边境,鲁国求救于晋国,晋侯召集宋、卫、郑、曹等十一路诸侯会盟于鲁国,出兵讨伐齐国。齐侯闻讯,便亲自率领大军进驻平阳城,准备与晋国决一雌雄。无奈初次交锋,晋侯率领的各路诸侯军队神勇异常,给了齐军以沉重的打击,齐军伤亡惨重。继而,晋侯又略施小计,在平阳城外漫山遍野密布旌旗,用马尾巴拴着树枝在大路上来回奔跑,弄得尘埃滚滚。晋侯的虚张声势使齐侯吓得胆战心惊,以为晋侯重兵压城,平阳难守了。于是,下达了夜间秘密撤退的命令。

齐侯准备撤离平阳城的命令是秘密下达的,他手下的一些将领事先都不知道。在整个撤退过程中,齐侯也布置得十分周密,他要求人卸装,马勒口,一声不响地撤离平阳城。果真,在大队人马静悄悄行动过程中,平阳城里的老百姓都在睡梦中未被惊醒!齐侯原以为自己这次行动做得人不知,鬼不觉,可以安然撤离平阳。但想不到齐军前脚撤离平阳,后面就传来了晋军的马蹄声、追杀声。自以为得意的齐侯尚不及弄清是怎么回事,后卫军已经成了晋军的战俘,要不是他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马屁股,可能早就受缚于晋侯的马前了。

那么,是不是军中有人走漏了消息?非也!是不是晋侯???探子探得了情报呢?也不是。其实,齐侯开始撤离时,晋侯正在营帐内召集诸侯商讨攻城的计策,晋军根本不知道平阳城里的情况。原来正当晋侯等在商讨攻城计策时,晋侯的著名乐师师旷闲来无事,独自在营帐散步赏月。激战前夜,平阳城里、城外分外宁静。师旷正沉浸在宁静的气氛中如痴如醉,突然听到平阳城上空传来一阵群鸦飞鸣声。他竖耳朵一听,其鸣声甚哀。复又听到城中传来马匹嘶叫声,那马嘶声完全是失群之马在寻找伙伴的声音。为此,师旷心头大喜,这鸦鸣马嘶分明道出了齐军弃城逃走的迹象。于是,他急急忙忙闯进中军帐里,向晋侯报告说:“齐军已经开始行动,弃城逃跑了。”晋侯和各诸侯听后,半信半疑。师旷急切地申明:“我乃乐师,听懂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平阳城里鸦鸣马嘶声异常,断然是城中有异常的举止,望君主不失战机。”晋侯听了,当即派兵向平阳搜索前进,果然是一座空城,于是随即发起追击。齐侯万没料到,自己如此秘密的军事行动,竟然被鸦鸣马嘶泄露给了晋军。从鸦鸣马嘶中听出军情,没有灵敏的耳朵和聪慧的心是做不到的。

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你会捕捉到事物的内在规律,抓住成功的机遇。凡事都在于探究,如果没有深刻的挖掘,新事物不会主动地诞生。把握事物的细节,只要善于思索,从小事情里面也会发现大道理。

虚心才能学到真本事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

释圆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

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帧,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纸砚来。

释圆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

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