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4376900000001

第1章 功业成败的心得(1)

功业之成败,在于进,也在于退。能直能屈,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者方可成大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居庙堂之高,退处江湖之远,都能挥洒自如,得其所哉。在此,《菜根谭》告诉我们,如何直,怎样屈;何时当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何时应挂冠归去,高蹈入林;更告诉我们那些取得功业成就的基本要素、方法技巧和正确心态。

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阅历很浅,所以沾染各种社会不良习气的机会也较少;一个饱经世事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所以君子与其处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郦食其是秦末陈留高阳人。他从小喜欢读书,但是家贫无业,乡里称他是“狂生”。沛公刘邦率领起义军经过陈留,郦食其闻讯赶来,送上自己的名帖说“高阳小民郦食其,听说沛公率兵讨秦,想和您谈一谈天下事。”侍者通报。刘邦正在洗脚,便问来人的长相。侍者回答:“长得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穿戴也确实是儒生打扮。”刘邦说:“我不想见这样的人。说我没空接待儒生。”侍者如实转告。郦食其瞪着大眼,按着剑喝叱:“去!再转告沛公,我乃高阳酒徒,绝不是儒者!”侍者听到这句话,吓得名帖落地,慌忙捡起,连忙跑回禀报:“来客真算得上是天下壮士!自己说自己是高阳酒徒,拿着剑威胁我,臣恐惧得竟至名帖失落!”刘邦顿时脸色大变,连忙擦足,扶杖起身,叫道:“快请快请!”

“高阳酒徒”最后被重用,其成功之处就是他尽情而为,率性而作。与其曲谨,反而被人认为气量局促,成不了大事;与其苦心孤诣设计机巧,反而被人视为居心叵测,招人疑忌,倒不如率性而为。无论拙鲁,无论狂放,只要能使人家了解你是性情中人,是真实自然就行。

当今社会,追求成功的人们在千方百计地“修炼”技巧,许多人以为用尽机巧,左右逢源,就可以取得成功。其实不然,诚如《菜根谭》所说的那样,是“涉世浅,点染亦浅”而已。所以,无论是练达还是拘谨,如果你内心挂牵过多,瞻前顾后,亦步亦趋,倒不如率性而为纵情狂放。这样反而可以让别人放心用你。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耳中能够经常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心里常常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这才是修身养性、提高道行的磨砺方法;如果听到的句句话都顺耳,遇到的件件事都顺心,那么这一生就如同浸在毒药中一样。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逼近秦都咸阳。秦王子婴驾素车,乘白马,系颈套,捧着传国玉玺跪在车道旁,俯首请降。秦朝正式灭亡。

刘邦来到秦朝宫殿里,只见雕梁画栋,曲榭回廊,构筑精致,规模宏大。后宫一班美人怯生生地前来迎接,个个有姿有色,看得刘邦眼都直了。刘邦在家乡就是个酒色之徒,见到此情此景,不由春意回荡,禁不住飘飘然起来。

正在他出神的时候,一个声音传入他的耳中:“沛公是安天下呢?还是图个富贵就行了?”刘邦一看,原来是樊哙。屠夫出身的樊哙跟随刘邦转战多年,在这关键时刻,给了刘邦一个有益的提醒。刘邦也知樊哙说得对,不过这送上门来的享受,他还是不甘心放弃。于是,他说了一句:“就在这儿住一晚。”

张良不知什么时候也进来了。他对刘邦说:“秦政无道,所以您才有可能到达这儿。现在刚入咸阳,就想在此享乐,恐怕今日秦亡,明日就是您的末日了。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公听樊哙一句话,免得祸从天降。”

刘邦有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他连忙离开秦宫,回到驻军的氵霸上,并召集关中豪杰父老,订立了著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既废除了秦朝暴政苛法,又保护了私有财产,对不论有无财产的人来说,都起了稳定人心的作用。关中一带,秦民莫不为此而欢欣鼓舞。

项羽在巨鹿击败章邯后,得知刘邦已进入关中,便预感到刘邦要与他争夺天下。于是,马不停蹄地指挥自己的队伍奔关中而来。那时,项羽有40万人,刘邦部下仅有10万人,从实力上说相差一大截,无论如何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好在刘邦听了樊哙、张良的话,及时还军氵霸上,摆出一副不与项羽争天下的姿态,这才避开了项羽的锋芒,极大地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重要保证。无论在哪一方面,实际上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的,就看当领导的如何去对待它。遮遮掩掩,有时也能过去;将错就错,有时也不一定会出什么大问题。然而这一习惯养成了,就会给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果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接受不同意见,不仅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一旦形成一种良好的风尚,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好得多。

得意回首拂心莫停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在得到恩惠时往往会招来祸害,所以在得心快意的时候要想到早点回头;在遇到失败挫折时或许反而有助于成功,所以在不如意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追求。

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因看不惯齐国内部的尔虞我诈,争名逐利的争斗,遂毅然离开了父母之邦齐国。孙武到达吴国之时,吴国正值多事之秋。吴王阖闾是位胸有大志,意欲有所作为的君主。他想使吴国崛起,首要的打击目标就是近邻也是强邻楚国。只有击败楚国,吴国才有出头之日。就这样,阖闾的意图与受到楚平王迫害全家被杀的伍子胥不谋而合,遂决意对楚一战。面对强大的楚国,伍子胥也没有把握必胜,于是他找到了隐居于吴的孙武,认为有了他的帮助,灭楚报仇不成问题。

就这样,伍子胥先后七次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盛赞孙武之文韬武略,认为若不攻楚便罢;若要兴师灭楚,孙武首当其选。

就这样,吴王决定召见孙武。晤谈之下,孙武将他的兵法十三篇娓娓道来。吴王阖闾一听之下连声道好。两人越谈越投机,不知不觉十三篇兵法都讲完了。

公元前506年,楚国派兵包围了蔡国都城上蔡。蔡人一面拼命抵抗,一面联合唐国,向吴国求救。

于是,这年冬天,吴王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其弟夫概为先锋,亲率大军进攻楚国。按照孙武事先的布置,大军6万乘船从水路直抵蔡都,楚将囊瓦见吴军势大,不敢迎敌,慌忙退守汉水之南岸,蔡围遂解。蔡、唐遂与吴军合兵一处,向楚国进发。

吴军迅速地通过大隧、直辕、冥阝危这三个险要的关隘,如神兵自天而降,突然出现在汉水北岸。楚军统帅囊瓦乱成一团,攻守不定。先听人献计分兵去烧吴师舟楫,主力坚守不出,尔后又下令渡江决战。于是率三军渡过汉水,于大别山列阵以待吴军。孙武令先锋队勇士300余人,一概用坚木做成的大棒装备起来,一声令下,先锋队杀入楚阵挥棒乱打,这种非常规的战法一下子打得楚军措手不迭,阵式全乱,吴军大队掩杀过来,楚军大败。

初战得胜,众将皆来相贺。孙武却说:

“囊瓦乃斗屑小人,一向贪功侥幸,今日受小挫,可能会来劫营。”乃令吴军一部埋伏于大别山楚军进军必经之路,又令伍子胥引兵5千,反劫囊瓦营寨,并令蔡、唐军队分两路接应。

再说囊瓦那边,果然派出精兵万人,人衔枚、马去铃,从间道杀出大别山,来劫吴军大营。不用??,楚军此番劫营反遭了孙武的埋伏,被杀得丢盔弃甲,三停人马去了两停。好容易脱难逃回,营寨又让吴军劫了,只好引着败兵,一路狂奔到柏举,方才松了一口气。这时楚王又派来援兵,可援兵将领与囊瓦不和,两人各怀贰心,结果被吴军先锋夫概一阵冲杀,囊瓦军四散逃命,囊瓦本人也逃到郑国去了。

这时吴军已进逼楚都郢城。楚昭王倾都城之兵出战。两军最后决战,又被孙武设计用奇兵大败。吴军直捣郢都。郢都为楚国多年营建,城高沟深,易守难攻,又有纪南城和麦城为犄角之势,要想占领楚都,夺取最后胜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孙武也深知攻城之难,在他的兵法里将之归为下之下策,搞得不好,旷日持久曝兵于坚城之下,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难逃覆灭的下场。但是孙武艺高人胆大,居然把全军一分为三,一部引兵攻麦城,一部攻郢都,自领一军攻纪南。伍子胥不负众望,率先使计让吴军混在楚败军之中,混入麦城,赚开城门,破了麦城。而孙武在攻城之前先看了看地形,见漳江水势颇大,而纪南城地势较低,于是令军士开掘漳水,引漳水入赤湖,却又筑起长堤围住江水,使江水从赤湖直灌纪南城。水势浩大,直冲郢都,纪南不攻自破,孙武率军乘筏直攻郢下,楚昭王领着妹妹连夜登舟弃城逃命去了。文武百官一霎时如鸟兽散,连家眷都顾不得了。孙武伐楚至此大获全胜。

此次伐楚,虽然没能最终灭掉楚国,但强大的、一直令中原诸国寝食不安的楚国,这次居然让向来被人看不起的蛮夷之邦吴国攻破国都,这件事本身就够震惊天下的了。从此楚国长时间一蹶不振,难有作为,吴国则开始了它的霸主生涯。

破楚凯旋,论功当然孙武第一,但是孙武非但不愿受赏,而且执意不肯再在吴国掌兵为将。下决心归隐山林。吴王心有不甘,再三挽留,孙武仍然执意要走。吴王派伍子胥去劝说,孙武见伍子胥来了,遂屏退左右,推心置腹地告诉伍子胥。说:

“你知道自然规律吗?夏天去了则冬天要来的,吴王从此会仗着吴国之强盛,四处攻伐,当然会战无不胜,不过恐怕骄奢淫欲之心也会不断高涨。要知道功成身不退,将有后患无穷。我不但要自己隐退,还要劝你也一道归隐。”

可惜伍子胥并不以孙武之言为然。孙武见话不投机,遂告退,从此,飘然隐去,不知所终。

后来。果如孙武所料,吴王阖闾与夫差两代,穷兵黩武,不恤国力,最后养虎贻患,败在越王勾践手下,身死国灭。而那个不听孙武劝告的伍子胥却早在吴国灭亡之前就被吴王夫差摘下头颅,挂在了城门上。

得意时早回头,失败时别灰心,这是人们根据长期生活积累而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尤其是第一句话,其政治含义很深。在封建社会,有“功成身退”的说法,因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都说明了“知足常乐,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权力最能腐化人心,而人们由于贪恋名利,往往会招致身败名裂的悲剧下场。而从做人角度看,得意时更要谨慎,不骄不躁。至于后一句话其生活意义更明显,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不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受了挫折不要气馁。

矜则无功悔能减过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一个人即使立下了举世无双的汗马功劳,如果他恃功自傲、自以为是,他的功劳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一个人即使犯下了滔天大罪,却能够浪子回头改邪归正,那么他的罪过也会被他的悔悟所洗净。

康熙登基时,才8岁,不能料理国事,国家一切大事都由四位辅政大臣代理。这四个人是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其中拿大主意的是鳌拜。然而鳌拜是一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他利用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的软弱退让,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势。凡是向他巴结献媚的,都受到提拔重用;凡是不肯顺从他的,不是被排斥罢黜,便是遭到不意陷害。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及大臣苏纳海、朱昌祚等人就因为与鳌拜持有不同的意见,而遭杀身之祸。他甚至经常在康熙皇帝面前耀武扬威,呵斥他人,而且多次擅自以皇帝的名义假传圣旨,滥用权力。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凡是稍有一些正义感的,无不对鳌拜-伙的为非作歹恨之入骨,可是鳌拜的心腹党羽遍布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机构,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谁也奈何他不得。康熙立志要做一个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对鳌拜擅权十分不满,决心改变大权旁落的状况。于是在亲政不久他便下令取消了辅政大臣的辅政权,使鳌拜的权力受到限制。可是,这样一来,君臣之间矛盾便日益激化起来。鳌拜虽然意识到康熙要夺回自己的权力,但误认为“主幼好欺”,对于自己的所做所为非但不加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在群臣向康熙朝贺新年时,鳌拜竟然身穿黄袍,俨如皇帝。在他托病不朝、康熙亲往探视时,他把刀置于床下,直接威胁皇帝的安全。对于鳌拜的这些欺君罔上的行为,康熙已经忍无可忍,决心采取果断的措施,把他除掉。

康熙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知道鳌拜的势力大、党羽多,除掉他不是很容易的,必须要计划周密,谨慎从事。他一方面把近身侍卫索额图、明珠提拔为朝廷大臣,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通过他们联络朝廷内外反鳌拜的势力;另一方面又给鳌拜封官加爵,麻痹他对自己的警觉。与此同时,一个擒拿鳌拜的计划也酝酿出来了。

不久,康熙从各王公显贵府中挑选了100余名身强力壮的贵族子弟,以陪伴皇帝习武消遣为名入宫,鳌拜没有发觉其中有什么异常。一来是满族有让自己的子弟从小习武的习惯,二来是把康熙看成一个年幼无知,只图玩乐的纨绔之辈,乐得他少过问政事,所以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不到一年,这班少年侍卫一个个学得拳术精通,武艺高强,连康熙本人也学到不少本领。康熙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认为擒拿鳌拜的时机成熟了。于是便以下棋为名,召索额图入宫,商量除掉鳌拜等人计划。

一天,正值鳌拜入朝之日,康熙事先把少年侍卫召来,对他们说:“你们常在我的身边,好像我的手足一样,你们是听从我的命令,还是听鳌拜的命令?”这些人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愤愤不满,又朝夕与皇帝相处,早已成为效忠于康熙的心腹,因此齐声高呼:“听从皇帝的命令!”接着康熙历数鳌拜的罪状,布置擒捉之法,只等这个权奸来投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