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4376900000011

第11章 修身养性的心得(3)

聪明的皇后看了看洪承畴,接着说:“你且不要问,我此来是一片好心,想拯救你脱离苦海的!”她既庄重,又妩媚地说。

“什么!你拯救我?想劝我投降?嘿!我心如铁石,请闭嘴!”洪承畴又装起威武来了。

但她绝不介意,继续说:“将军!你不要轻视我,我虽是女子,颇识大义,对将军这种英勇行为、殉节精神,衷心钦佩,岂忍夺将军之志?”

“那你来这里做什么呢?”

“唉,将军!我不是说过吗,是来救将军的。”她的话充满同情,而又惹人怜爱。“将军不是绝食等死吗?但绝食起码要经七八日才会气绝的。我煎好一煲毒药来敬将军。将军现所求者不外一死,如绝食和服毒死,究竟有什么不同?将军如怕死则已,若不怕死,请饮了这煲药,不就减少死前痛苦吗?”说完捧壶送过去。

洪承畴经她这般一捧一跌、一怜一媚的摇荡,已身不由己,连呼:“好好!我饮,我饮,死且不怕,何怕毒药!”立即接过壶来,张口狂饮,不料流急气促,咳了起来,弄得药沫飞溅,喷得美人衣襟尽湿。

洪承畴自惭孟浪,连忙向她道歉。她若无其事地,谈笑自若,拿出香帕来慢慢拂拭,媚眼向洪承畴一翻说:“看样子将军的阳寿还未尽哩!”

“我立志一死,不死不休!”

“将军可谓英勇之至,竟能视死如归,英雄英雄!钦佩!钦佩!”她说:“不过,我还有一句话告诉将军。你现在既已为国殉了节,但身丧异域,去家万里,丢下家人,哭望天涯。深闺少妇,对着浮云发呆,春风秋月,苦想为劳,枕边弹泪,情何以堪?多情如将军,岂能闭眼不顾,不念旧情吗?”

洪承畴被勾起了心事,酸楚万分,想到毒药已下了肚,死期定不远,不禁泪如泉涌,长叹一声说:“事到临头,还有什么可说,什么可顾?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只这一叹,就暴露了洪承畴内心世界已有所动。他那视死如归的决心开始动摇了。经过那么多次的审讯、威逼、说服、利诱都没有动过一丝决心的洪承畴,只和这么一个弱女子几番问答,就开始犹豫了。此时聪明的皇后看出他已动心了,又用话挑他:“决志殉国,将军可谓忠贞不贰,无愧臣节啦。但在我看来,确是笨得可以。”

“什么,照你所说,难道失节投降,反是英雄好汉?”

“将军!不是我说你,你身为国家栋梁,明朝对你的希望正殷,这样轻于一死,得了一个虚誉,究竟对国家有何补益呢?如果是我的话,会忍辱一时,渐图恢复,所谓忍辱负重,候机报君,方不负明帝重托,百姓仰望,断不会这般轻生,效匹夫匹妇所为!不过,士各有志,勉强不得。”

洪承畴虽然等死,但血脉格外畅通,既醉其美貌,又服其见识,心中忐忑,莫知所之,牙齿开始发酸,欲火已冒上了眉尖。

她又说:“将军死后,有什么话要转告家人否?我俩人既然相遇,亦是一段缘分,我无论如何有传递的责任!”

洪承畴听说,眼泪又流出来了,她再掏出香帕来,迎身靠过去替他拭泪:“将军,不要伤心,看把衣服弄湿了。唉!我也舍不得你这样离开的!”

到天明,这位曾经为万民景仰,飨过大明国祭的经略大臣、显赫将军洪承畴,入朝参见清太宗了。

很多事往往在一念之间决定今后的人生道路,而一念不慎足以铸成千古恨事。因此,先儒才有“穷理于事物始生之际,研机于心意初动之时”的名言。但一念的铸成并不在当时而是在平时的锻炼,就像一个人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不计后果的事,而能出现这种情绪的本身说明这个人在平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件事是好是坏。可见一个人不能防邪念于未然,就可能出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凄惨后果。私心杂念和道德伦理并存是很矛盾很困难的,人必须拿出毅力恒心控制私心杂念,并且当机立断地把这种欲念扭转到合乎道德的路上。这个扭转只能在平时注意磨炼自己,那才可能操之在我。一念之间上可登天堂下可堕地狱。人不能总是到事后才悔恨自己,当生机在握时,当聿运在手时,决不可轻易放过。

舍己毋疑施人不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宅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既然要作出牺牲,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而犹豫不决,过多计较得失,那么这种自我牺牲的志节就会蒙上羞愧;既然要施恩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回报,那么这种乐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会失去价值。

为了改造中国,孙中山一生奋斗不止,舍己为国,死而后已,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曾选择了医生职业,欲“借医术为人世之媒。”但他清楚地知道,做一个好医生,只能为一部分人解除病痛,医术再高明,也不能救治整个国家,而要救治整个中国,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1890年,孙中山就写信给一位同乡——退职的洋务派官僚郑藻如,提出兴农桑、禁鸦片、普及教育的改良主张,建议郑藻如先生在香山县试点,再向全国推广。1894年夏,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孙中山闭门谢客数日,写成了8000多字的《上李鸿章书》,亲自跑到天津,托了许多关系,想面见清政府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但李鸿章根本没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既没有接见,也没有采纳信中的主张。孙中山受到了冷遇,他意识到,靠上书请愿的方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这条路走不通。

当年10月,孙中山再次远渡重洋,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建立了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便与陆皓东等策划乘机发动起义,决定利用重阳节回乡群众来省城扫墓的机会,炸毁两广总督衙门,夺取广州。但由于走漏了风声,起义尚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孙中山流亡海外。

从此,孙中山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国内的各种官书报章之上,清政府视孙中山为“要犯”,到处张贴缉拿告示,派出大批暗探到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购线跟踪”,北京总理衙门还通报驻亚、欧、美各国使馆,密令相机缉拿。1896年,孙中山流亡至伦敦,清驻英公使馆接到来自纽约的秘电,说孙中山已由美国来英国,立即逮捕。一天,孙中山从寄宿的葛兰旅社出来,就被几个暗探缠住,以认同乡为名,将他绑架到中国公使馆,准备秘密遣送回国。孙中山通过公使馆的英国清洁工把求救信送到英国朋友那里。经过大力营救,才得以脱险。

1899年,孙中山派人潜回内地,联合了哥老会、三合会等秘密会党,组成兴汉会,并被推为会长。1900年自立军起义,他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合作。1900年10月,他又发动了惠州起义。起义队伍最多发展到2万人,声势很大。但由于力量悬殊,最后弹尽粮绝,归于失败。

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提议和推动下,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在东京联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亲自为同盟会制定的章程,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纲领的。当时有少数人对“平均地权”表示异议,要求取消,孙中山坚决予以保留。同盟会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武装斗争方面,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对每次起事都亲自策划,甚至具体布置,并不辞劳苦,奔波于南洋、欧美之间,为革命事业筹集经费。

1907年3月,孙中山前往越南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策划两广起义。在不长的时间里,连续组织了潮惠钦廉等起义,但都失败了。12月,孙中山从越南潜回国内,参加镇南关起义。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鼓舞士气,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起义军很快占领了镇南关,后清军大批援军赶到,起义军经浴血奋战后撤离镇南关,退往越南境内山区。

1908年3月至1910年2月,两年的时间里,孙中山相继点燃了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和广州新军起义的烽火。1911年4月在广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集中了同盟会的人力、物力,但失败相当惨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人萌生失望情绪,对前途丧失信心,孙中山多次给同志们写信,以“成功之期,决其不远”来鼓舞大家的斗志,同时又为新的武装斗争而积极筹款策划。

武昌起义的炮火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很快,政权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3月发生的宋教仁遇刺案,使孙中山看清了袁世凯独裁、卖国的真实面目。他从日本赶回上海,坚决主张武力倒袁,7月份打响反袁“二次革命”的第一枪,但是由于内部涣散,不到两个月,斗争就失败了。孙中山再一次被迫逃亡日本。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依然表现出大无畏的舍己精神,他表示,只要此身尚存,革命之心就不会改变。

袁世凯死后,军阀之间又展开了你争我夺的混战。孙中山坚持共和体制理想,举起维护《临时约法》的大旗。1917年,他依靠一些与北洋军阀有矛盾的西南军阀,在广州组织了护法军政府,自任大元帅。然而那些军阀并不是真心拥护共和,只是欲图借孙中山这块牌子,来保护和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不到一年时间,孙中山洞悉“南与北为一丘之貉”,便愤然辞去了大元帅职务。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以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他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广泛宣传革命理论。1920年11月,孙中山在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重回羊城,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次年5月5日,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就在这紧要关头,与北洋军阀早有勾结的陈炯明突然叛变,炮击观音山总统府,并备足了20万元现款,作为谋害孙中山的赏金。孙中山逃出总统府,登上永丰舰。叛军向总统府冲锋十几次,都被总统府卫队击退,叛军死伤300多人。宋庆龄头戴草帽,身披雨衣,在混乱中脱险而出。后又化装成农村妇女,一名卫士扮作贩夫,第二天才找到永丰舰,和孙中山会合。

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统治,电邀孙中山北上,商讨和主持解决时局问题。孙中山在北上途中,就觉得肝区疼痛加剧,面色更加黝黑,但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仍约见记者,号召人民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多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使孙中山积劳成疾,确诊为肝癌,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还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弥留之际,还在断断续续地呼喊:“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的伟大历史功勋万古长存。但中山先生一生留给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的最宝贵的财富,与其说是他的伟大功绩,不如说是他的伟大人格。他“尽瘁国事,不治家产”、不争“地位权力”的舍己为国的崇高品质,是修身的伟大典范,具有不朽的感召力。正因为如此,他赢得了超阶级、超党派的敬仰。作为“国父”,中山先生当之无愧。

舍己是紧要关头的自我牺牲;施人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自愿奉献。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表现方式上则有所区别。对舍己而言,如果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平日的修省做基础,那么在舍己的关头就很可能退却。从古至今无数的先贤、英雄,因为他们志向远大,品质高尚,所以在生命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之间,他们毫不犹豫地舍生成仁,青史永垂。施人,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热情帮助别人,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些。自己默默奉献。像孙中山就是典型,他有伟大的理想,有甘愿奉献的精神,所以现在人们敬仰他、怀念他,因为他代表了一个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比起这样一种胸怀,那些施人一惠便图回报,助人一次便想金钱的形象的确渺小、苍白。

人生态度晚节更重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从事声色之业的妓女在晚年的时候能够结束卖笑生涯成为良家妇女,那么过去的风尘生活对她的生活不会有什么妨碍;坚守节操的妇女如果在晚年的时候失却了贞操,那么她前半生的辛苦守节都白费了。所以俗语说:“看一个人的节操如何,主要是看他的后半生。”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啊。

张大海是F市监察局局长。59岁了,张局长仍然是两袖清风,几十年来没做过一件违法的事。人们敬重他,但也有人笑他脑子不开窍。对此,老张毫不在意,对他来说,惟一让他烦心的是他儿子的婚事。

某天下午,张大海的老战友来告诉他们夫妻,由他给张公子介绍的小郭姑娘决意退婚,并把小张给小郭姑娘买的一块表和24K的金项链都退了回来。

老张的儿子因工作单位不好,这已经是第三个姑娘与他吹灯了。儿子26岁了,与他同岁的,不少已经当上了爸爸,这让老张和他的老伴非常着急!

在老伴的一再“动员”下,老张无奈同意了她“走后门”的强烈建议。一天夜里,老张老两口拎着“贡品”来到儿子的越级又越级的上司——市建筑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王某的家。

张局长夫妇俩进屋时,厅内有两位客人正说话。王总一见来的俩人,先是一惊,后是一喜。

眼下他所属公司正犯了事,债主逼债,检察机关又要调查。刚才他还在挖门子托熟人疏通关系呢,现在下属公司一个普通职工的父亲——市监察局局长亲自登门,这不是瞌睡时来了送枕头的吗?本来有人说下属公司一个材料员的父亲是本市的监察局长,但一来王总早听说这位局长是个犟老头;二来局长的儿子只让其当材料保管员,心中也有愧疚,临时烧香恐怕难奏效。今日老两口主动登上门来,他能不高兴吗?

张局长夫妇倒也不拐弯抹角,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来意,希望给儿子调换一个体面的工作单位,免得姑娘看不上,对象谈不成。

王总一听,当即表示这个事,包在他身上!

张局长一见王总答应得爽快,心里很是高兴。

正在老两口高兴之时,坐在旁边的一位客人插话道:“张局长,今天我们是初次见面,但都是王总的朋友,我也就不见外啦,有两句话我说出来,你可甭在意。”

张局长看着插话人,说:“请讲,请讲。”

这位客人就是市建筑开发公司某分公司的一位经理。他接着说:“王总给你儿子调工作要搭人情,以后,我们的圈子里的人,一旦有谁撞在监察局的枪口上,也请局长大人手下留情啊!”

张局长也只好顺水推舟地说:“对,对,对。”一边搪塞,一边示意老伴,准备告辞。

王总见客人要走,赶忙说道:“今日时候不早,张局长是大忙人,不好久留,正好同事们要敲我‘乔迁新居’的‘竹杠’,咱以后约个时间,请张局长赏脸参加,来给我‘烧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