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4376900000014

第14章 修身养性的心得(6)

念头少,伪装少,争得就少,心情舒畅,平日就少有忧虑烦恼。有些人聪明过了头,用尽心机,烦恼却接踵而至。而那些污秽贪婪的小人,心地狡诈行为奸伪,凡事只讲利害不顾道义,只图成功不思后果,这种人的行为更不足取。仁人待人之所以宽厚,在于诚善,在于忘我,所以私欲少而烦恼少。我们生活中的待人之道确应有些肚量,少为私心杂念打主意,不强求硬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烦恼何来?做人要充分修省自己才是。

责人宜宽律己应严

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

对待别人应该宽容,要善于原谅别人的过失,把有过错当作无过错,这样相处就能平心静气;对待自己应该严格,在自己没有过错时要能找到自己的缺点,这样品德就会不断增进。

东汉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一次外出有事。当公主乘坐的车经过洛阳城内有名的夏门亭时,洛阳令董宣带着一班衙役拦住了公主乘坐的车。董宣要拘捕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据侦察,这个家奴也跟这个车队出来了。湖阳公主一看,小小洛阳令,竟公然阻挡皇亲车队,便勃然大怒,大声斥责董宣大胆。

董宣毫不示弱,他也大声回敬湖阳公主,说她包庇杀人犯,并严令这个犯有杀人罪的家奴快下马来。湖阳公主见董宣一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她还想庇护那个家奴,但已来不及了。只见董宣眼明手快,令手下衙役快速把那个家奴抓过来,并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当场把那个家奴打死。

湖阳公主气得发抖。她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羞辱,这口气无论如何也难以咽下。她调转车头,直奔皇帝居住的禁宫而来。

皇姐驾到,刘秀当然要见她。只见湖阳公主气咻咻地一面向刘秀哭诉事情的经过,一面要刘秀替她出这口气,严厉惩罚董宣。

董宣这个人,刘秀是知道的。这个人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当年他在任北海相期间,曾经以杀人罪捕杀了当地豪族公孙丹父子,还杀了到衙门捣乱的公孙丹家族30余人。事情一闹大,朝廷把董宣抓了起来,并以“滥杀”罪判其死刑。董宣却毫无惧色,视死如归。在要向他执行死刑前的一刹那,刘秀的赦令传到,董宣才得以幸免。

刘秀虽然了解董宣的性格,但对皇姐当众受辱这口气也觉得难以下咽,他立即下令让卫士把董宣抓进宫来,准备处死他。

董宣还是那副面不改色的老面孔。他讲要死可以,但有句话必须讲明:“陛下圣明,汉室得以中兴,但如果自己亲属的家奴无故杀人而不受到制裁,那陛下怎么还能治天下?要臣死不难,用不着鞭笞,臣自杀就是。”说完就把头向门楹上撞去。

刘秀也被董宣一身正气所震慑。他感触良多:“如此刚正之臣,能治罪吗?”后来,虽然免了董宣死罪,但皇帝的威严仍使刘秀要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赔不是。耿直的董宣就是不愿叩头,宦官强拽住他的头往下按,董宣依然死命不肯低头。

湖阳公主气不打一处来。她对刘秀说:“如今你是天子,为何就不能下一道命令呢?”刘秀不以为然:“正因为是天子,才不能像布衣那样办事啊。”湖阳公主无奈,只得回去了。

在与人相处时要随时体谅他人,在温和且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适宜地帮助别人。孔子也曾说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遭到相反的结果,如此一来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无益的困扰,关键在于宽容他人。但是,此种态度只适于对待他人,却不能自我宽容,在律己方面应该时刻以严格的态度自我反省。太过于放纵自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阻碍自己身心的发展。俗话说:“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责备别人不可太刻薄,但是反求诸己则必须严格要求,如此一来自己的德性也就随之而进步了。

退后一步清淡一分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人人竞相争先的道路最为狭窄,如果能够退后一步,道路自然就会宽广一步;追求浓艳华丽而享受到的滋味很短暂,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悠久。

战国时,齐国有三个大力士,一个叫公孙捷,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他们因为勇猛异常,被齐景公宠爱,晏子遇到这三个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快步走过去。可是这三个人仗着齐景公的宠爱,为所欲为,每当见晏子走过来,坐在那里连站都不站起来,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

晏子很想把他们除掉,又怕国君不听,反倒坏了事。于是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用计谋除掉他们。

一天,鲁昭公来齐国访问。齐景公设宴招待他们。鲁国是叔孙诺执行礼仪,齐国是晏子执行礼仪。君臣四人坐在堂上,“三杰”佩剑立于堂下,态度十分傲慢。正当两位国君喝得半醉的时候,晏子说:“园中的金桃已经熟了,摘几个来请二位国君尝尝鲜吧!”齐景公传令派人去摘。晏子说:“金桃很难得,我应当亲自去摘。”不一会儿,晏子领着园吏,端着玉盘献上六枚桃子。景公问:“就结这几个吗?”晏子说:“还有几个,没太熟,只摘了这六个。”说完就恭恭敬敬地献给鲁昭公、齐景公每人一个金桃。鲁昭公边吃边夸金桃味道甘美,齐景公说这金桃不易得到,叔孙大夫天下闻名,应该吃一个。“叔孙诺说:我哪里赶得上晏相国呢!这个桃应当请相国吃。“齐景公说:既然叔孙大夫推让相国,就请你们二位每人吃一个金桃吧!“两位大臣谢过景公。晏子说:盘中还剩下两个金桃,请君王传令各位臣子,让他们都说一说自己的功劳,谁功劳大,就赏给谁吃。“齐景公说:这样很好。便传下令去。

话音未落,公孙捷走了过来,得意洋洋地说:“我曾跟着主公上山打猎,忽然一只吊睛猛虎向主公扑来,我用尽全力将老虎打死,救了主公性命,如此大功,还不该吃个桃吗?”晏子说:“冒死救主,功比泰山,应该吃一个桃。”公孙捷接过桃子就走。

古冶子喊道:“打死一??虎有什么稀奇!我护送主公过黄河的时候,有一只鼋咬住了主公的马腿,一下子就把马拖到急流中去了。我跳到河里把鼋杀死了,救了主公,像这样大的功劳,该不该吃个桃?”景公说:“那时候黄河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除鼋斩怪,我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是盖世奇功,理应吃个桃。”晏子急忙送给古冶子一个金桃。

田开疆眼看金桃分完了,急得跳起来大喊:“我曾奉命讨伐徐国,杀了他们主将,抓了五百多俘虏,吓得徐国国君称臣纳贡,临近几个小国也纷纷归附咱们齐国,这样的大功,难道就不能吃个桃子吗?”晏子忙说:“田将军的功劳比公孙将军和古冶将军大十倍,可是金桃已经分完,请喝一杯酒吧!等树上的金桃熟了,先请您吃。”齐景公也说:“你的功劳最大,可惜说晚了。”田开疆手按剑把,气呼呼地说:“杀鼋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反而吃不到桃,在两国君主面前受到这样的羞辱,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说着竟挥剑自刎了。公孙捷大吃一惊,拔出剑来说:“我的功小而吃桃子,真没脸活了。”说完也自杀了。古冶子沉不住气说:“我们三人是兄弟之交,他们都死了,我怎能一个人活着?”说完也拔剑自刎了。人们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鲁昭公看到这个场面无限惋惜地说:“我听说三位将军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惜为了一个桃子都死了。”

假如世人都能抱有这种“退步宽平,清淡悠久”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纠纷了。但事实上很难,因为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这就存在一个适时的问题,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该争胜,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退让。做人贵在自然,做事不可强求,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天下兴亡的大义面前,不争何待?在名利场中,在富贵乡中,在人际是非面前,退一步让一下有何不好?

贪得不富知足不贫

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贪得无厌的人分到金银却恼恨得不到美玉,被封为公爵还要怨恨没有封上侯爵,明明是权贵之家却甘心成为精神上的乞丐;知足常乐的人觉得野菜比鱼肉味道还要美,粗布衣袍比狐皮貉裘还要温暖,虽然身为编户平民却比王公过得还要自在满足。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可怜流浪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都不能满足。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常乐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喜寂厌喧求静避世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著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喜欢寂静而厌恶喧嚣的人,往往逃避人群以求得安宁,却不知道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著于自我,刻意去追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怎么能够达到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记的境界呢?

一位名叫梅凯的同学患了严重的感冒,被送进医院治疗。他的同学们常到医院去看他。梅凯病情不轻,原本结实而又活泼的他,此时变得面黄肌瘦,体重减了很多,看起来仍是一副病容。他皮肤苍白,两眼无神,没有活力。他的一位同学这样描述:“当你去看他的时候,你会感到他对你的健康非常嫉妒,这使我在他的床边与他交谈时,感到很不自在。”

同学们轮流去看他。

有一天,他的同学见到病房紧闭,门上挂着一个牌子:谢绝访客。

他们吃了一惊——是什么原因呢?他的病并没有生命危险啊。

是梅凯请求医生挂上那个牌子的。亲友的探访不但没有使他振奋,相反的,却使他感到更加沉闷,他不想跟同学们打交道。

之后,梅凯把他不想与人打交道的情形告诉了同学们。他对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有一种轻蔑之情,他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值一顾或荒谬可笑,他只想独个儿与他愁惨的思绪共处。

他的心中没有欢乐。由于身体的疾病而抑郁寡欢,他同时感到他正在排斥生活,弃绝世人。

那些日子对于梅凯而言,可说是毫无乐趣可言。他的恼怒大得使他难以忍受。

但他很幸运。一位值班护士了解他的心境,有一天,她对他说,院里有一位年轻的女病人,遭受了情感的打击,内心非常苦恼,如果他能写几封情书给她,一定会使她的精神振奋起来。

梅凯给她写了一封信,然后又写了一封。他自称他曾于某日对她有过惊鸿一瞥,自那以后,就常常想到她。他在这里表示,待他俩病好之后,也许可以一同到公园里去散散步。

梅凯在写这封信的当中感到了乐趣,他的健康也跟着开始好转。他写了许多信,精神抖擞地在病房里走来走去。不久,他就可以出院了。

出院的消息使他感到有些不安,因为他还没见过那位少女。他从书写那些表示倾慕之情的信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他只要一想到她,脸上就现出一道爱的光彩,但他一直没有见到她——一次也没有。

梅凯问那位护士,他是否可以到她的病房中去看她。

那位护士表示可以,并告诉他,她的病房号码是414。

但那里并没有这样的一个病房。也没有这样一位少女。

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其实,这样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是一层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都安宁的境界。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两忘。

孩子出生时母亲面临着生命危险,财富积累多了就会致盗贼窥视,怎能说这是喜而不是忧呢?贫穷可以使人养成节俭的性格,患病可以使人注意养生,如何说这是忧虑不是喜事呢?所以通达的人应将顺境和逆境同样看待,将高兴和忧愁同时忘掉。

古时候,有一个住在边境小城的老者,人称塞翁。塞翁养有一匹好马。

有一天,塞翁的马跑到境外去了。邻居为他惋惜,他自己却并不以为然,反而对邻居说:“丢失一匹马有什么关系呢?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呢。”果然,那马不久自己跑回来,还带回了一匹境外的骏马。邻人知道了,又来向塞翁道贺,塞翁也不以为然,他对邻人说:“我这算不得什么好事,说不准这马会给我带来祸事呢?”果然,不久塞翁的儿子骑着这匹马出去游玩,从马上摔下跌折了一条腿。这自然是一件祸事,但塞翁也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