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4376900000025

第25章 求学问道的心得(2)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又称象山先生,南宋江西抚州金溪县青田人。其八世祖曾任唐昭宗之宰相,其六世祖于五代末避乱徙居,遂成金溪陆氏。

陆九渊自幼颖悟,性若天成。三四岁时,经常服侍父亲,极善发问。一日,忽然问道:“天地何所穷际?”其父笑而不答,他则“深思至忘寝食”;其父呵之,便姑置不想,而胸中疑团不散。5岁读书,6岁受《礼经》,8岁读《论语》、《孟子》,尤善察辨。闻人诵程颐语录,便说:“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从此对程颐的理学发生怀疑。11岁时,常于夜间起来秉烛检书,其读书不苟简,而勤考索。13岁时,与其兄复斋共读《论语》,忽发议论说:“夫子之言简易,有子之言支离。”一日,复斋(时年二十)于窗下读《伊川易传》,读到《艮》卦,对程颐的解释反复诵读,适逢陆九渊经过,便问:“汝看程正叔此段如何?”陆九渊答道:“终是不直截明白。‘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不见其人’,无物。”如此透辟的解说,在他却似信口道来。又一日,读书至古人对“宇宙”二字的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时,恍然大悟道:“原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中者也。”终于解开了十年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于是,他进一步开阐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陆九渊心学之大端,于此尽显无遗。后来,门人詹阜民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陆九渊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这正是陆九渊与理学家的不同之处。

53岁时,奉命守荆门军,此处乃古今征战之所,宋金边界重地,素无城壁。早有人欲意修筑,却惮费重不敢轻举。陆九渊仔细研究后,只用三万即告完成。平日他常常检阅士卒习射,中者受赏,郡民亦可参与。料理一年,兵容大振,周丞相称赞说:“荆门之政,可以验躬行之效。”充分肯定了心学的修身应事之功。

陆九渊很早就开始探究“天地何所穷际”这个宇宙的大秘密。陆九渊说:“人心非血气,非形体,广大无际,变通无方。倏焉而视,倏焉而听,倏焉而言,又倏焉而动,倏焉而至千里之外,又倏焉而究九宵之上。‘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非神乎!不与天地同乎?”又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所以,当他看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这句古文时,便不禁要发出感慨:原来无穷!天地无穷,我心亦无穷。“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因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所以,他要人“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不崇拜古人,不迷信先儒,做顶天立地的超人。

在艰苦中磨练而得的幸福足以珍惜而长久,在温室中的花朵是??不起风吹雨打的。求知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知识很多是从书中得来,不过也要听取人们的言论,观察周围事态的变化,因为仅仅靠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不够用的,更不要说书中知识还会有偏差和错误,当一个人学识肤浅时疑问也少,学问越是高深疑问也就越多,因此古人才有“学无止境”的说法。不论求幸福,还是求知识,都需要经过个人的努力,经过反复锤炼才会得到,才会牢靠。

身居逆境砥节砺行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人处在逆境中,仿佛置身于治病用的针砭药石之中,可时时自觉纠正自己的过失,陶冶自己的性情;处在顺境中,眼前就像布满了看不见的刀枪戈矛,人的意志逐渐消磨也浑然不觉。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越来越强大。面对着这种趋势,其他六国不免恐慌起来。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这种主张被叫做合纵;有的主张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联合秦国,来攻击其他国家,这种主张被叫做连横。在这场“合纵连横”活动中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靠游说获得禄、进仕途的游士、说客。苏秦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苏秦出身于农民家庭,家里很穷,他读书时,生活非常艰苦,饿极了就把自己的长发剪下去卖点钱,还常常帮人抄写书简,这样既可以换饭吃,又在抄书简的同时学到很多知识。这时,苏秦以为自己的学识已差不多了,就外出游说。他想见周天子,当面陈述自己的政见、对时势的看法,但没有人为他引荐。他来到西方的秦国,求见秦惠文王,向他献计怎样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秦惠文王客气地拒绝了他的意见,说:“你的意见很好,只是我现在还不能做到啊!”苏秦想,建议不被采纳,能给个-官半职也好嘛,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在秦国耐着性子等了一年多,家里带来的盘缠都花光了,皮袄穿破了,生活非常困难,无可奈何,只好长途跋涉回家去。

苏秦回到家里,一副狼狈的样子,一家人很不高兴,都不理他,父母不与他说话,妻子坐在织机上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他放下行李,又累又饿,求嫂嫂给他弄点饭吃,嫂嫂不仅不弄,还奚落他一顿。在一家人的责怪下,苏秦非常难过。他想:我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人家为什么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没有把书读透,没有把道理讲清楚。他感到很惭愧,但是他没有灰心。他暗暗下决心,要把兵法研习好。

有了决心,行动也跟上来了。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直到深夜。夜深人静时,他读着读着就疲倦了,总想睡觉,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极了,骂自己没出息。他想,瞌睡是一个大魔鬼,我一定要想法治治它!他想的是什么法子呢?他找来一把锥子,当困劲上来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一刺,血流出来了。这样虽然很疼,但这一疼就把瞌睡冲走了。精神振作起来,他又继续读书。

苏秦就这样苦苦地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他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他又研究了诸侯的心理,以便于游说他们的时候,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这时苏秦觉得已有成功的条件,他再次出家,风尘仆仆地踏上了游说之路。

这次苏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大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受挫自省,不怨天尤人;刺股律己,终成大器。苏秦的这条成才之路,给后人留下了养成良好德行的许多启示。

看待人生的起落顺逆应该有辩证的观点。居逆境固然是痛苦压抑的,但对一个有作为、能自省的人来讲,在各种磨砺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修正自己的不足,一旦有了机会,就可能由逆向顺。居顺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一个没有良好的品质和远大追求的人来讲,优裕环境中往往容易堕落腐败,这和在清苦环境中的容易发奋上进道理一样。一个人生活一优裕,就容易游手好闲不肯奋斗;反之如果处在艰苦穷困的环境中,“穷则变,变则通”。所以贫与富不是绝对不变的,顺与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勿夸所有可为学问

前人云:“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又云:“暴富贫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夸所有,可为学问切戒。

古人说过:“有人把自家无尽的财富放在一边不用,却仿效一无所有的穷人拿着钵子沿门沿户去讨饭。”又说:“突然暴富的穷人不要信口开河,哪家的炉灶烟囱不冒烟呢?”前一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妄自菲薄,后一句话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这两种情况都应该作为做学问的鉴戒。

唐初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能争;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按:实为《易·谦》卦《彖辞》)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自身倘有不是之事,谁敢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

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按:见《诗经·大雅·荡》)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曾国藩去世后,江苏巡抚何王景首论其功,其中谈到:“臣昔在军中,每闻谈及安庆收复之事,辄推功于胡林翼之筹谋,多隆阿之苦战。其后金陵克复,则又推功诸将,而无一语及其弟国荃。谈及僧亲王剿捻之时,习苦耐劳,辄自谓十分不及一二。谈及李鸿章、左宗棠一时辈流,非言自问不及,则曰谋略不如,往往形之奏牍见之函札,非臣一人之私言也。”

从时代背景上看,处于乱世而谦抑,不失为一个明智的自保之道。但人是一种对名利极其感兴趣的动物,有时甚至为了名而不要命。曾国藩能像东汉光武手下的“大树将军”冯异那样将功劳让给别人,实在是难能可贵。正如他自己所言:“贵谦恭,貌恭则不招人之侮,心虚可受人之益。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居今之世,要以言逊为直。有过人之行而口不自明,有高世之功而心不居,乃为君子自厚之道。”

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快的进步。因为谦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更是每个人走好人生之旅的必备之具。只有谦虚,才会不断要求上进,才会善采人之长而补己之短,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会使自己学有所成。

以苦为乐苦尽甘来

世人以心肯处为乐,却被乐心引在苦处;达士以心拂处为乐,终为苦心换得乐来。

世人都认为能满足心愿就是快乐,可这种愿望常常被快乐引诱到痛苦中;达士平日能忍受各种横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种磨练中享受奋斗抗争之乐,最终换来真快乐。

《中国青年》曾经刊载了徐世鼎读书的感人故事。报道说,13岁的徐世鼎向国家上缴粮食100公斤,税款26元,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纳税人。同年,由于交不起40元学费,几乎被乡中学拒于门外。三年后,他又因拖欠学费,险些被取消中考资格。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没有将他的读书梦打断。

徐世鼎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孩子,父母离异,他跟了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无情地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下跪,但父亲不为所动。无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暂时欠着。学校同意了,但父亲却常常逼他退学。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这并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催交学费,可父亲照样分文不给。徐毅然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主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全部的家产。年仅13岁的他心如刀绞般痛。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

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赶着在放学后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靠着自己一双手,他成为乡里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成绩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其深刻。三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但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补交齐欠款,不发中考准考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通知书。

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望而却步。他只有扛起行李来到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最廉价的小工。干活最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同学和老师从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也向他伸出友谊之手。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排全班第三,当年底,他被市里命名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获得了新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走向了不凡的阶梯。

一个人的成功,可以从恶劣环境中奋发而来,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苦尽而甘来,足以享受成功的喜悦。逆境中条件艰难,需要不气馁;顺境中谨防止步不前,需要不自满。为志向而奋发,才会有抗争之乐。

闲中学习忙时受用

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在闲暇的时候不要轻易放过宝贵的时光,要利用空闲做些事情,等到忙碌紧张时就会有受益不尽之感;当安闲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等到大批量的工作一旦到来才会有从中得力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在无人处,却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怀,既不生邪念也不做坏事,那你在众人面前、在社会、在工作中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刘可,瘦小的身材,身着一套极普通的便装,脚上踏的是一双已难分辨出是什么牌子的旅游鞋,肩上背着一个大行囊,手里还提着一个印着某公司名称的重重的大纸袋。如果不理会她总是肩背手提的负重样子,单从她梳着的一条随意的“马尾刷”和那张总是带着两个笑窝的稚气的脸上,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最多上高中的女孩子。

但是,你也许不相信,这个貌不惊人、谦和的女孩子竟然是一家较有名气的外资企业的总经理的秘书。更让人不能相信的是,这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子,竟敢于面对两位不同国籍的老板——一位英国籍老板,一位法国籍老板。她不仅让他们承认了她,而且有时还能听命于她的“发号施令”。

一年多前,她踏进了目前就职的这家公司。尽管好朋友曾劝告她,在外企就职,对于她这样一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子,本来就很艰难了,又要面对两个不同国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老板,工作难度简直不敢想象。

刚进公司那段日子是最难熬的。总经理们只把她当成个干杂事的小职员,不停地派些零七八碎的事情让她做,同事们也当她是个毛孩子,刘可委屈得不知流了多少泪水。但她忍耐着,她不断地学习,以此寻找着让别人认识自己的机会。

除了把工作做得周到细致外,她还把自己所能见到的各种文件,全部都抢到自己的工作台上,只要有空就去认真翻阅琢磨,学习公司的业务。对于外文文件的文字障碍,就不厌其烦地去翻看她的那两本无声老师——英文字典、法文字典。时间久了,她对公司的业务可以说了如指掌,为自己进入通畅的良性工作循环状况做了坚实的准备。

外文水平在与日俱进,这种速度令她自己都吃惊不小——业务方面的外文文件看起来盲区少多了。两位老板对她刮目相看,不久就让她做了秘书。实际上,在这个公司,她相当于副总,公司的日常事务都由她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