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4376900000026

第26章 求学问道的心得(3)

作为一个大公司的职员,没有足够的现代知识武装头脑,失去生存机遇的可能性就是百分之百。所以,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学习外语,学习计算机。在她的时间表里,休息日的概念早已模糊。在正常的五天工作日,坚守工作岗位,而身为老板的身边工作人员,又需要她为老板的活动做好一切安排。她要把老总们所要做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以便老总们眼到明白,手到事情就能处理。为此,她常常都要加班,时间在她那儿已被挤压得没有什么空隙,经常是别人都快下课了,她才急匆匆地赶到,抱歉地向老师打个招呼,就全神贯注地进入了学习状况,有时又是留恋地不得已提前退出了课堂。就是这样,她还是风雨无阻地坚持着。她常说,等我有了钱,我会给自己营造一个安稳的、理想的学习环境。

用知识来充实自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学有所成的。平时不抓紧时间积累知识,平时不注意时刻为自己充电,指望临时受用不可能有长久的效果。这就说明“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功用,“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是不能从容应付的。所以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注意平时的磨练、积累,才会工作有一定之规,做事有一定见识。道要常悟学贵有恒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凭一时感情冲动和兴致去做事的人,等到热度和兴致一过事情也就跟着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坚持长久奋发上进的做法呢?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的人,有时能领悟的地方也会有被感情所迷惑的地方,这样始终无法成为一盏永久光亮的灵智明灯。

康熙是一个十分好学的皇帝,他的御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古今书籍,其中有不少还是他亲自主持编纂的,如《数理精蕴》、《康熙字典》、《律旨正义》等等。正如他在《庭训格言》所言:“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以寡过。”他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附庸风雅,炫耀知识,而是“于典谟训浩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实现于今。”身为一国之君,为求治国之道,使自己少犯过错,常以古今义理自悦,数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三藩叛乱期间,康熙军政事务十分繁忙,累得生病吐血。养病期间,他仍是手不释卷。辅导他学习的大臣们都劝他休息几天,康熙坚决不同意。他说:“读书就得吃苦。这是一种花苦功的事。只有功夫不断,学习方能长进。如果停学多日,必将荒废学业,前功尽弃。军务虽忙,总有空闲,可以挤时间进讲。”

在战争年代如此,在和平时期更是孜孜不倦,惜时如金。公元1864年(康熙二十三年),他到南方巡视,船泊南京燕子矶,已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三更过后,康熙座船上依然灯火通明,他此时还在与高士奇兴致勃勃地谈经论文呢!高士奇怕皇上劳累过度,要起身告辞,康熙却笑了笑说:“这个问题今天不弄明白,我也睡不着呀。我从五岁读书,每天睡晚一点已养成习惯。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长知识,其乐无穷,就是稍有倦意,也被赶跑了。”巡视期间,不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只要有学问,他都愿意与他们一起研讨,并因此而发现了不少人才。

康熙的读书兴趣非常广泛,除经、史、子、集外,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军事、美术无不涉及。如他主持编纂的《数理精蕴》就是在天文和数学方面,保持我国传统成果、吸收西洋精华的一本高水平学术著作。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功业卓著的政治家,文韬武略,运筹帷幄。在统一祖国,发展生产,加强民族团结和抗击沙俄侵略中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昌盛的时代——“康乾之治”。他的勤奋好学,持之以恒,不仅给了他文治武功的能力,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不退之轮,就是佛经里所说的法轮,如来说法时,经常运用佛法摧毁众生的执迷邪恶,使众生恍然大悟之后转成正果,这种道理很像车轮压过的地方一切邪见都被摧毁。有时也叫“不退转轮”。“不退之轮”,是说进德修业的心永不停止。

从求学问道的角度来看,做学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但集中起来说却又离不开“有恒”二字,若要持恒,就必然使学习时间长,就要处理好读书和做事的关系。能否完成并做到持恒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挤时间学习。

金须百炼轻发无功

磨励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磨励自己的意志应当像炼金一样,反复锻炼才能成功,急于成功的人,没有高深的修养;做事就像使用千钧之力的弓弩一样,要有的放矢,如果轻易施为,不会建立宏大的功业。

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将叫吕蒙。吕蒙打起仗来非常勇敢,但是他不喜欢读书,文化水平低,影响了才干的增长。

有一次,孙权和吕蒙一同讨论打仗的方案。吕蒙说不出多少自己的见解。孙权因此而受到启发,他认为:这些打仗勇敢的将领应该提高文化,增长才能才是。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握了军权,身上的担子很重,应该多读点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吕蒙不以为然地回答道:“军队里的事务工作已经够忙的了,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说:“如果说忙,难道你们比我还忙吗?我小时候读过《诗经》、《礼记》、《左传》、《国语》,管理国家大事以后,又读了许多历史书和兵法之类的书籍,都觉得受益匪浅。我希望你多学点历史知识,可以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等书。像你们这样天资聪颖的人,又加上有多年的战争经验,只要抓紧??间学,就会有收获的。”

吕蒙说:“我怕自己年龄大了,学习起来会有困难。”

孙权说:“学习不只是年轻人的事,从前光武帝在打仗的时候都手不释卷。还有曹操,年纪愈大愈好学。你又有什么顾虑呢?”吕蒙听了孙权的教导,就开始读书学习。开始读书时常打磕睡,提不起兴趣。但他仍坚持住不懈怠。学了一段时间觉得有些收获,决心就更大了。就这样,天长日久学习了各种书籍,使吕蒙成为一个知识渊博、有智有谋的人了。

有一次,鲁肃执行任务,经过吕蒙的驻地,就顺便去看望吕蒙。俩人谈起关羽,说这个人很厉害,不可轻视。当时鲁肃把守的战区正好与关羽是互相邻接的。

吕蒙问鲁肃:“你现在离关羽的驻地这么近,责任重大啊!不知有什么防止事变的策略?”鲁肃原本认为吕蒙是个武将,心里并不怎样看得起他,因此,就随口回答:“到时候再说吧!”

吕蒙听了鲁肃这样漫不经心的回答,就批评他说:“你可不能如此大意啊!关羽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我还听别人说,他特别好学,尤其对《左传》研究得更为深透。现在东吴和西蜀表面上好像很友好,但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防止不测。跟关羽这种人打交道,没有准备是要吃亏的啊!”

鲁肃问道:“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吕蒙见鲁肃征求自己的意见,就献上了三条计策,讲得有理有据。

鲁肃一听大为惊讶,没有想到吕蒙会有这样高的水平。他连连点头,极为赞赏地拍着吕蒙的肩膀说:“老弟啊!我原来只知道你是个武将。谁知道如今你的学识已有这样高的水平,再也不是从前的吕蒙了!”

吕蒙也高兴地说:“士别三日,就当刮目相看嘛!”

后来鲁肃把这件事告诉了孙权,孙权很高兴,感叹地说:“像吕蒙这样的武将,读书学习之后,有这样大的进步,实在是没有想到的啊!”

鲁肃说:“吕蒙能听从您的教导,刻苦学习,虚心求教,确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后来,孙权以吕蒙为榜样,鼓励其他将士也要多读点书,抽时间坚持学习,以提高自身的水平。

吕蒙受了孙权的教育,读书学习,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显著的进步。

人生经历,求知问道,身心修养等,须经百炼才能成钢,勤苦方能见效。害怕艰苦、浅尝辄止的人,终不能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实的基础。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应有这种厚实的历炼做基础,这样,遇事待人,言语行动才不会轻浮。

心领神会融于事物

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

善于读书的人,要读到心领神会而忘形地手舞足蹈时,才不会掉入文字的陷阱;善于观察事物的人,要观察到全神贯注与事物融为一体时,才能不拘泥于表面现象而了解了事物的本质。

北魏孝文帝,以从汉俗进行民族融合而著名,是一位了不起的少数民族政治家。这位皇帝有一个突出的爱好,喜欢咏诗作赋。史家对他这一爱好不知所由,认为他生在北疆、5岁登基,不可能受过老师的严格训练,却能有较深的文学造诣,是一般理论解释不了的。

对于魏孝文帝这样的有名君王,史书自然不乏溢美之词,但很多史实并非虚构。比如说:“手不释卷,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帝善属文,多马上口占,既成,不更一字。”“不更一字”恐怕有些夸张,但口授成文恐怕不会假。史书上还具休描写了孝文帝咏诗作赋的场面。

孝文帝率兵攻打悬瓠,在和众大臣饮酒时互相以诗助兴,应酬答对。孝文帝率先作诗说:“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彭城王勰紧接着说:“愿以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日外”。郑懿说:“去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士来宾一正历。”在众臣应对后,孝文帝又咏诗道:“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魏孝文帝把对文学的爱好化作辛勤的创作活动,他把自己的文集赠给大臣刘昶作纪念,并且说:“虽然这里面的文章有很多是不符合文理要求的,但浓厚的兴趣又不能使我因无知而停止写作,所以这本书赠给你,暂且作为你茶余饭后的笑料吧。”大臣崔挺从外地来到孝文帝居住的地方,孝文帝对他说:“从和你分别到现在,眨眼之间两年已经过去了。我所写的文章已经汇成了一个小集子,现在把副本送给你。”

魏孝文帝又把卓越的文学才能施展于政治斗争之中,从太和十年后的14年间他亲自起草了全部治册,为统一北方增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读书做学问,其心智需要既独立于身边的万物,又要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与自然万物及社会万事融为一体。做到心神融洽不泥迹象,你会很快进入一个新境界,不仅会得到妙悟,你的事业也会豁然开朗。

幼不定基难成大器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大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大器。

小孩是大人的前身,学生是官吏的前身,假如在这个阶段学习不多,磨练不够,将来踏入社会,很难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孟子名轲,儒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受业于孔子孙儿子思门下,游说于齐、梁之间,上继孔子,兼倡仁义、仁政,主性善,尚气节,重修养,对中国古代的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著有《孟子》一书,传于后世。孟子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和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

贤良的孟母深谙邻里之道,为此,不惜几迁其居。一开始孟子的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太懂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也觉得有趣,每日里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以此为生,但如果长久住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能学到什么呢?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地感到,这里绝非是自己想让儿子增长知识而能生活下去的合适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