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4376900000027

第27章 求学问道的心得(4)

集市之中每天都热闹非凡,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小小的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沿街叫卖的游戏。孟母看到眼里,急在心中。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孩子们则学着大人的样子,学习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次的选择才是对儿子教育的选择,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尔后又多加教诲,才使孟轲成才。

一个辅国经世的人才,在于从小的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都得顺应规范,否则等孩子大起来改造他,已经太难了。所谓“幼而学,壮而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的学习锻炼是从年少时开始的。国家社会的未来在下一代人身上,教育学习,培养品德,锻炼意志,下一代人将来才会有所作为,成为有用之才。

浓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桔绿宅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桃李的花朵虽然鲜艳,但怎么比得上苍松翠柏的坚强不屈;梨杏果实虽然甘甜,但怎么能比得上黄橙绿桔蕴含的芬芳?确实如此,浓烈却消逝得快还不如清淡而维持得长久,少年得志还不如大器晚成。

戴震(公元1723-1777年),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今屯溪市)人。他是我国18世纪杰出的大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尤长于考据、训诂、音韵,为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戴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大字不识的小贩,而且他们的生意本小,赚钱难以供家人糊口。戴震稍长时,在乡从塾师学习。有了学习机会,他十分珍惜,在学习时十分刻苦,并且勤学好问,善于独立思考。

戴震青少年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不得不放弃上学机会,肩挑小货担,出外做些小买卖。在做小商贩的行途中,他一有机会就拿起书本边走边看,边看边诵,边诵边记。往往出门做一回生意,他就要背诵数页书。就这样,他对《十三经注疏》了如指掌。

戴震过着相当艰苦的生活,但总忘不了读书。后来,他随父做生意客居南丰,在这里他开始“课学童于邵武”。他一边教童蒙学馆以维持生活,一边努力读书,研究学问,故经学日益长进。20岁时,他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江永,即受学于江氏门下。近40岁时,他才参加乡试并中举。从此,生活才有了些安顿。

尽管戴震成了举人,但在后十余年里,却屡试不第,只好以教书为业。50岁时曾主讲于浙东金华书院,被钱大昕称为“天下奇才”,推荐给尚书秦蕙田协助修《五经通考》。后会试不第,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志》。尔后又游山西,讲学于寿阳书院,修《汾???府志》和《汾阳县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清政府开四库馆,由《四库全书》总编纪昀等人引荐,奉诏入四库馆为纂修官。乾隆四十年,戴震已53岁,奉命与当年贡士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在馆五年间,主要工作是校书,除《仪礼集释》、《大戴礼记》外,还校有《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对于中国古算学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贡献。55岁时,因积劳过度而病逝。

“岁寒尔后知松柏之苍劲”。人到晚年固然有夕阳黄昏之叹,但“老当益壮”,“老骥伏枥”之雄心更显得辉煌。人的一生,没有精神追求,即使是正当少年,但颓靡自堕,又有何用?有精神追求和理想抱负,即使在老年却生机勃勃,又何来“徒伤悲”之叹呢?

出世涉世了心尽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超脱凡尘俗世的方法,应在人世间的磨练中,根本不必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应在贡献智慧的时刻去领悟,根本不必断绝一切欲望,使心情犹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动。

明朝人王澄,仁和人,字天碧,号雪村,虽然他是农民,但从小专攻写诗作书,他的书法中透露出赵孟兆页书法的气势。里甲把他的名字呈报为吏员,布政使却很生气,让王澄到修建阁楼库房处服役。这是冷僻边远的差使,王澄不得已只能接受。一天,他写一首咏马诗:“一日行千里,曾施汗马劳。不知天厩外,谁是九方皋。”他把诗写在府门屏风间。太守见到便问是谁所写,大家答道:“小吏王澄所写。”于是王澄被召见,王澄回答说:“不是,我只是一个农民。”太守十分惊讶,出“南山晴雪”的题目考他,王澄提笔马上写好呈上。诗曰:“雪霁南山正坐衙,莹然相对两无瑕,瑞光晓布三千里,和气春生百万家。未可拥炉倾竹叶,且须呵笔咏梅花。丰年有象皆侯德,五挎歌谣遍海涯。”太守看了他写的诗,心中十分高兴,也十分欣赏王澄的学识和才能,于是便召集官员子弟拜王澄为老师,王澄的差役由别人代替。由此,王澄的名声更大了。等到王澄服役期满回杭州后,有官员请他当幕僚代笔,王澄坚决推辞,无心为官了,只愿在湖山间吟咏诗篇,最后终老湖山之中。

王澄写咏马的诗,本身就是渴望自己是匹千里马,希望能得到伯乐慧眼所识,说到底是入世的;同样,他作南山晴雪的诗,同样是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恰恰因为他入世,最后他出世避仕,是深有体味的,倒也合乎自然。

不要以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为披上道袍就能成仙。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顶斗笠未必是渔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边饮酒吟诗也未必一定是隐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钓誉。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灵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般时才知道。所以,人生的要义,既在于出世,也在于入世。不必绝人以逃也,不必绝欲以灰心。应学以致用,把自己的才学发挥出来,做想做的,做该做的。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把绳索当锯子磨擦久了可锯断木头;水滴落在石头上时间一久就可穿透坚石,同理做学问的人也要努力用功才能有所成就;各方细水汇集在一起自然能形成一道细流,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离枝蔓而掉落,同理修行学道的人也要听任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明代伟大小说家吴承恩在其不朽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写了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里所写的孙悟空等人物都是作者虚构的,那些降妖除怪的故事也都是作者虚构的。但在历史上,唐僧确有其人,取经也确有其事。

唐僧,就是玄奘,因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而被誉为三藏法师,所以又称唐三藏。

玄奘出身于一个官吏家庭,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隋朝政府在洛阳考选和尚,他在13岁时便被破格录取而出家当了和尚了。唐朝初年,他去四川研究佛经,发现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准确,越研究感到疑问越多,便学习了梵文,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求取真经。

为此,他又来到了长安,邀约了同伴。本来准备启程了,可是,由于当时唐朝初建,突厥贵族经常骚扰边境,朝廷便严禁私人出境,出国申请未被官府批准,原来约好的伙伴都不愿意去了。但这却丝毫也动摇不了他西天取经的决心。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8月,他从长安出发,混在返回西域的客商里,过了玉门关后,然后便孤身西行。

可是,他刚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县),便被都督李大亮看管了起来,硬逼着他沿原路返回。后来,好不容易,在一位好心的和尚的帮助下,才连夜逃出了凉州。

当快到玉门关时,他骑的马也累死了。玄奘过了五座烽火台后,便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qì戚)沙漠,这就是号称八百里流沙的大戈壁滩。

他艰难地走了100多里路后,实在口渴难捱,停下来喝口水时,一不小心,皮囊里的水竟全都泼光了。极目所见,茫茫沙漠,一望无际,哪里还找得到一滴水呢?他咬着牙,又极度艰难地走了五天以后,感到天旋地转,昏倒了。到半夜,刺骨的寒风才把他给吹醒。天亮了,他突然看到前面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块绿洲,便踉踉跄跄地奔了过去。果然有嫩绿的青草,清清的泉水。“阿弥陀佛”,终于得救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难历程,玄奘才走出了浩瀚的沙海,来到了高昌国(在今新疆境内)。高昌国王听说唐僧到达,不仅派了使臣去迎接他,而且还请他讲经说法。

玄奘告别了高昌国王以后,继续沿着丝绸之路前进。他从天山南路穿过新疆,又从葱岭北隅翻过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穆索尔岭),再经大清池(前苏联境内侵塞克湖),到达西突厥叶护可汗王廷所在地的素叶城(即碎叶,就是现在苏联的托克马克),渡过鸟浒水(今中亚阿姆河),又折向东南,重新登上帕米尔高原,通过西突厥南端的要塞铁门关天险(在今阿富汗巴达克山),过了叶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整整走了一年,于公元628年夏末,终于到达了天竺的西北部。

玄奘经过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天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受到了1000多个手捧高香和鲜花的和尚的热烈欢迎。

当时,那烂陀寺已经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寺内常有僧众一万多人。寺的主持(当家和尚)戒贤是位年过百岁的佛学权威,早已不讲学了。但是,这位佛学权威却被唐僧西天求取真经的精神所感动,为了表示对大唐(即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意收玄奘为弟子,特地为他重开讲坛,用了15个月的时间,亲自给他讲解了最高深、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

在这里,玄奘用了五年的时间,精研了佛学理论。在寺里,除戒贤精通全部经论外,在一万多个和尚里,能通晓20部的仅有1000人,能通晓30部的仅有五百人,能精通50部的仅有10人,而玄奘就是10人中的一人,成了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

公元636年,玄奘辞别了戒贤,外出游学。他沿着恒河先到了现在的孟加拉,沿着印度半岛东岸南下,到了和现在的斯里兰卡隔海相望的达罗,又沿着印度半岛西岸北上,访问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阿旃(zhān沾)陀石窟,并曾一度深入印度半岛的腹地。然后,又西进到现在的巴基斯坦,再沿着印度河北上,到了现在的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并在这里留居了两年,进行佛学理论研究。玄奘的声誉传遍了整个天竺,被公认为天竺最博学的佛学大师。

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历时18年,跋涉五万余里,经西域回到了长安。

这天,长安城人山人海,路两边摆满了香案和鲜花,锣鼓宣天,乐音飘渺,僧尼数万人排成长队,热烈迎接这位西天取经凯旋而归的伟大英雄,并把他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安放在弘福寺里。

唐太宗被唐僧取经的精神所感动,特地派了宰相房玄龄去长安把他迎接到洛阳行宫里来,召见了他,极有兴致地听他述说了西域和天竺的见闻,并劝他还俗,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玄奘不肯,婉言谢绝了。

三月初一这天,玄奘从洛阳回到了长安。不久,便先后在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译场,并在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作为储经之用。经过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和译员们译出了佛经75部,共1335卷。另外,他还和辩机和尚一起,共同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游记记叙并描述了包括现在我国的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地域地貌、城市风光、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材料丰富、内容翔实、文笔严谨、准确可靠,早已被译成多种外文,成为一部世界名著,对研究中亚、南亚和中国西部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都有极为重大的学术价值。

绳锯木断、水滴???穿是经年修行的积累所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刻苦修习的结果。无论学道,还是习艺,坚持始终如一,认准了就干下去,不改初衷,自然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真如俗语所说,上天不负有心人,百炼成钢,功成圆满。求学问道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要勤于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积累就得勤学。历史上勤学苦练的事太多了,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代代相传。传说李白少年求学,遇一老人在磨铁棒,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奇怪地问原因,老人很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李白由此得到启发。玄奘西游如同愚公移山的寓言,都在说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