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心得
4376900000007

第7章 功业成败的心得(7)

管仲备受重用,是因为桓公原来的师父鲍叔牙的推荐,他和管仲自幼就是密友。鲍叔牙也是个出色的人才,原本在桓公继位后,要出任宰相。但是他却对桓公说:“如果大王只认为当上齐君就满足了,或许我可以胜任;如果想称霸天下,我的才能还不够。只有任用管仲为???,才能达到目的。管仲的才干是天下无人能比的。”

鲍叔牙自己引退而力荐管仲,尤其是提拔一个该杀的敌方谋士为相,令左右的人感到惊讶。而明智的桓公却因鲍叔牙一席天下霸业的话,决定赌上一赌。

果然,管仲处事敏捷,事事谨慎,断判正确,在紧要关头能迅速解决困难,掌握整个局面。

纵观历史,凡用人过刻者皆不得成事,而用人“贵适用、勿苛求”的皆有奇勋。三国时,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惟独在用人方面存在着“端严精密”的偏见,他用人“至察”,求全责备。正如后人评价他时所说:“明察则有短而必见,端方则有瑕而必不容。”他用人总是“察之密,待之严”,要求人皆完人;而对一些确有特长,又有棱有角的雄才,往往因小弃大,见其瑕而不重其玉,结果使其“无以自全而或见弃”,有的虽被“加意收录,而固不任之”。例如,魏延“长于计谋”,而诸葛亮总抓住他“不肯下人”的缺点,将其雄才大略看做是“急躁冒进”,始终用而不信;刘封本是一员勇猛战将,诸葛亮却认为他“刚猛难制”,劝刘备因其上庸之败而趁机除之;马谡原是一位既有所长、也有所短的人才,诸葛亮在祁山作战中先是对他用之不当,丢失街亭后又将其斩首。正因为其对人处之苛刻,而使许多官员谨小慎微,以至临终前将少才寡。与诸葛亮相反,齐桓公小白对与人争利、作战逃跑而又怀有箭杀之仇的管仲却不责之过刻,委以重任,而使管仲竭心尽力,终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雄一时。

居官有节居乡有情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读书人做了官以后不能无节制地接受各种书信的推荐,要让那些求职的人难以见面,以防止那些投机取巧的人乘机钻营;退隐居住到家乡后,不能过于清高自傲,要态度平和使人容易接近,以保持亲族邻里之间的友好感情。

刘邦做了皇帝,自然是八面威风,他在击破最后一个对手淮南王英布时,路过他的故乡沛邑,在那里呆了十多天,刘邦一回故乡,便把故人、父老、子弟全部召集来,喝酒聊天,话旧道故,表示“游子悲故乡,万岁千秋后,自己的魂魄还是要回到故乡来的。”一面又宣布沛邑作为自己的“汤沐邑”,世世代代免除他们的田赋。并且选拔沛中的青年120人,叫他们练习歌舞。刘邦亲自击筑,自己做了一首诗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要那些青年们来一个大合唱。刘邦边唱边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着实流露出深厚的情谊,无穷的伤感。经过十多天的纵饮狂欢,刘邦打算回关中去了,父老们硬是舍不得他走,刘邦说:“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毕竟父老的深情厚意难却,他又“张饮三日”,然后率着大队人马,离开了故乡。

居官有节,居家有情。这种情,这种节,既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美德,随和为人,造福一方,不论做官还是为民,都显得同样重要。而对于想成就大的功业者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只有平易近人,不忘乡邻和故交,才更得人心,为自己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强号召力和凝聚力。

穷寇勿追为鼠留路

锄奸杜降,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要想铲除杜绝那些邪恶奸诈之人,就要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路径。如果使他们走投无路、无立锥之地的话,就好像堵塞老鼠洞一样,一切进出的道路都堵死了,一切好的东西也都被咬坏了。

河北平定之后,曹仁跟随曹操包围壶关。曹操下令说:“城破以后,把俘虏全部活埋。”连续几个月都攻不下来。

曹仁对曹操说:“围城一定要让敌人看到逃生的门路,这是给敌人敞开一条生路。如果你告诉他们只有死路,敌人会人人奋勇守卫。而且城池坚固粮食又多,攻则会伤亡士兵,围守便会旷日持久。今日陈兵在坚城的下面,去攻击拼死命的敌人,不是好办法。”

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城上守军投降了。

乱世之主,一生百战,胜败在所难免。而每一战的胜利,都可能有一批降者,如何对待降者,霸主们或杀或留,自有一番主张。虽然对于降者斩尽杀绝的做法,可以起到斩草除根的作用,但是英明的霸主往往是不杀降的。

曹操一生不杀降的事很多,收编青州黄巾军即为其一。

曹操打败于毒的黑山军后,于兖州东郡有了立足点,做了名副其实的东郡太守,名声大震后,采纳陈宫策略,决定先平定黄巾,再图取天下。于是曹操向青州黄巾军发起进攻。当黄巾军退至济北时,已是寒冬十二月,衣食接济很困难。曹操敦促黄巾军投降。经谈判后,黄巾军数十万人向曹操投降,愿意接受他的指挥。曹操非常高兴,宣布既往不咎,一个也不加伤害,将其中的老幼妇女缺乏作战能力的,全部安排在乡间从事生产,挑选其中精壮者五六万人,组成“青州军”。

这样,曹操的军事力量大增,他终于有了一支同其他势力抗衡的武装队伍。

同时,对于像张绣那样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并致使爱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丧生的投归者,曹操也不计较,并表示热烈地欢迎,立即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封他为列侯,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为己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在后来的官渡之战中,张绣为曹操打败袁绍立下了战功。

因此曹操的一生,虽然杀了很多人,但他的不杀降,确实为壮大自己的力量,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宽阔胸怀和不计私怨的品格,从而为曹操取信于天下,争取更多的智能之士归附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曹操的这一做法,得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肯定。他在读《魏书·刘表传》时写了两条有关曹操的批注。《魏书·刘表传》裴松之的注中,有一段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一些宗族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读到此注,对“皆斩之”的做法是不赞成的,所以,他在“皆斩之”三字旁画了粗粗的曲线,又在天头上写下了这样一条批语: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毛泽东的这条批语,表明了他对曹操“不杀降”的赞许。

人在面临绝境时,大多有三种状态:一是坐以待毙;二是全力挣扎,以死相拼;三是竭尽自己的智慧,积极地寻求摆脱的办法。第二三种状态给那些暂时得势的征服者以深刻警示,就是斩草除根固然重要,但“置人于死地”也往往容易激起更大的反弹力,反而可能会瞬间成败易位。因而在征服者已经把被征服者置于必败之险境的同时,必当考虑要给其留有一点“生”的余地。

杯弓蛇影猜疑不和

机动的,弓影疑为蛇蝎,寝石视为伏虎,此中浑是杀气;念息的,石虎可作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好用心机的人,会怀疑杯中的弓影是毒蛇,将草中的石头当作蹲着的老虎,内心中充满了杀气;意念平和的,把凶恶的石虎当作温顺的海鸥,把聒噪的蛙声当作吹奏的乐曲,眼中所见到的都是真正的机趣。

桓伊是东晋孝武帝时期最出色的音乐家,他尤其擅长演奏竹笛,被称为“江南第一竹笛演奏家”。

当时,宰相谢安由于功劳和名声都特别大,引起了朝廷中一些小人的妒嫉。他们恶意造谣中伤,在皇帝面前说谢安的坏话。于是,孝武帝与谢安之间便产生了矛盾。

有一天,孝武帝邀请桓伊去参加一个宴会,谢安也去陪同。桓伊想利用这个机会调解他们的矛盾。因为皇帝和宰相之间不和,对国家和人民是大为不利的,何况,孝武帝是受了坏人的挑拨和蒙蔽,更不应该冤枉了德才兼备、忠心耿耿的谢安。

孝武帝命令桓伊吹笛子,他吹奏一曲之后,便放下竹笛说:“我对筝的演奏虽然比不上吹笛子,但还勉强可以边弹边唱,我想为大家演唱一曲助助兴,还想请一个会吹笛子的人来帮我伴奏。”

孝武帝便命令宫廷中的一名乐妓为桓伊伴奏。桓伊又说:“宫廷中的乐师与我可能配合不好,我有一个奴仆,很会与我配合,”孝武帝便同意了桓伊的要求。

那位奴仆吹笛、桓伊便一边弹筝一边唱道:“当皇帝真不容易,当臣子也很难,忠诚老实的没好处,反而有被怀疑的祸患,周公旦一心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管叔和蔡叔反而对他散布流言蜚语,”桓伊唱得声情并茂,真挚诚恳,谢安听着听着,禁不住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袖。一曲唱完,谢安离开座位来到桓伊身边,抚摸着他的胡须说:“您太出色了!”孝武帝听了这首歌曲之后,也是面带愧色。后来,君臣之间便消除了误会,两人和好如初。

桓伊在适当的场合,运用自己的音乐特长来劝谏皇帝,收到了用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效果,不愧为高明之举。他深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君臣不睦,尤其是君臣相互猜疑,那国家的灾难也就要来临了。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君臣各方面都要不疑神疑鬼,尤其是为人君者,更应不受蒙蔽,要心中有数,善于用人才行。

君臣相互猜疑不和,对于国家而言,大难也就要???临了。作为臣子,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是借机挑拨,以便使自己飞黄腾达?还是以自己的努力去尽量弥补君臣之间的嫌隙?桓伊从大局出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花居盆内终乏生机花居盆内终乏生机,鸟入笼中便减天趣。不若山间花鸟错集成文,翱翔自若,自是悠然会心。

花木移栽到盆中终归失去了蓬勃生机,飞鸟关入笼中就减少了盎然的生趣,不如山间的花鸟点染成美丽的景致,自由飞翔,这样才能使人悠然领会自然的妙趣。

张思民1962年出生于北国雪都长春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四兄弟姐妹中他是老大。

1979年,张思民高中仅读了一年,16岁便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座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名牌学府,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83年8月,他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部207所从事军品的开发和研究。

1986年5月,他调到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部。

他的每一步人生之路都走得那么一帆风顺,都是让人眼热的大单位。然而张思民背靠大树不乘凉,人要走进阳光,他说“要太阳注视我”!

“要想干大事,还是要办自己的公司”,他终于在一天早上起床之后把所有的问题都翻来复去想通想透了。“到深圳去,那里改革的大潮正猛,是大展宏图之地”。他把这个严肃的决定告诉新婚不久的妻子时,得到的是理解和支持的目光。

此时,正值中信公司派员赴深圳投资部工作。张思民积极报名并获批准。

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

一日,一个人手拿着一个海洋开发的科技项目来到了中信公司深圳分公司,声称海洋开发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只要稍作投资便可大获收益。财大气粗的中信也许是正忙于更大宗买卖而无暇它顾,或许是觉得这个项目太小而不值得花太多功夫,便拒绝了来人的要求。

张思民在一旁暗暗着急,他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海洋开发当时在国内虽属刚刚起步但却有着无限的潜力,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项目就是日后闻名全国的海洋滋补保健品,也是海王集团拳头产品的金牡蛎。

张思民思虑再三,决定脱离中信公司出来单干,他邀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联合了珠海一家公司,成立了深珠海洋滋补保健食品工贸公司,开始了金牡蛎的研制工作。

1989年5月,26岁的张思民郑重地向中信投资部递了辞呈,同年7月8日,属于他自己的深圳工贸公司(海王集团前身)在蛇口石云村住宅楼里的3间普通民房里宣告成立,他开始迈出了商海生涯的第一步。

花盆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人只局限于一个小天地里,很难成就什么大事业。在大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有能力就要展现出来,飞出鸟笼,冲向广阔的天空,成就一番大事业,为国家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好男儿志在四方,走出去,涉事业之大川,利民族与国家,才是生之本意。

伏久飞高守正待时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也会凋谢越快。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免去怀才不遇的忧愁,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念头。

待时而动是所有的人都懂得的道理,但不丧失一切可能的机会、把握火候则是衡量人的能力大小高低的标志。高洋在未发迹前,就是靠待时而动而得以成功的。

高洋是在他长兄高澄被杀、形势极端复杂的情况下显露出才华的。北周政权的基业是由高欢开创的。高欢本是东魏大臣。在镇压尔朱荣残余势力中掌握了东魏的实权,专朝政长达16年之久。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立。高澄心毒手狠,猜忌刻薄,上无礼君之意,下无爱弟之情。高洋当时已18岁,已通晓政事,走上了政治舞台,并已经对高澄的地位构成威胁。如果他精明强干、才华外露的话,必然受到乃兄的猜忌防范,也会引起属下僚佐的注意。

高洋字子进,史书上说他颇有心计,遇事明断而有见识。小时候,高欢为试验几个儿子的才器智能,让小哥儿几个拆理乱线,“帝(指高洋)独抽刀断之,曰:‘乱者须斩’,高祖是之”。仅此一事就深得高欢的喜欢和重视,后封为太原公。

高欢死,高澄袭爵为渤海文襄王,因高洋年长,阴有戒心。高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贬退。与澄言无不顺从”,给人一种软弱无能的印象,高澄有些瞧不起他,常对人说:“这样的人也能得到富贵,相书还怎么能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