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101

第101章 为政治国人才第一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泰伯第八

舜有五位贤臣,就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周武王说:“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大臣。”孔子因此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虞舜时期,以及周武王时期,人才最盛。武王的十位能臣中有一人是妇女,实际只有九位大臣罢了。周文王已经占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却仍然向殷纣王称臣。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感悟一点】

曾有一位企业家这样感叹:上世纪80年代,比的是胆量;90年代,比的是资本,到了21世纪,就是人才的竞争了。其实,人才在一种事业中的地位,自古至今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做什么事,不管是为政还是经商,不仅要自己是个“人才”,更要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否则,即使你的事业侥幸有一番小成就,没有人才的支撑,终究是不会长久的。

曹操为何能成就霸业

唐朝名士赵蕤在他的著名的《长短经》中,以古人的论述和历史故事,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得人则兴,失士则崩。”在封建王朝统治秩序比较稳定的时候,需要守成,尚有人才问题;在动荡的乱世,人才的优劣和多寡则更是直接决定着生死存亡。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蜂起,政权更替频繁,群雄拥兵自立,纷纷逐鹿天下。但到了最后,为何只剩下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大政治集团鼎足而立呢?可以说:“三分鼎立决于人才,”这三个集团的首脑都重视人才,礼遇人才,注意招募、选拔、使用人才。因此各自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刘备劳碌奔波,势力日趋壮大。最后不但有了“五虎将”,而且得到了三国时期的顶尖人物——诸葛亮,自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东吴孙权承父兄之业,据长江之险固然不可否认,但他的江山之所以能延续几十年,不能不说得力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一干栋梁雄才。

曹操集团中,曹操本人就是一个人才,更难得的是他奉行“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策,大量搜集、网罗人才,因此三国时期,曹操集团的人才最为整齐,阵容最为庞大。他在起事之初,本身已有一批人才,后来招募了一批,每打败一个对手,又大胆接纳一批。从而为他称雄图霸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他本人深谙“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从而坚决奉行“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策略,是决定性的原因。

历史上的曹操,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大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一条挑战性的选人标准——“惟才是举”,不拘一格。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鲜明地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急需要贤才。如果只有廉洁的人才能当官,齐桓公怎能称霸?难道现在就没有胸怀谋略但身穿粗布衣的平民,像姜太公当年在渭水之滨垂钓的吗?就没有像陈平那样曾盗嫂受金受到社会谴责,但却很有才干的人吗?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得到推举和使用。”

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取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他要求他的用人部门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充分显示了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简直可以说他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到了空前的高度,充分表现出他高凡的气魄和见识。

曹操不但如此说,而且努力付诸行动,在他南征北战、东拼西杀的历程中,始终注意罗致人才。首先是荀、荀攸叔侄前来相投,接着荀推荐程昱,程昱又推荐郭嘉,郭嘉又推荐刘晔,刘晔再推荐满宠、吕虔,满宠又举荐毛王介!武将是于禁来投,夏侯引典韦进见……曹操对这些文武之才,个个以礼相待,并给予适当的职位。

除了这样大批地收罗之外,曹操一旦发现了什么奇才、勇士之流,也是绝不放过,总是想方设法弄到自己的手中。例如,他曾用最优厚的待遇,企图挽留关羽;在当阳长坂坡,不准放冷箭,极想生擒赵云而留用;以取母骗子的方法,挖走了刘备的谋士徐庶……比较魏、蜀、吴三家领袖人物,在收罗人才方面,曹操所花的心血是最大的。

由于曹操招聘选拔人才不计门第、不凭资历、不以名望为依据,只是惟才是举,所以在他选用的人才中,文有屡进良策的郭嘉、程昱、荀,荀攸等谋士,武有典韦等一批神勇之士。

人才来源多空间、多阶层、多渠道,从而构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使曹操实现“摧灭群盗,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有了足够的“本钱”。有了人才,创立强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