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111

第111章 君子使人量器而用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路第十三

孔子说:“给君子做事容易,却难以博得他的喜欢。不用正道去博得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是量材使用。给小人做事很难,却容易博得他的喜欢。虽然不用正道去博得他喜欢,他也会喜欢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则会责备求全。”

【感悟一点】

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要把能否量能授官、因才任人的技巧与君子的品行联系起来呢?这里实际上隐含着孔子的一种深刻的智谋思想:严格按照量能授官、因才任人,即“使人犹使器”的智谋技巧来用人的人,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出每个人的特长,使这个组织充满活力和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人的能力参差有别,即使都是人才,也有层次之分、专长之别,真正的智者、贤者,就应该用人如使器具,扬长避短,使人才各得其所。当然,“使人犹使器”,还要看不同的条件和影响。

孟尝君脱险

战国时期士大夫们好养士,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对于天下投奔他的人,不管是有什么能耐,一概收留,免费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和种种方便,不久便有了“食客三千”。正因为他对这些食客不挑、不择,更不疑,对他们待遇优厚、礼遇有加,在有事之时,门客就能各施所能,报效主人,“鸡鸣狗盗之徒”,现代汉语中往往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务正业、专在小偷小摸上打主意的浪荡儿,语气是不屑一顾与极度轻蔑的,但在源自孟尝君的原本故事中,却非常生动地说明了“使人犹使器”这一智谋是怎样使孟尝君死里逃生的。

当时,秦昭王久闻齐国孟尝君的大名,便邀请他到秦国辅佐自己成就功业。孟尝君也真的应邀带着手下的一批食客来到了秦都咸阳。但此时的秦昭王已被秦国众大臣挑唆,对孟尝君另有看法了。所以孟尝君到了咸阳后,不仅不被重用,反而被软禁了起来。孟尝君本事再大,到了这种地步也是无能为力了。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为了脱身,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秦昭王的宠妃燕姬身上。他托人向燕姬求助。燕姬答应帮这个大忙。但有一个条件:她早就想要孟尝君手头的一件白狐裘。这是一件由纯白的狐狸皮精工制作的袍子,非常珍贵。燕姬说她只要能一睹这名贵袍子,就马上去设法让秦昭王放人。

对于孟尝君来说,这一件衣服又算得了什么,但由于他一到咸阳,这件袍子便已作为见面礼献给秦昭王,被珍藏在秦宫宝库中了,孟尝君即使未被软禁,他也绝无脸面去把送出去的礼物要回。

此时一个毫不起眼的食客站出来了。这个食客曾经好偷鸡摸狗,惯于半夜学狗吠、钻狗洞,他对孟尝君说:“不就是秦宫里一件衣服吗?您尽管放心,只要半夜一过,我保证它物归原主!”

夜半时分,秦宫衣库的狗洞口,随着几声犬吠,一条“人狗”从狗洞里钻出去,又钻出来……很快,燕姬心花怒放地穿上了朝思暮想的白狐裘……不久,孟尝君被放行离开秦都。

“狗盗解难”仅是开始,孟尝君还没完全脱离秦国虎口。秦齐两国一东一西,相距数千里,秦国境内,关卡林立,戒备森严。只要秦昭王在孟尝君走出秦境之前从燕姬的甜言蜜语中醒悟过来,孟尝君仍难逃一命。

孟尝君深知自己的处境,为免夜长梦多,被通知释放就马上上路。一行人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夜半时分,关门还紧闭着。按规定,只有在每日清晨鸡鸣之后,守关士兵才能打开门,让人通过。于是,能否及时让士兵提前打开关门,在追兵到来之前逃出秦境,又成了孟尝君性命攸关的关节点,无所不能的孟尝君此时又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在那里望门掉泪了。

又是一个毫不起眼的食客来给孟尝君咬耳朵了:“不就是让公鸡早点打鸣吗?您听,它们现在就开始打鸣了。”这食客一伸脖子,一撮嘴巴,一声嘹亮的鸡鸣声就平空而起,关里的公鸡在“人鸡”的逗引下竞相争鸣。守关士兵在美梦中只听鸡鸣一片,以为误了开关时辰,赶快“吱呀”一声打开大门,把孟尝君一行人放出了关……等追兵来到了关前,孟尝君早已无影无踪了!

孟尝君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这样在收罗人才时巧用“使人犹使器也”的智谋思想,把缺点十分明显的“鸡鸣狗盗”之徒也网罗室中,结果总是绝处逢生,逢凶化吉。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甚至居于高位的人,总是一方面抱怨没有人才,一方面却在抛弃和埋没人才。殊不知,说不定那些被认为不是“人才”的人当中,正有对他能起重大作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