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110

第110章 欲速则不达小利败大事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第十三

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感悟一点】

人在世上要干点事业,常常面临许多不无遗憾的选择。所谓不无遗憾,就是二者不可兼得,想求快,就很难干大事业;要干大事业,就得有非凡耐性。在朝着大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绝没有康庄大道可走,而是荆棘密布,险象丛生。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而且常常是目标越宏大,要走的路就越长,碰到的困难越多。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考虑客观条件和事物的发展规律,绝不能蛮干、硬干;既然要干大事就不能为蝇头小利所诱惑,应该眼光放远大步向前。

刘备欲速反败

为政有一条大原则,就是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要有远大的眼光。即拿出一种决策,开始每一项行动,都要顾及到后果,筹百年的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地就拿出成果来表现,更不可冲动,感情用事;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及到整体大局。

反观历史,一心求速成,因冲动而坏事甚至误国的教训还少吗?

三国时期的刘备自桃园结义后,与义弟关羽、张飞弟兄三人想借“匡扶汉室”之名,成就一番事业。奋斗的前期一直是跌跌撞撞,未成什么大气候。倒是经常被别的诸侯逼得东躲西藏。后来得到诸葛亮的辅佐才时来运转,得了荆州,进了四川,经过艰辛的斗争,好不容易在蜀地称帝。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虽已形成,但曹魏强大,吴蜀两国相对弱小的格局并未打破,蜀地周围少数民族经常袭扰,国家初立更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刘备要展宏图,本应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或在自己的领地里励精图治,稳固基业,或者加强吴蜀联盟,一致北面抗魏。可是由于东吴利用关羽骄傲自满的情绪,赚取荆州,并杀了关羽,使刘备悔恨交加,决计举倾国之兵,东出伐吴,企图消灭吴国,为他的二弟关羽报仇。

赵云当时劝阻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刘备却回答道,孙权害死我二弟关羽,我与他有切齿之仇,“啖其肉灭其族,方雪我恨!你不要阻拦。”赵云仍坚持劝阻道:“魏国之曹丕是窃汉朝而王天下的国贼,我们与他的仇是公仇,讨伐东吴报杀弟之仇是私仇,但愿我主能以天下为重。”刘备愤愤地说道:“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因一时的忿怒,奋斗的大目标他已抛至脑后,硬是不听赵云的劝谏。

诸葛亮见这种情形。便率领文武百官当面劝谏。刘备也不听,后来诸葛亮又专门写成奏章,讲明伐吴的害处,刘备也置之不理。学士秦宓再谏,刘备甚至要砍他的头。诸葛亮等人也只好由他去了。于是刘备亲自率领七十五万大军,出师伐吴。

起兵之时,蜀军一路上浩浩荡荡,气势恢宏,斩将夺关,蜂拥而来。此时东吴的大将周瑜、鲁肃、吕蒙已先后身故,孙权在危急之时,拜一儒生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东吴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并郑重地嘱托道:“京城以内的事,我自己主持,京城以外的所有疆土上的事,由你决策。”

刘备进军之际,打了几个小胜仗,已是喜不自胜,如今又听说东吴任命一介书生为帅,更是不放在眼里,便催促各路人马加速前进,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陆逊走马上任后,运用“持重不抢先,待机而制人”的战略严阵以待。

首先,陆逊宣布决策:“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众将领开始对他这个白面书生统领大军就不大服气,今见他只下令死守不让出战,更是不理解,但碍于军令,勉强服从。当刘备大军压来,陆逊与吴将韩当并马而望,陆逊指着刘备的军马说道:“刘备兵刚来,又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他们观在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正自得志,我们只要坚守不出,对方求战不得。一俟时机成熟,我将用奇计破之。”韩当只是撇撇嘴,没说什么,心想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胆怯就是胆怯,还吹什么牛,心里很不以为然。可时隔不久,陆逊果真瞅准时机,率军动如脱兔,终于一把火烧了蜀军七百里连营。

陆逊趁蜀军混乱,率大军掩杀过来,加之火助风威,风助火势,导致蜀军全线崩溃。刘备带一点残兵抢占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又督各部兵马四面围攻。情急之下,刘备于夜晚乘黑冲出重围,靠沿途驿站焚烧将士丢弃的军车、铠甲等来阻断追兵,才逃回白帝城,所有舟船、军械等军用物资,丧失殆尽,蜀军尸骸漂满江面,顺江而下。直到此时,刘备还说:“我竟被陆逊所折辱,岂不是天意!”其实,哪里是什么天意,完全是他“见小利”、“求速成”酿成的苦果。

一开始刘备只记得要报兄弟之仇,放弃主要的敌人曹魏,不惜破坏吴蜀联盟,动摇蜀国其所以能安稳的根基。这种政治上的近视,已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进而在率军队攻吴之中,又小视对方将帅的才能、彼军的实力,只求速战速决;到后来,竟发展到刚愎自用,不怕犯兵家之大忌,依山傍水结营,连结七百余里,终于给了陆逊可乘之机。前后观之,刘备正是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急于求成,才导致失败。刘备失败的事实,正为孔子所告诫的“欲速则不达”提供了绝好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