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116

第116章 学而不厌默而识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第七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感悟一点】

孔子提出做学问,应该坚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后两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主要强调一种学习、育人的态度和精神。“默而识之”,则给我们提示了一种求学的方法,它强调学与思相结合,“默而识之”就是“思”的具体化,思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要把所见所闻,以及从书本上看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不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字面上似乎不难理解,乍看起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学问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就是出于自然,就是平凡。

诸葛亮的求学历程

历史事实证明,大凡智慧、才干超群的人,在其求学之际,都可以看到他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态度和方法,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这个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成才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诸葛亮结庐隆中十年,潜心学习,刻苦攻读,读的书很多,天文、历史、地理、军事、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书是读了不少,可就是对书中的某些义理还吃不透,就像江河一杆子下去难探深浅。

某日,襄阳名士司马徽来访。面对名师,诸葛亮倾诉了胸中的苦闷。司马徽听后,不禁抚掌大笑,连声说:“以君之才,当访求名师指点。庞公常以璞玉浑金比喻你,现在正是时候,我给你物色到了一位开璞之匠、炼金之师。”

于是,司马徽把年轻的诸葛亮介绍给了住在海南灵山的一位隐士,名酆玖,叫他师事这位隐士。既然这位隐士是“开璞之匠、炼金之师”,就应该有“开璞,炼金”的举动。可是诸葛亮在这里居住了一整年,并不见这位“匠”“师”有什么“开璞”、“炼金”的动作,而每天只是叫他干些扫地、挑水的粗活。但诸葛亮既不嫌弃也无怨言,每天除完成那位隐士布置的粗活外,一有空闲就埋头读书,自己琢磨。这种情形隐士看在眼里,知道诸葛亮是个可造之材,并且有一种学而不厌的精神,有些感动。

一年后的某日,隐士拿出《三才秘录》、《兵法阵图》、《孤虚相旺》三本书,对诸葛亮说:“你不必再干活了,只把这三本书拿去认真揣摩,百日之后再来谈谈。”

诸葛亮喜出望外,抱着三本书跑回自己的房间,埋头读起来。渴了喝口凉开水,饿了啃几口冷饭团,曰以继夜,在房间里诵之,默之,思之,反复琢磨这三本讲兵法阵图、治国安邦之道的书,渐渐嚼出点味道来。

一百天之后,与酆公对答,酆公发现诸葛亮不仅吃透了书中的义理,而且又有自己的见解,甚感满意。他对诸葛亮说:“你已学业有成,可以回去了。”不久诸葛亮回到隆中,再与庞公等师友聚谈,一干人对之都刮目相看,称之为“卧龙”。

这么看来,与其说酆隐士是诸葛亮这块“璞玉浑金”的“开璞之匠、炼金之师”,还不如说诸葛亮这种“不辞辛劳、忍辱负重、甘于寂寞”的治学态度,对书本、对知识坚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才真正是开启诸葛亮智慧的“匠师”。因为这是一个求知过程的基本规律,不仅一般人求取知识、获取知识必须如此,即使是天资聪慧的名人、智者要获得真知,也未必能超越这个过程。不但不能超越,反而正是这个“默而识之”成就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