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19

第19章 放平心态不怒无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第六

鲁哀公问道;“你的学生中谁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他从不把怒气撒在别人身上,也从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我再也没听到过好学的人”。

【感悟一点】

孔子在这里说的虽是“好学”的问题,但从他赞许颜回的态度上,我们却可以看出,心态平和不迁怒于别人,正是人能够好学的心理条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能够不重复犯错。也即是说,良好的心态是增强人们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益调合剂。倘若一个人能够制怒,既不对别人,也不对自己发脾气,那么,他必然能够不惹祸端、不受干扰地一路走好。

唾面自干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能铲除并停止住,这一点不是“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你想和对方一样发怒,你就应想想这种爆发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发怒必定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你就应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无论这种自制是如何的费力。

西汉名臣张良年轻时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到下邳桥散步,有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跟前,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真想揍他一顿,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就做到底吧,于是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后来向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使张良最终成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不迁怒于人的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这种修养,克制、忍耐地处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中国古代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上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秽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了。兵法上称之为“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敌我作战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将风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须有克制忍耐的涵养。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呢。”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当事人因不能克制自己,而引发争吵、咒骂、打架,甚至流血冲突的情况。有时仅仅是因为你踩了我的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在地铁里为抢座位,在公交车上挨了一下挤,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许多本就是小事一桩——而发生的。

人皆有七情六欲,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时,难免情绪激动,发火,愤怒。这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这种激动的情绪不可放纵,因为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冷静和理智,使我们不计后果地行事。因此,我们在遇到事情时,在面对人际矛盾时,要学会克制,学会忍耐,而不要像炮捻子,一点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