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47

第47章 温良谦恭能得厚报

孔子的道德主张,人们常常以“仁、义、礼、智、信”来概括,这也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其实,这种以“仁”为纲的伦理道德观,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独善其身的封闭式“修炼”,更是一种心念同类、兼济天下的情怀。当然,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尚境界,但作为个人,以德修身,以仁待人,还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对于社会各阶层的人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今天人们普遍感到世风日下的情况下,进行道德修养,实在已是一件亟须之事。这也正是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仍有积极意义的重点所在。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学而第一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他老人家每到一个国家,必然能了解那个国家的国情政事。这是他自己去问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这是由于他老人家的温和、善良、恭敬、节制、谦让的高尚表现,使各国国君主动拿国政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得到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一样吧?”

【感悟一点】

温良谦恭让作为一种内心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既是做人之德,又是做事之器。我们常可以在生活中见到那么一种人,他们态度蛮横,行为霸道,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东西都据为己有,但结果他们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而且有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好品德的人,虽然他并未成心有意地去索取,但上天并不负于他,那些理应属于他的,以及他所配得到的东西,都会尽其所用,伸手可及。

朱熹《朱子类语》中有云:“圣人之德无不备,非是只有此五者。但是此五者,皆有从后谦退不自圣之意,故人皆亲信而乐告之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刘备以德赢人心

有人说:美德当不了饭吃。在这个一切讲究实际的社会里,那种“迂腐”的道德品质反而会让自己吃亏。这其实是一种短视之见。真正有眼光、会办事之人,无论是发自内心还是故意表现,都会把温良、谦恭等美德作为自己的处世工具,用以弥补自己的先天不足。

《三国演义》中把刘备描写成一个大好人,评价与曹操完全相反。不过,若从个人能力上来观察,刘备是一个无能之辈。曹操参战的获胜率为八成,而刘备只有两成,可以说是败多胜少。结果曹操顺利地扩充势力,而刘备却时沉时浮,举兵二十年后仍毫无建树。

既然如此,曹操为什么会将能力远不如自己的刘备视为最强的对手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足以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这种武器不是别的,是“德”。

譬如有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为了聘请诸葛亮为军师,不惜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屋去请他。当时两个人地位相差悬殊,刘备虽然在争霸的过程中不太顺利,但是也颇有名望。而且刘备当时已年近五十,而孔明却是二十岁出头的无名小卒。刘备竟然会特地三次造访孔明,以崇敬的态度请求孔明做他的军师,及至在孔明应允之后,又马上将全部作战计划等国家大事都委任于他。这实在是最彻底的谦虚态度以及深切的信赖。

不仅对孔明一人如此,刘备对其他部下也是这样。

比如,当赵云从敌人重围中冒着性命危险救出太子阿斗之后,刘备不是像常人那样欣喜若狂,而是生气地将阿斗扔到地下,感叹地说??“几乎因为你折损了一员大将。”这种举动,又怎能不使部下感动而誓死效忠呢?

与刘备相比,曹操在这方面则不但不仁义,反而大逆不道了。曹操在逃避董卓的追捕时,曾经到一个朋友家去避难,他把朋友两口子为他杀猪接风的话偷听过来。误解为把他捆缚交出去,于是他便一气之下将朋友夫妻一起杀死了。

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毫无德行,不讲信义的刚愎自用的人,他自己也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话。曹操虽然能力过人,但是却不具有刘备那样的德行,这也正是他把刘备视为头号对手的原因所在。由此观之,我们确实应该向刘备学习以德感人的手段,以此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身为领导者尤其应该如此。

刘备临终前,曾经留给后主刘禅一封遗书来训诫他,其中有“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两句话。“贤”是指聪明,“德”是指仁德,德可谓人之所以为人的魅力所在。如果在位者缺少贤德,便无法推动臣下。刘备又说:“你的父亲是一个缺乏贤德的人,你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刘备自谦地认为自己没有德,实际上正好相反。刘备晚年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成就与其说是刘备自己的才智所获致的,不如说是来自部下们的奋斗更恰当。像孔明、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甚至可以为了刘备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他们之所以这样的忠心耿耿,完全是因为刘备所具有的德的手腕,即温良、谦恭,以及对他人的信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