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53

第53章 君子有节贵贱不移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第四

孔子说:“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贫穷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君子不摆脱。君子离开了仁德,怎么能配得上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按仁德的要求去做,在颠沛流离之中也一定要实行仁德。”

【感悟一点】

人都喜欢富贵而厌恶贫贱。然而富贵的求取、贫贱的摆脱,都应该经由正道。君子所应走的正道是什么呢?是“仁”。这种说法可能要让一些人失笑,他们认为这是与现实相脱节的。

富与贵的诱惑,摆脱贫贱的要求,其力量实在太大了,是许多人想用毕生的努力达到的。许多人就是因为抵挡不住“诱惑”和“要求”而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一定意义上讲,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是一个金钱观、人生观问题,更蕴含了当人面对眼前的诱惑时,该怎样进行选择这一现实命题。诱惑往往造成短视,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不应该认为吃亏就是傻;也不应该认为一时得了好处是走了大运,行得通,其实很可能因此而失去了得到更大好处的机会,甚至,你吃下的甜饽饽正是一个无法挣脱的圈套。

杨震深夜拒金

有人或许会说,孔子这种君子有节、贵贱不移的精神诚然可贵,但一个人在求富无门、求贵无道之时,也只能如此自寻其乐,还能做什么别的呢?关键是看富贵在面前,你取还是不取,用什么手段去取,这才是重要的。人称“关西孔子”的东汉名臣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为世人做出了表率。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弘农杨氏是汉代的名门世家。杨震少时即勤奋好学,拜名儒太常桓郁为师,攻读《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成为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当时的经学儒士们对杨震推崇备至,称他为“关西孔子”。

杨震客居异乡二十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大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能之名,举为茂才(秀才),先后担任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等职务,为官以廉能著称。

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调到朝廷任太仆(九卿之一),转任太常。他因举荐杨伦等一批贤能之士为博士官,扭转了选举不实的局面,因而受到朝野的赞扬。永宁元年(120年),他晋升为三公之一的司徒。

杨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长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借种别人的一块土地,亲自耕耘,维持生计。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从荆州调到山东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特来参见。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举荐的茂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怀揣十斤黄金呈献杨震。

杨震批评他说:“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会不了解我呢?”

王密以为他假意推辞,便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种事,请大人放心收下吧。”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快给我收起来!”杨震严肃地训斥了他。王密只得连连向他道歉,收起金子拜辞而回。

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故事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

杨震的这种崇高品质,不仅显示了一个正直为官者的情操,也给世人一种启示:做人是要坚持一种东西的。而仁德节操,既是一种良心底线,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生活中将它升华。这不是一种自咏自唱的高调,更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秀”来给自己的分量加上不实在的砝码。要知道,即便仅仅是为了做一番事业,也是需要有一个坚实的支撑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