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52

第52章 心有仁念必远恶行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四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立志去实行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

【感悟一点】

“仁者无敌”,这其实并不是一句高调。在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所谓的“仁爱、良心”已经没有实际作用了,这其实是一种既狭隘又短浅的观点。从长远的发展看,立志行仁,内心就会有一种向善的自律力量,它会使一个人产生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但拥有了推动生活、事业的正确力量,而且也能够使整个前进的路上,都不会产生内在的焦虑、彷徨,同时令外界见不得人的干扰、攻击对你敬畏而远之。

舜志于仁不为恶

无论在古代还在当前,时代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事物自身的规律。用心险恶、手段卑劣,虽有时候能获取蝇头小利和短暂的好处,但毕竟不是正道;只有内心仁德平和,行为光明正大,才是能够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做人做事途径。

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有一位古代传说中的圣贤,他单名叫舜。据说,舜一名重华,因为他的眼睛与众人不同,有两个眼瞳子。他父亲瞽叟是个糊里糊涂的人,母亲过早地去世了。他有个后母,还有一位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后母心地偏狭,兄弟傲慢蛮狠。舜在家里的地位和处境,自是不言而喻了。他体贴父亲,原谅后母,宽容弟弟,尽管劳动辛苦,又缺衣少穿,但他毫无怨言。乡亲们都说:“能够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人,将来必定有出息”可是有几次,家里的人却想害死他。舜只好逃了出来,跑到一座名叫历山的山脚下开荒种地。历山下的乡亲们,主动让出了土地和渔场。舜在历山下,用水和泥制作成许多盛水用的陶罐,分给乡亲们。乡亲们爱他,乐意跟随他,只要他住过的地方,便很快成为熙熙攘攘的村镇。

舜的生活好起来了,他主动接双亲和弟弟来历山居住,照顾他们。舜这个举动,传来传去,传到统治天下的尧帝耳朵里。当时,尧帝年老,儿子丹朱却愚钝无能,难于继承治理天下的大事,决定物色一个继承人。助手们异口同声地推荐舜。于是,尧帝送他一张琴,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又派九个儿子去协助舜,考验他的品德和才能。

乡亲们见尧帝如此信任舜,都很高兴。弟弟象却怀着鬼胎,他要害死哥哥,霸占两位嫂嫂。便和母亲相商,叫糊涂的父亲把舜找来,说是要修补屋顶,以防漏雨。

这天,舜搬来一把梯子,又带了两个大斗笠,爬上屋顶去修房。弟弟象见四下无人,偷偷地把梯子搬走,又在房屋四周点着火。顿时,火借风威,风助火势,熊熊大火呼拉拉地烧起来了。舜情急智生,连忙将两个大斗笠系在胳臂上,就像大鸟展翅一样往下跳,终于安全脱险了。

弟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又要父亲去找哥哥,说是要打一口井。舜明知弟弟不怀好意,还是带着斧子、铲子和绳子去挖井。他在井里先挖出一个洞穴,然后继续往深处打井。就在这时,只听得轰轰隆隆地响声不绝,一块又一块的大石块砸下来了。舜赶忙躲进洞穴。好久好久,舜听井上没有动静,才摸着绳子爬出井来。弟弟的阴谋又落空了。

舜踏着月色回到家里,从门缝里听见弟弟正向父母闹嚷着。弟弟说:“哥哥已被我用石块砸死了,我要与你们分家,哥哥的琴和两位嫂子归我,其余的牛、羊、粮食也有我一份。”话音未落,只听得吱呀一声,舜推门进来了。他若无其事地拜见过父母,然后转身说道:“弟弟,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以后你多多帮忙料理家事吧!”弟弟听罢,禁不住热泪盈眶,表示今后要悔过自新。双亲也觉得很惭愧,对不起这么一个好儿子。从此,家里和和睦睦,舜为百姓办事的劲头更足了。

尧帝经过多年的观察考验,见舜果然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在百姓中有很高威望,便把帝位禅让给他。舜50岁时开始代替尧帝行天子事。舜61岁时,尧帝死,便正式登位。

也许在今人看来,大舜的这种仁德有些“傻气”。其实,他的心里对一切恶行都是了如指掌的。但他并没有以恶抗恶地去报复,而是以仁德来感化“恶”。这种行为不仅需要有宽如大海的心胸,更需要以“志于仁”来作支撑。

被称为内圣外王的曾国藩曾说自己,宁可被认为无才而为庸人,也不可被认为有才无德而为小人。这反映了他在仁德与才干之间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规范,选拔人才,也是以品质为先。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一个人能心志于仁,不做坏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真正地吃大亏、被欺负。而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人也是符合道德取向和职业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