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63

第63章 勤奋上进乐在其中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第七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我的为人,发愤时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而已。”

【感悟一点】

在人刚开始面对自己的人生时,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对某个目标的追求,必然要有一个需要强迫自己适应的阶段。但只要能把勤奋上进变成习惯和常态,进而找到追求的乐趣,整个过程和丰硕的结果都会让人从内心里感到快乐满足。一旦沉浸于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中,人们同时也不会对时光的飞速流逝感到遗憾和恋恋不舍。这是一条通向成功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获得精神愉悦和满足的源泉。

乐在其中的劳动者

曾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生活价值,就是对工作有兴趣。”做同一件事,有人觉得做着很有趣,有人觉得做着毫无意义,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做不感兴趣的事所感觉到的痛苦,仿佛置身在地狱中。过去做事情觉得非常愉快的人并不多,每个人对工作的好恶不同,假使能把工作趣味化、艺术化、兴趣化,就可以把工作轻松愉快地做好。一位哲人有句话说:“必须天天对工作产生新兴趣。”他所指的就是工作要趣味化、兴趣化。人生并不长,因此,最好尽量选择适合你兴趣的工作。工作合乎你的兴趣,你就不会觉得辛苦。

爱迪生一生有3000多项发明。他经常沉浸在工作中,连续几十个小时不休息而且对吃饭问题也是极其“马虎”。但他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未感觉在工作,一切都是对我的安慰……”

大仲马的写作速度是惊人的。他一生活了68岁,到晚年自称毕生著书一千二百部。他白天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一起,晚上则与一些朋友交往、聊天。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那是怎么回事呢?”“我不知道,你去问一棵梅树是怎样生产梅子的吧!”看来大仲马是把写作当做了乐趣,当做了生活的全部。

所以,当我们听到有人这样抱怨“我要应付那些我不愿做的事。为什么一定要给那个讨厌的工头干活。老板一点也不了解我、信任我。”这人必定是一个消极、爱发牢骚的家伙,倘若他不能调整工作心态只会使自己丧失上进的动力和兴趣,阻碍事业的发展。

不成功人士往往面带一种愠怒厌世的表情。他们不喜欢他们的工作和他们生活的世界,怀疑他们周围的人都是不诚实和愚笨的。他们把一切都看得那么黑暗,并用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绝望态度和无所寄托的颓丧情绪,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而他们所得到的,也往往是与勤奋上进、乐在其中的奋斗者们相反的结果:一事无成。

香港《快报》记者曾慧燕是一个温文尔雅、秀丽端庄的姑娘,在1984年5月10日香港报业公会举办的“1983年度最佳记者比赛”中,竟夺得三项“最佳记者”的金牌。她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还要归功于她初入报界时的正确选择。

1979年元旦,曾慧燕移居香港。她白天上工,晚上自修英语,并开始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对她鼓舞很大。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她抱着试一下的心情将自己的简历和发表过的文章寄给《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

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两份工作让她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她认为校对工作对她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项工作,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曾慧燕选择了校对。通过认真校对,积累知识,活跃了她的思想,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人能够一辈子被人养着,不劳动却能锦衣玉食;而且,即使能够这样,那么这种寄生虫式的生活也不会让他一生得到多少快乐和满足,成就感更无从谈起。只有真正能够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乐趣,并真心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一生充满快乐和充实感,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