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97

第97章 有学有识方成大器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第六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再用礼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感悟一点】

在这里,孔子讲的虽是学与行的道理;但深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它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做学问,要将博学而来的知识,用一种文化精神、理论原则来统率、规范,并以此为标准、尺度来分析、研究,“一以贯之”,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做人也同样如此。有的人空活一把岁数,在做人做事上仍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原因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升华,而仅仅当成了一种过程,经过之后就忘掉了。这样,无论如何是不能“越活越明白”的。

至圣一生的修为

纵观孔子一生的求学、治学之道,可以看到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之。正是他严格地遵循这个“先求渊博,后取精约”的治学原则,才成为集古文化之大成的学者。

孔子年轻时,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周、卫、杞、宋诸国,分别向师襄子、齐太师、郯子、苌弘、老子等名人求教,又向太庙管理人员等社会底层人物学习。后来又周游列国访名人,游大川,博览群书,广征博集,成了“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的学者,其知识渊博的程度,令人赞叹不已。

孔子生活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已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极易损坏。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已经有很多古代的文化典籍破损散失、残缺不全了。孔子一方面出于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整理编纂,以便于系统地研究,他开始向专精方面发展,着力构建儒家思想体系,创立儒家学派。

《诗》、《书》、《礼》、《乐》等典籍是西周以来官府之学共修之课,但这些典籍的内容、体例却很芜杂。孔子将它们进行加工、整理,成为他三千学生共同使用的教科书,同时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虽然不是孔子创作,但经过他筛选、整理,“约之以礼”,不仅使之体系更加系统、完整,而且主旨愈加鲜明突出。

《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所谓“论”就是内容的讨论去取,所谓“次”就是篇目的编排调整。而“修起”则是起而修之,以免沦亡泯灭。司马迁说:古代留传下来的《诗》原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把重复的去掉,先取可以用来配合礼仪教化的部分,成诗三百零五篇;孔子都逐一配曲入乐,以求合乎古代韶乐(虞舜乐)、武乐(武王乐)以及朝廷雅乐、庙堂颂乐的声情精神。

孔子对六经中的《书》,主要在于论次。孔子所看到的先代史料虽不一定如《纬书》所说有三千二百四十章之多,但估计也不会很少。孔子所编定的《书经》原来有多少篇,由于中经秦火,已不可确知。纵令是百篇亦当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史记·五帝本纪》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序《书》,何等谨慎。

对于《礼》与《乐》二经,孔子则重点是“修改”,即起而修之,以免沦亡泯灭。在孔子的时代,周朝王室已经衰微,而礼乐制度教化也废弛了。于是孔子探循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制遗规,厘定礼制、礼仪。他上起唐尧虞舜之间,下到秦穆公止,依照事类秩序加以编排。孔子考察了殷夏以来礼制增损的情形后说道:“以后就是经过百代,那变革的情形也是可以推知的。因承袭不移的是礼的精神本体,增损改变的是礼的文采仪节。周礼是参照了夏殷两代而制定的,它的内容文采是怎么样的盛美啊!我是遵行周礼的。”于是整理出《礼》和《乐》。

《周易》和《春秋》是孔子晚年着力最勤的两部典籍。《周易》是古代的卜筮之书,但这部书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孔子亲自为《周易》作《传》,后人称之为《易传》。《易传》主要是阐述《周易》哲学思想的。《周易》原是一部深奥难读之书,经孔子作《传》,后人才得以窥见其中的奥秘。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记的《鲁春秋》而写成。《春秋》一书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后一共包括了十二位国君,以鲁国为记述的中心。孔子的编纂不是简单汇集,而是有原则的,即是尊奉周王为正统,参酌了殷朝的旧制,推而上承三代的法统。凡符合遵从法统者大力颂扬,凡违反法统者则进行贬抑责备。以“春秋笔法”约之,《春秋》文辞精简而旨意深广。如当时的吴、楚两地诸侯,按周制,只不过是册封的“子爵”,但他们后来自称为“王”,为遵从法统,孔子编写的《春秋》中,仍依据当初周王册封的等级降称他们为“子爵”。

还有晋文公召集的践上会盟,周襄王竟以普通盟友身份应召前去与会,《春秋》以为这事不合法统而避开它,改写成“周天子巡狩到了河阳。”孔子其所以这样做,并不是篡改历史,而是意在维护周朝正统,以使那些窃位盗名为非做歹的人有所警惕惧怕。作罢《春秋》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尽管“六经”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多不是孔子的原创,但都经过孔子不同程度的加工,加入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加工后的“六经”,各自意蕴深刻,作用巨大,庄子曾经指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孔子正是遵循“先求渊博,后取精约”的原则,才有“六经”的问世,才创立了儒家学派,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