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边读边悟论语
4377000000098

第98章 行藏有度顺事随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述而第七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就不出头露面。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感悟一点】

儒家倡导积极入世,但同时也主张“行藏有度”,把人生的理想目标和具体实践策略结合起来,作为行动的指导原则。目标是明确的,信念是坚定的,但在具体策略上必须有灵活性。因为人生的命运遭遇既决定于主观因素,也决定于客观条件,主观上虽有济世利民的决心,但世事沉浮,人道沧桑,未必总能随人愿。只有正确认识必然性,善于把握偶然性,人们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诸葛亮与苏东坡

有位哲人曾说:“知道怎样静等时机,是人生成功的最大秘诀。”这就像行船一样,要趁着潮水涨高那一刹那动作,非但没有阻力,并且能帮助你迅速成功,因此,“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初看似有消极之嫌,但在天不遂人愿,现实条件受到种种限制时,着实不失为对症下药的一剂良方,据此则“随处可以做主人”。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算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典范。

诸葛亮二十七岁出山之前,在隆中整整生活了十年,他除亲自参加田间劳动自给外,还常在草堂内刻苦攻读,他读的书很多,天文、历史、地理、军事、诸子百家,无所不读。他的学识日渐增长。此外,他还不断地寻师访友,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学问,讨论国家大事。这也使他长了不少见识。渐渐地,他由一个普通的青少年,变成了一个通达事理、才华横溢的人杰,名气也一天天地大起来,被人尊称为“卧龙”。虽然在地方上颇有名气,但满肚子的才智不能为世所用。但他仍自甘寂寞,隐居隆中,一边耕田种地,养活自己,一边博览群书,寻师访友,思考天下大事,探讨治国安邦的道路。

在当时,实际已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路“诸侯”为了自己将来能坐天下,纷纷招纳人才,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当时的局势看,曹操平定了中原,实力强大,诸葛亮完全可以到北方投奔曹操。还有孙权,实力虽然比不上曹操,但在江东也有一块地盘,算是树大根深,诸葛亮也满可以南下去委身于孙权,帮他干一番打天下的伟业。即使荆州的刘表,为了稳住江南的局势,抗拒曹魏的侵扰,也很需要能人帮他出主意,诸葛亮也可以受聘于他。但这些地方、这些人,他都认为不值得为之效力。所以他从未到这些地方去通门子、找关系,谋取职位,而是静观大势,等待时机成熟,良主来请,再出来施展自己的才华。直到刘备三顾茅庐,他才随刘备出山。出得山来,即大展宏图,南征北战,演出了联东吴、战赤壁、夺荆州、取益州、定汉中等等活剧,不仅让刘备终于有了立足之地,而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三国鼎立之势。在处理蜀汉军政内务上,他又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智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深得行藏哲学三昧,但要说真正随缘顺事、或藏、或行,时行时藏,总能做到“做人脱俗,应世随时”的还要数北宋时期的苏东坡。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积贫积弱逐渐衰微的时期,也是朋党之争此伏彼起的年份。苏东坡一生有过坦途顺境。他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当过太守、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官阶至三品,不可谓不荣耀、显赫。可他一生又三次遭贬:

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州市。

第二次贬到了岭南广东惠州。

最后一次是他六十二岁时,由惠州贬所再远贬到海南岛的琼州。海南那时是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东坡说这里的生活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在仕途顺利之时,他对君主忠心耿耿,对国家的贫弱忧心如焚,对老百姓的疾苦深切关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甚至不以一身祸福,改变其忧国之心,凸现出儒士、忠臣的鲜明形象。

他不但敢于向皇帝进言,而且在自己的任内抱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积极为百姓谋利造福,任徐州太守时,当时正值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溢满了南清河,汇聚到了徐州城下。水势还在暴涨,如果不及时排泄,徐州城就将坍倒。城里的富户纷纷争着出城避水,有人也劝他避一避险情,苏东坡却说:“富户一旦出城,城里的百姓就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共同守城?只要我在徐州,就一定不让洪水冲倒徐州城。”于是苏东坡勒令那些富户进城,并亲自到武卫营中,唤来了卒长说:“黄河水将要冲坏徐州城,事态急迫,虽然你们是禁军,职责是守卫城池,但如今灾害当头,我也只好请你们帮助我。”卒长早被苏东坡知难而进的行为感动,一口应充他的请求。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大水,我辈是小人,当然更该效命。”于是迅疾带领他的士兵拿着畚箕和铁锸奔出去,抢险救灾。官兵奋战许多昼夜,修建了东南的长堤。抢险时间,暴雨日夜不停,苏东坡就一直住在城墙上临时搭起的小屋里,即使经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一面巡查险情,一面派官吏们分段堵塞洪水,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官场斗争是复杂的,仕途是艰险的,尽管苏东坡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但由于官场的相互倾轧,还是遭到贬斥,受贬之后,他一不怨天,二不尤人,而是勤耕苦读,四处游览,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一旦朝廷重新任用,他又是一如既往,尽心尽力为朝廷出力,为民众谋利。

诸葛亮、苏东坡一生行藏有度,顺应种种因缘条件而处世,也就是随缘随时而安,顺应时代潮流地去参与现实生活,适应现实。这样既免除了心理的负担,也排除了因过去的因缘琐事而引致的那些理不清的缠缚,使人生成为真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