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4400700000031

第31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禀赋(2)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市场经济绝不是没有主俸的单纯经济运作过程,而其主体就是具有健全的经济理性和道德约束的人。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定的经济土壤必然生长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虽属第三产业,但又依托_.、二产业,具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例如山东的泰安、青岛、曲阜。陕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云南的昆明,西南重镇重庆,长江三角洲明珠上海以及首都北京等地,人文荟萃、名胜云集,吸引众多外地游客前去旅游观光,带动了上述地区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旅游观光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连锁反应,促使当地第一、第二产业相应有所发展。当前颇为流行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即是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由政府出面,组织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今天,文化主动地为经贸服务,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带动经济起飞,是一些地区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三、文化与传统观念的差异是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成因

文化传统观念除了“优秀”与“落后”两类之外,还存在一类很难用“优秀”或“落后”加以界定的观念。有些观念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如下三种:

其一为“父母在,不远游”。此言本意是说儿女要孝顺父母。不能远游在外。后来,这种观念逐渐演变为“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或称“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即由对父母的孝上升为对家乡故土的爱。这本是一种美德,无可厚非。不过,人总是囿于一地,不接触新事物,不与外界交流,必然使思想保守,跟不上形势,从而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二为“中庸之道”。此言出自《论语·雍也》,原文作:“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这是孔子提倡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是说做人处事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掌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这本无可厚非。后来,由这种观念又演化出“一碗水端平”、“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头的事”、“凡事有度,适可而止”等观念,均是值得称道的。不过,由“中庸之道”派生出来的“随大流”、“怕出头冒尖”、“不敢为人先”、“求稳怕乱”,以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等观念,却是消极的,可以束缚人的手脚,泯灭人的开拓性。

其三为“不患寡(贫)而患不均”。此言出自《论语·季氏》,原文作:“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为“不均”比贫穷更让人担心,更能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历次农民暴动,大都与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直接相关。因此,由这种观念发展而成的“均田”、“均税”、“等贵贱,均贫富”等平均主义思想。在历史上曾有进步意义,能够代表农民的意愿。不过,由这种观念演化而成的“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红眼病”等观念,却是消极有害的。它不仅与党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还挫伤了人们争先致富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传统观念在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但表现程度却并不相同。内陆地区表现得比较严重,那里的人们大多安土重迁,不愿外出,又缩手缩脚,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因此,改革的步子总是迈不开,从而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而东南沿海地区则表现较弱,那里的人们大多敢想敢于,勇于开拓,又不眷恋家乡,而是哪里能发展就到哪里去,也不嫉妒别人先富起来,而是想着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从而形成争相创业的热潮,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多年来,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上述文化传统观念的不同反应是其中的最重要的成因之一。

四、实现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文化历史传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反差

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内地的实践,揭示出如下两个问题:

其一,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在中国境内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是黄河流域,其次是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则开发较晚,直至唐朝还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却迅速崛起,发展速度遥遥领先于除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任何地区,还创造出“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悠久的历史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躺在悠久的历史文明上睡大觉,或自我陶醉.只会滋长惰性。早晚要被无情的历史所淘汰。

其二,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中国古代所创造的文化绚丽多彩。主要集中于六大古都周边地区,即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以杭州为中心的浙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其中的北方地区虽然文物荟萃,但由于长期居于统治中心地带,封建政权的控制特别严,从而使儒家文化传统观念中消极成分的影响比较大,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虽然比上述地区逊色得多,但由于天高皇帝远,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思想禁锢相对松弛,所以主张“义利并立”、“义利双行”的永嘉事功学派能在那里产生并发展起来,以重商趋利为特征的闽粤海商文化也能在那里形成并流传下来。所以,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同样的富民政策,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抢占先机,在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由此可见,灿烂的文化也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

时下,中西部不少地区正在利用本地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组织文化节、旅游节等各项活动,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这正是人们所习称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其积极作用不可低估。然而。当仔细分析后则可以看出:搭台的文化,大多都是当地的风俗文化,包括服饰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茶酒文化等,很少涉及深层次的文化传统观念问题。因此,这些地区尽管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名特产品市场人头攒动,但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却仍不尽如人意,依然落后于东部地区。可见,中西部地区要取得快速经济发展,必须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首先必须继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批判和克服其糟粕部分,以消除不利于发展与进步的传统观念。同时,要不断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理念。特别是学习浙江温州人的那种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敢闯天下的经商精神,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既能做大又能做小、既能赚多又能赚少的经营之道,以打造适合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中西部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二)打造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和时代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扑面而来的新世纪,各地区在思考、制订区域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把文化发展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心,各地都在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仅只有经济一种手段,还需要逆向、发散思维,反弹琵琶,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比经济本身的因素更重要。就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文化产业的开发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趋势,大量的劳动和资本不是继续流入初级生产和第二级生产中,而是流入旅游、娱乐服务、文化艺术、保健、教育和科学等活动中。文化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文化建设课题,离不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科学技术及伦理道德即文化的支撑。大到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与管理、名牌产品的创立,都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综合知识结构。尤其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底蕴与储备显得至关重要。没有文化的配合,经济建设是搞不好的。

其次,遵循正确的原则、方针,促进区域经济和地域文化协调发展。一是并重与同步原则:经济与文化是每一个区域发展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发展要相互促进,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建设双翼齐飞。在具体发展规划中,要坚持同步原则。同时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目标、方案,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二是系统与战略原则:一个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统一配合,协调一致。三是继承与创新原则:要继承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成过硬的名牌项目、产品和产业,防止简单机械照搬和复古倾向。

第三,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富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挖掘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形成产业特色为指导,以一、二、三产业为依托,以生产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为内容,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发展各方面要求的结果。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公民素质、规范文化市场、平衡产业结构、开拓就业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内容非常广泛,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文化底蕴丰富。加快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既能加强当地对外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又能推动交通、通讯、工业、商业、城建等许多行业的发展。二是打“地方牌”,开发名牌产品。要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包括民俗资源,开发适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三是以开发利用为目的,加大投入,搞好文物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不能只靠国家财政拨款的维持性保护,要走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一体化之路,以开发利用带动文物古迹的保护,自我增值,滚动发展,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四是利用传统文化精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这又包括搞好地方史志的编撰出版、利用文物古迹对人们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爱国爱乡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