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气
气是什么?从古到今,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莫衷一是。我认为,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抽象而复杂的哲学范畴,同时,气又是以精微物质为基础、贯通天地、万般造化、生生不灭的客观存在。气在有无之间。气,不是一句话所能解释清楚的,它包含多种意义。
气是以精微物质为基础的。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气是物质现象,而不是精神现象。战国时成书的《易传》提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即万物是由精气构成的。同时期成书的《管子·内业》说得更加具体:“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亦云:“其为物也,虚空静息,凝然不动,遍体透明,映彻千里。”作为一种精微物质,气是看不见,但却客观存在。现代科学家认为,物质是可以分的,但永远不可以穷尽。“精气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意义。
气贯通天地。宇宙间无时无处无气。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屈伸往来者,气也。天地间无非气。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人自不见。”(《朱子语类》卷三)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也说过:“通天地,画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有往来、阖辟、升降之殊。”(《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气是乾坤中唯一的本源,充斥于无限的时空中。
气有万般造化,气是运动的物质,在运动中创造功能,升降磨荡、聚散屈伸,交通变化而生万物。日月金木水火土,无一不是气的造化,无一不可分解为精微之气。
气生生不灭.。物质不灭,变换而已。气聚为生,气散为死,气死复为气生,循环而不能穷尽。宋代哲学家吕祖谦说过:“大化流形,浩浩不已。人秀物灵,动游植止。别而观之,各有终始;统而观之,聚散同体。”(《东莱集·祭滕文卿》)明代学者刘宗周亦云:“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阴生阳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圣学宗要》)
这就是气。
然而,撇开抽象的属性不论,在具体的情况下,气亦可作具体的解释,天地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气:有直观的雾状之气;有精神形态的浩然之气;有呼吸吐纳之空气;有身体的基本要素之元气,有互映吉凶祸福的喜气和霉气。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提出了几十种气:天气、地气、阴气、阳气、人气、金气、春气、德气、刑气、贼气,一切皆可以称为气。气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把它运用于具体事物中,就有了具体的属性。具体和抽象是不可分割的,具体有相对独立的特征,抽象是对本质的概括。气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我们不可偏执于一端。
中国堪舆术以气为核心,似乎每一本堪舆书都要谈气,以气为万物的根本。《管氏地理指蒙》卷一云:“一气积而两仪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凶悔吝有机而可测,盛衰消长有度而不渝。”又云:“气著而神,神著而形。”
气决定了风水的好坏。“穴有洼隆兮均欲贵其得气。势降不续兮,气绝于来历。成形不界脚兮,气过前行。四势不会集兮,气之孤寂。杞柏不植兮,气残于秃童。左右芒辩兮,气鑱于尖射。水城不禁兮,气竭于枯槁。明堂不净兮,气翳于横逆。茫茫无应兮,气散而不停。潺潺而隘兮,气沉于凌逼。如摇旌反弓兮,气之背脱。”(同上卷七十七)可见,风水的每一种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解释。诚如堪舆师常云:观龙之来则知气之所行,观穴之止则知气之所住,观局之聚则知气之所钟。小地无势看精神,大地无形观气概。
堪舆术强调气的物质属性。蒋平阶《水龙经》云:“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夫溢于地外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运,此造化之妙用。”气是物质之气,与水同体,这是对气的客观描述和朴素认识。
(二)阴气和阳气
气分为阴阳。早在周代就开始用阴气和阳气解释自然现象。周幽王二年发生地震,大夫伯阳父认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这就是说,阳气和阴气失其宜所,就会发生动荡。阴阳二气充斥于天地山川万物之中。
阴阳二气决定了四季的变化和万物的收藏。《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季节不同,阴阳二气的状态就不同。堪舆术建造宅物,注重季
节的变化,着眼于阴阳二气的消长。
人体是个复杂的结构,说到底也是阴阳二气。《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二气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善诊者,先别阴阳。《白虎通》认为人禀阴阳而生。
阴气和阳气互相感化,相反相成,激荡冲气。《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气生万物,“和”是普遍规律。天气感乎下,地气应乎上,有感而和。气化而形,形复返于气。阴化阳,阳化阴,阴阳互化,感化而通。宋代哲学家程颐云:“阴阳之交相摩轧,八方之气相推荡,雷霆以动之,风雨以润之,日月运行,寒暑相推,而成造化之功。”孤阴不生,孤阳不成,阴阳相配,和生万物,此乃天地间普遍之规律。
相地以阴阳二气为判断标准。《管氏地理指蒙》卷七十七云:“二气判兮,五土为清。二气淫兮,五土为刑。”所谓判者,得净阴净阳二气。所谓淫者,阴阳二气驳杂。
《黄帝宅经》云:“凡之阳宅,即有阳气抱阴,阴宅即有阴气抱阳。阴阳之宅者,即龙也。”这就是说,相宅不得偏阴偏阳,只有阴阳俱备,才能得到吉祥。有纯阴纯阳,边阴边阳,上阳下阴,上阴下阳,阴交阳半,阳交阴半,强阳弱阴,老阳嫩阴。阳来则阴作,阴来则阳受。阴阳适中,是为佳地。
(三)五行之气
先哲认为五行是最基本的五种物质,然而,五行亦可再分,金木水火土都是由气组成的。《管子·侈靡》论五行之气:“天地之气有五,不必为诅、其亟而反,其重陔动毁之进退,即此数之难得者也。”五行之气生克互化,动毁、进退、聚散、循环,自有其规律。
汉代盛行五行学说,当时的人认为:万物含五行之气,五行之气更相贼害。王充在《论衡·物势篇》论云:“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气,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五常,五常之道也。五脏在内,五行气具。”
气是怎样分成五行的呢?北宋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签》有《元气论》云:“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气为土,土数五也。”
北宋的政治家、哲学家王安石认为万物一气,气分为阴阳,阴阳之间有冲气,冲气即交合之气,阴气、阳气、冲气生成五行之气。“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洪范传》)阴阳二气在化生中产生五行,阳气初动而散风生木,动之极则发热生火;阳气凝止,阴气初止而气燥生金,止之极则天寒生水。五行之气有刚有柔,有晦有明。
朱熹也认为阴变阳合而生五行:“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天地生物,五行独先。天地之间,何事而非五行。”(《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他把五行看作是阴阳气化之物。
元代思想家许衡认为,人禀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所以为人。人禀五气,故有五德和五论。由于人生来禀气不同,故智愚和德行不一。(《许鲁斋集》)
堪舆术注重识别五行之盛衰,辨认二气之清浊,顺天行气,以五行生克关系理解人之吉凶。认为人本五土之融结,以人体葬于土,是返其本还其原。骨肉是五行之清浊,魂魄是五行之变化,生死是五行之运动。
《管氏地理指蒙》多次以五行之气论堪舆吉凶。其序云:“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藏于五土,返本还元之道也。贽于五祀,格于五配,五配命之,五祀司之,此子孙福祸之所由也。”在《五行五兽篇》云:“五行之五位,五方之五色,五性之五神,五正之五德,五象之五兽,此皆不可差而不可易。”在《五行变动篇》云:“乘五土之融结,变五运之盛衰。五神命之五行之秀也,五常性之万物之灵也,五事役之五行之运动也,五福六极舒惨之五行之亏盈也,死者无嗜欲泪之五行之已息也,魂魄散之五行之变化也,骨肉归之五行之清浊也,葬者乃五行之反本还元,归根复命,而教化之达变也。”这些讲的是丧葬与五行的关系,人来自于五行,回返于五行。
《管氏地理指蒙·五行祥渗》认为万物都是五气化生的结果:“布于天为五星,分于地为五方,行于四时为五德,布于律吕为五声,发于文章为五色,总其精气为五行,人归于万物禀秀气而生。易日: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故万物皆感五气而放。”
《管氏地理指蒙·三吉五凶》把山川不吉的形势称为五凶:瀑、潦、浊、濑、滩五凶也;疾厄伤痕、生离死别、刑辟患难、夭折鳏寡、暴败猖狂五凶也;伏吟二黑、游魂四绿、绝体三碧、五鬼五黄、绝命七赤五凶也;堆沙罅石、深谷穷源、高峭险通、低陷卑寒、脱露凋零五凶也:山高水倾、山短水直、山通水割、山乱水分、山露水反五凶也;池沼无源、田陆短促、坑壕潦涸、滩激喧嘈、洲移渚易五凶也;阳发阴行、阴来阳往、阳钳阳流、阴流阳坼、阴坼阴没五凶也;水山连坤,火山流艮、木山流乾、金山流巽、土山流壬五凶也。这是以五气机械地套于客观现象,指明山川中不协调的状况。
(四)人体之气
万物一气,人体亦不过一气。气构成生命,决定体质,影响人的活动。人的一切都离不开气。在古人看来,人身上的血、骨、肉都可以分解为气,人们不断呼吸的空气也是气,人所具有的和气、志气也是气。
自然界为什么有人?人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贫富贵贱是由什么决定的?宋代哲学家朱熹把结论归于气。认为自然界的气决定了人的一切。他说:“但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而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微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又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玉山讲义》)
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死则气散,气聚则人生。生死不过是气的化合。诚如管子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极言》)
人体之气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咸生肾,肾生髓,髓生肝。中央为本,为黄为土,生胃、生三焦。五行之气充实而平衡,身体就健康。
人体之气和自然之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前者受到后者的制约和影响。季节不同,人体之气亦不同。《素问·诊要经终论》云:“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阳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覆地气合,人气在肾。”春气通肝,夏气通心,秋气通肺,冬气通肾。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四季都要调气。
晋代医学家葛洪主张人要以气养生。他在《抱朴子·至理》云:“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因气以长气,因血以养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世的佛道二教都主张修炼气功,以达到长生的目的。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极其复杂,有五脏六腑之气,有肌肉血脉之气,有元气、正气、宗气、真气、谷气、络气、经气,还有清气,浊气、邪气、燥气、湿气、脾气、淫气、毒气、恶气、暴气、虐气,这些气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气是机体和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又是体内流动着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气有生化血液、温善全身,推动腑脏活动,抗御外来细菌的功能。如果人的气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形成气虚、气滞、气逆。气的紊乱,需要调节。气功是调气的功法。练气功要选择风水,人们不宜在臭气熏天,阴气很重的地方练功,而应在向南避风、草木欣欣的场所,采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提高身体素质。人们居住的场所也要选择风水,只有阴阳二气调和、生气旺盛,人体之气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气不仅决定人的身体好坏,还影响到人的性别、性格、体力、智愚等各方面状况。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暗,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天,寒气多寿,谷气多痹,丘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
人有先天之气,又有后天之气,气是生命的象征。堪舆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关键在于其气说有一定道理,对人的养生有功能性和实用性。我以为,“风水·气·人体”将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课题。
(五)生气
气有生气和死气。生气是生机勃勃之气,是阴阳二气感化之气。生气在运行中化生了宇宙,《淮南子·天文训》云:“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有了生机之气,就有了万物,也就有了生命。
《珠神真经》云:“生气者,生生不息之谓也。譬之人身,充体皆气,惟鼻之气呼吸不息而后能生人。盖鼻之气统诸气之会以施其出入,而地之气犹是矣。然地之气呼吸无以见,必以脉以星而见也。夫地脉以吸之,星以呼之,有脉而吸也,可知有星而呼也,可知有呼吸而生生不息也。”这是以土地譬人身,论生生之气。堪舆家以地脉审生气,认为气始于微之微,中于微之著,终于著之微。隐而不昧,是为气始。畅而不流,是为中气。舒而有敛,是为终气。
堪舆术选择地点,目的在于得到生气。晋代郭璞在《葬书》论述了阴宅生气与人的关系。他说:“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日: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这段话是阴宅的总纲。生气就是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周流六虚,在地发生万物,磅礴乎大化,贯通乎品汇,无处无之,无时不运。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惟可循地之理以求之。生气分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父母骸骨为子孙之本,子孙形体乃父母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达枝。生死殊途,情气相感。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通,以父母遗骨藏于融会之地,由是子孙之心寄托于此,因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汉代时,未央官的悬钟无故自呜,东方朔推断是铜山崩倒的应声,过了不久,西蜀果然上奏铜山崩倒。由此可知,山气相感应,父母与子孙也有气相感应。乾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生人。神气不灭,造化无穷。基于这套理论,堪舆师认为阴宅的生气可以荫佑生者。其实,人死如灯灭,化为灰烬,怎么可以荫佑子孙?“铜山西崩,灵钟东应”,这种自然现象不能类比到死人与活人身上。
生机之气离不开水土。《葬书》云:“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气在土中,葬得其法,则为生气。葬失其道,则为杀气。气本无体,假土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