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七绝:管理者必备的七种能力
4428300000017

第17章 第七绝 知人善任(1)

能否做到知人善任,是评价一个领导者是否会用人的最主要的标准。知人善任,首先要知人,知人指的是领导者要对人才做定量的分析,掌握其优缺点,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其次是善任,善任是指领导者根据工作的需要及人才的长处,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其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到知人善任,需要领导者有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决策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虽然广博精深,但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都有一定的原则和范围。超出了这个界限,就会犯下“兵家”大忌,从而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

清代顾嗣协在《依园七子诗选·怡云集》中写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长贵适用,切勿多苛求。”当今的领导者在用人时,要铭记历史的教训,以前人失败的惨痛教训为镜,避免人才的浪费,影响自己的事业。

疑人也用,用人也疑

在上文中我们讲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今在企业管理中却流行一个新观点:“疑人也用,用人也疑。”这个问题的焦点是疑和用。用是目的,疑是手段。如果只是用而不疑,那企业迟早必乱;如果只疑而不用,那企业的人才必定越来越少。疑和用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诸葛亮用魏延难道不疑?既然疑为什么还要用他?“取其勇也”!

其实企业在用人问题上,也往往是一种“风险投资”。选聘的人,总不太可能一潭水望到底,况且人也在发展变化着,只能说基本符合条件,至于今后是否出色,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这就蕴含着一种风险,有可能事与愿违,即或如此,虽有“他究竟能否干好”的疑惑,也还要用着看看,这便是“疑人也用”。疑人也用,这是广开招纳人才大门之举,只要是有用人才,皆可以用。三国演义中甘宁曾在黄祖处任职,黄祖以“宁可劫江贼”而不重用,后甘宁投奔东吴,破黄祖而立大功;田丰为袁绍手下的谋士,由于袁绍听信谣言疑而不用,还杀了他,最后招致大败。疑人,是主观的东西,人才却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稍有怀疑就不用,那世间还有什么人才可用?

而“用人也疑”,说的是企业管理中必需的监督制约机制。企业管理中,既要有激励机制,又要有监督制约的机制,这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没有监督制约机制的管理,名为“放手”,实为“放羊”。想当初英国的巴林银行对驻新加坡的里森“用人不疑”,结果3年来他一直做假账隐瞒亏损,最后造成8.27亿英镑的损失,迫使有200年历史的老牌巴林银行破产。

“用人也疑”的监督制约机制,并不仅仅是针对监督人的,它体现着企业的一种完善运行机制。对任何人来说,没有监督制约机制,就等于没有有效的管理,“用人不疑”也就建立在盲目无序的基础之上,最后难免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灭顶之灾。

“用人也疑”,这是稳定大局、防微杜渐之举。这里的疑,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盯梢、暗查、跟踪之举措,而是针对各部门、各工种的不同,估计会出现什么问题,据此制定一系列的相互制约的规章制度,让员工每人心中都清楚:有规章制度在监督他们。这些监督检查,既有预期的防范,更有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对下属的监督检查,主要的是考核其工作态度和成效,并注意扬长补短,更有效地发挥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用人不疑”也往往会被解释为放手不管,任其专干,而“用人也疑”则是放中有管,在放和管中寻求最佳的适应度,使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与监督制约机制这两个轮子和谐运转,并行不悖。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用人的机制上创新,改变传统的人才观、使用观,把人才放到全球化竞争的大环境上来认识,建立起人才创新的管理机制,构建起“疑人也用,用人也疑”、更能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仅能引来更多的人才,而且更能激发出各种人才的创造力。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十分开明的皇帝,在选用人才时经常出人意料,尤其是他善于运用权力、驾驭人才的特点更是历代帝王望尘莫及的治理才能。“用人不疑”是他任用贤才的一大特色。

年轻的时候,他率兵与薛仁贵作战,一举破城,薛仁贵被迫投降,战争结束后,李世民把招降而来的万名精兵又悉数交给来降的薛仁贵统帅,有人劝他不可这么做,他说:“我的权势足以令薛仁贵敬畏,我的军队同样能够再次打败他,如果他是明智的人,决不会再次兴兵和我作对。”李世民独排众议,并单枪匹马到薛仁贵军中和将士们一起狩猎,其神色坦然,毫无疑惧。薛仁贵果然慑于李世民的威信,心甘情愿地称臣效力。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自领兵远征辽东,让宰相房玄龄留守京都,并授予治理京都的大权。命房玄龄得以便宜从事,不复奏请。后来,有人诬告房玄龄谋反,房玄龄查获此人后不敢擅自处理,派人把他送到李世民的行军驻地。李世民听说是诬告房玄龄谋反的人,便不加审问,当即喝令手下将此人推出腰斩。之后,他又写信给房玄龄,责备他不该如此缺乏自信,并告诉他,如果再出现这样的事情,自己处理就行了,不必再向他禀奏。这样的做法是在显示李世民对房玄龄的充分信任,而达到杜绝谗言的作用,使京城的治安更加稳定,这种借用权势来统治人心的用人术,是古代贤明的统治者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李世民深知宦海诡谲多变充满勾心斗角,妒贤嫉能之纷争比比皆是,皇帝的处理方法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受奸人蒙蔽,错罚部属。他曾经感慨地说,做皇帝难,因为“人主惟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或以勇力;或以辩口;或以谄谀;或以奸诈;或以嗜欲,幅奏改之,备求其信,以取宠禄。人至少小解而受其一,则危之随之,此所以难也。”正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特别注意人才的选拔和运用。

尉迟敬德是唐朝有名的一员猛将,中国人经常把他的画像挂在门上,以此来镇妖驱魔,后人称其为“门神”。当初,他在宋金刚手下效力,武德三年率军降唐。不久,投降军人叛逃,有些将领怀疑尉迟敬德也要叛变,就把他囚禁起来。有人对李世民说:“尉迟敬德骁勇善战,现在把他囚禁起来他必会心怀怨恨,留之恐为后患,不如索性取其性命。”

李世民却说:“尉迟敬德若想叛变的话,恐怕早就叛变了,何必等到今日。”于是下令释放,并赐金予尉迟敬德并鼓励说:“大丈夫义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我不会听信谗言而害忠良,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就以此金相助,以表一时共事之情。”尉迟敬德听后大为感动,更加忠心耿耿地辅佐李世民。

后来,李世民巡视军阵时,王世充突然率万名骑兵攻来,团团围住李世民。王世充手下的猛将单雄信驭马直刺李世民,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尉迟敬德拍马上前,一矛刺中单雄信,保护李世民杀出重围,并率兵打败敌军。

以“克”相制的诀窍

挪威人极喜欢吃新鲜的沙丁鱼,可是渔民们每次捕鱼返回港口时,由于设备等原因,大部分的沙丁鱼在途中就死了,只有一条船总能带回活跳的沙丁鱼,船主因此大发利市,这其中的奥秘何在呢?原来船主在装沙丁鱼的鱼槽里放了几条鲶鱼,沙丁鱼因为受到生命威胁而不停的四处窜动,从而避免窒息死亡。这个典故被现代管理学者称为“鲶鱼效应”。

香港一家报社的主编是善用这种管理方法的个中高手,他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在报上发表作品的次数不下百次,因此对初出茅庐的年轻同事总摆出一副不以为然态度,使得年轻人心里对他怨恨不已。但是,他们惟一能“报复”他的机会就是更加努力工作,处处以他为敌手,和他在暗中较劲,如此一来,每个人在工作时都充满了竞争之心,而那位主编却在暗中偷笑。

原来,这位领导者所运用的正是“以度相约”的智慧用人术,诱导部属在工作上展开竞争,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而所取得的效果通常也相当可观,这种激励手段从古至今屡试不爽。体育界中也常有这种现象,如果让世界著名短跑名将刘易斯、乔伊娜单独跑是绝对跑不出好成绩的,只有到了高手云集的运动场上,才能促使他们进入兴奋状态,创造佳绩。

竞争的好处在于使每个人尽最大的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它强烈刺激着每位员工的进取心,使他们力争上游。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竞争可以增加百分之二十五,甚至更多的创造力,因为每个人都有上进心、自尊心,谁都耻于落后。

身为领导要有容人的雅量

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部门经理,他的工作效率相当高,但也有一些员工因为他的行为态度而对他很不满,甚至向上一级的领导者告状。那位领导者深谙管理之术,处理这种事有独特的方法,他没有公开这些告状信,也没有亲自调查部门经理的行为,而是把那位部门经理叫来,并递给他一堆告状信。

那位部门经理工作虽然非常卖力,但没有雅量,见部属居然背着他向上级告状,心里火冒三丈,便在会议上慷慨激昂地痛斥一番。由于他的措辞尖酸刻薄、态度严厉,他并不指名批评哪些部属,但他知道谁在暗中告状。因此,写信的人人心惶惶,生怕他乘机报复。而公司领导者听说他将此事闹得满城风雨,马上把他调离了这个工作岗位,没有激起一点浪花就平息了这场闹剧。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要求每位领导者能够容纳部属提出的各种意见。

三国时代,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将曾为袁绍写“讨曹檄文”的陈琳封了一个“从事”的小官,尽管陈琳所写的那篇檄文被人传颂千古,且在檄文中将曹操的祖宗数代被骂得狗血淋头,曹操也都容忍下来,并且还将袁绍所有的文书,其中有一封是他的部属在其失势时写给袁绍的通敌文书,看也不看就全烧了,充分表现出一代豪雄的豁达气度。

今日的领导者如果能有曹操这种度量,部属定会心存感激,从而更积极地在工作上弥补自己因为一时冲动所犯下的错误。

上述那位部门经理的作法就欠妥当,他无形中让职员陷入一种恐怖的气氛中,无论是写信或是没有写信的,都怕领导怀疑自己,尤其是曾经和领导有过过节的人,更怕受到影响。如果领导者坚持与部属处在对立的局面,就会造成双方之间的敌意,破坏主管与员工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影响工作的进展。因此,身为领导者,必须有一颗宽容之心,才能与部属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以退为进的用人策略

在日本商业界,流行一句名言:“重病、失败、降级,三者为选任重要干部的必要条件。”也许有人曾提出大相径庭的理论,认为很多优秀的人才并不一定都曾经历这三种痛苦的经验,类似这类一帆风顺的想法,其实是一种错觉,是不知大部分人的工作潜力而发的言论。

菲律宾某家工厂的纺织部门,聘请了一位日籍顾问,这位机械专家名叫藤本,他初到菲律宾时,这家工厂的厂长对他非常器重,他的业绩也居于同仁之首,其工作一帆风顺,地位也日益巩固,不料几年过后,事情却发生逆转,他被领导降调到一家下游企业。这是一家濒临倒闭,快要申请破产保护的公司,公司内部呈半歇业状态,员工经常无事可做,藤本来到此,当然意兴阑珊,干劲大失,工作热忱大不如前。

对于领导的这种调派,他心里很是纳闷,但又有口难言,于是他夙夜反省,试图了解被领导“发配充军”的真正原因。

不久之后,藤本果然有所领悟,他发现自己被领导疏远的原因,原来是在于“待人”这个方面没有做好本分的工作,虽然他工作卖力,绩效好,但在用人方面却有些不足,经常造成一些部属的误解,落得个坏名声。

藤本在理解这一层道理后不断反省思索,他对那位厂长说:“我相信我一定能痛改前非,做好工作。”

听完他的话,厂长马上露出笑容,主动与他握手致意并和悦地说:“欢迎你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公司还有很多事等着你来帮忙。”当然,藤本这次重返纺织部门后,性格改变许多,与同事也能和气相处了。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如何处理和部属之间的小摩擦和小误会呢?首先要淡化敌对的情绪,让情势不致演变成双方立场的对立。其次要有容人的雅量,充分体贴部属的处境和心情,而关键之处则是在处理问题时,灵活运用适当的方法,以免造成滥施刑罚,而伤害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度量知人,要有主见

曾参是事亲至孝的孝子,品德崇高,他的母亲从小抚养他长大,对他最为信任和了解。

有一天,一个和曾参同名同姓又同乡的人杀死了人,一名邻居以为是曾参干的,就告诉曾参的母亲:“你的儿子杀死人了,你还不快躲起。”曾母不为所动地说:“我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杀人。”于是她照样织布。不一会儿,又有一位远房亲戚跑来说:“不得了啦,你儿子曾参闯下大祸了。”曾母依旧照样织布,不为所动。可是仅隔了一会儿工夫,一素不相识的人跑来说:“曾参杀死人了。”这回,曾母害怕了,她赶紧扔下机杼,爬墙而走。后人评论说:“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亦不能信也。”曾参是出了名的贤人,他的母亲又如此信任他,然而当很多人都说他杀了人时,连他的母亲也不能不信。

这真是众口铄金,人言可畏。领导者尤其应注意加强修养,随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相信自己的部属。

田单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齐国情势危急时,他能力挽狂澜,让襄公被封为安平君,官拜齐相。

有一次,田单随齐王出巡,在淄水河边看见一位老人涉水过河,当时已是初冬季节,河水冰寒,老人上岸后不支倒地。田单急忙解下自己的袍子把老人裹起来,齐王对此举很是反感,认为田单在收买人心,于是萌生杀意,不料失口被一位侍从听见,齐王担心风声外传,便声色俱厉地问:“你听见什么了吗?”那侍从不敢说没听见,因为这反而会让齐王怀疑,他干脆回答说听见了,并出主意说:“杀了众所皆知的贤臣田单,只会使人更加敬重他而背离陛下。不如奖赏田单,反而能收买他的心。”齐王思之有理便依计而行,并多次驳回臣子中伤田单的奏折,使田单甘愿辅佐自己。

如果齐襄公没有容人的度量,恐怕早就在一怒之下杀了田单,从而落得亲者恨,仇者快的下场,失去了栋梁之才的田单后,自己的江山也只怕是朝不保夕了。

打破常规,灵活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