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影响一生的心灵感悟
4428600000026

第26章 自我治疗——我的心理治疗师(1)

心理创伤有办法抹去

灾难过后,痛苦的回忆和惊恐的情绪反应会使一些人患上恐惧症,甚至造成记忆和行为的损害。

由德国、以色列和英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以基因为基础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同时也不损害人的记忆能力。

他们发现压力能够诱发乙酰胆碱酯酶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异。在正常环境下,这一基因能够产生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黏附在神经突触上,参与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但是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这一基因就会产生许多属性发生变异的蛋白质,导致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产生过强的生物电信号,这一生理变化在心理上就会引起极度恐惧或者休克。以后,当人们再面临相似的环境,比如能够唤醒不愉快经验的实物、声音、图像或者其他形式的条件反射时,就能够启动这种神经反应,造成诸如慢性疲劳、人格障碍、灾后压力综合征(PTSD)等心理疾病。据估计,美国每年有150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PTSD或者其他焦虑症。

这个研究小组已经成功地研发出一种“抗感觉”药剂,它能够抑制变性蛋白质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见到与灾难有关的实物时体内发生的生理反应过程受到抑制,进而抑制心理恐惧的产生。

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的目的不是要抹掉人脑对灾难的记忆,因为人脑关于危险情境的记忆对于生存是有好处的。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种药,用来阻止那些受过心理创伤的人在回忆不幸经历时体内发生的有害的生理反应。当然,至今还没有药物能够直接针对这一心理疾病的内核,只能就其症状施治。

看喜剧增强免疫力

情绪能够影响疾病,而疾病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笑声和积极的思考让人康复。最近十多年来科学家用免疫和神经科学的技术对这些在所有文化中都很普遍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情绪和疾病之间、精神和躯体之间的联系是确实存在的。

科学家已发现免疫系统是精神与健康之间的重要桥梁。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构成的,它是保卫人体健康的“国防部”,通过执行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来抵御外界病毒、细菌的侵袭。

研究表明,脑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即免疫功能受心理活动的调节,而免疫系统的紊乱不仅导致疾病,也与衰老、性格和行为变化有关。生活事件和生活境遇对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紧张事件特别是心理紧张能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增加疾病的易感性。如果人长期处于矛盾、焦虑、紧张状态,会影响体内环境的平衡,从而降低免疫功能,这在老人和住院病人中尤为明显。

另有研究表明,情绪消极的人其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的反应低于情绪积极的人。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指标,它是黏膜表面主要的免疫屏障,是抵御外界病毒、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这一物质对于心理状态的变化非常敏感,有研究表明,在抑郁焦虑心理作用下,人体SIgA的分泌受到抑制,而观看喜剧大笑时可以促进sIgA生成。

信念、积极平和的心态对调整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和抗老化有促进作用。通过自我意识调整,使用意境、放松或愉悦想象训练可以防止由紧张引起的免疫球蛋白的减少、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等免疫功能的变化。

适度运动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等也能应对紧张和焦虑,使血液中细胞免疫因子增多,体液和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强,从而迅速有效地清除体内的病毒和有害物质。

睡觉能带来灵感

现代研究发现,深层睡眠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在梦中解决白天想不通的难题。

德国研究人员利用三组学生进行了一项和记忆力相关的测试。测试的内容是将一组8个数字组成的序列按照一定规则转换成一组新的数字序列。学生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完成这一任务。研究人员将其中两种直观但繁琐的转换规则告诉了两组学生,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发掘第三种方法。第三种未被公开的方法其实是最为有效的一种,但要发现这种方法却不是那么容易。研究人员将以上内容对两组学生进行了训练和第一次测试,然后在8小时以后进行了第二次测试。

在这8小时的空闲时间内,第一组学生睡了一觉,醒来以后,有60%的人发现了第三种规则。而丝毫未睡觉的第二组学生,只有22%的人找到了第三种规则。

最后一组参加测试的学生也睡了8个小时,但事先研究人员没有对他们进行任何训练,学生们对三条规则一无所知。他们醒来后谁都没有发现任何转换规则。这一结果表明:睡眠只对已经存在于脑中的记忆和信息进行再加工,并激发创造性的灵感,但它不会无中生有,你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就不会有答案。研究还发现,失眠和生理节奏对记忆的创新功能没有任何影响。科学家们虽然还不清楚到底是大脑中的哪一块区域在睡眠过程中突然激发人的创造思维以及它发生的机制,但科学家确信,这种突然的灵感激发和深度睡眠有关,而深度睡眠时往往会做梦。

不管这种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如果你大考临头,或有什么难题久久不能解决的话,不妨先美美地睡上一觉,醒来之后也许会豁然开朗。

音乐让老人不再痴呆

有一位82岁的多克先生,患了老年痴呆症,随着病情发展,他越来越严重地把自己禁锢起来,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与人交谈。可是,当他参加了一个当地歌唱小组的活动后,这一切都改变了。他的太太琼说,唱歌发挥了作用,因为他逐渐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个性开始改变,也开始与人交谈了。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配合老年病治疗和延缓衰老的形式,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在美国西部的老人院里,音乐治疗师最受欢迎。这些80~100多岁、全部坐在轮椅里的老人,每个都乐呵呵地握着特殊的乐器——只有一个单音的“音块”,按治疗师事先编排的曲调击打着。治疗师指向哪个老人,哪个老人就击一下“音块”。钟琴般的美妙旋律,在老人的击打中流出。老人们个个集中精力,等待着治疗师点给自己的节奏,并摇晃着身体配合音乐的律动。一曲奏完,个个脸上现出愉快和满足的表情。医院的护士介绍说,这些老人平时失去了行动能力,一切只能被动地听从别人,依赖别人,只有在音乐治疗中才能主动地发挥自我,所以这是老人院最受欢迎的治疗形式。

心理学研究显示,音乐活动是极为有序的行为,有助于协调身心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音乐能超越意识直接作用于无意识,因而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音乐治疗是一种既行之有效,又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方法。

那些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的朋友,要正确对待衰老,主动取得家庭和晚辈的理解和体谅,并安排尽量丰富的生活内容,积极参加音乐活动,诸如唱歌、演奏乐器、舞蹈活动等。

散步能消解不良情绪

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妇,他们每天晚饭后都要沿着小区后面的河边散步,差不多要一个多小时才回来,寒暑不避,风雨无阻,每天如此。

他们俩都年过七旬了,看上去却像是60岁左右的人。闲聊中这对夫妇告诉我,他们自结婚那天起就养成了散步的习惯,对散步的好处有切身的体会。他们觉得散步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夫妻感情,愉悦人的身心。

科学研究表明,散步这种简单易行的运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心脏病、骨质疏松,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情绪障碍消除,改善抑郁、焦虑、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使人心情平静,胸怀开阔。

散步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北京人把散步叫做“遛弯儿”,陕西人则叫“转”,而江浙人说的最形象,叫“放野眼”。所谓“放野眼”就是自由地、随随便便不加任何限制地使用自己的视觉,这与我们平时有目的地、甚至是强迫性地看东西大不一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心灵表达的途径之一,眼睛自由了,心灵也跟着自由。

研究人员发现,散步时人的心理有如下变化:

视野变得开阔。视觉接受的信息丰富,有利于人的认知发展和心理空间的扩充,正所谓“耳不可无听而聪,眼不可无视而明”。耳聪目明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可以使人从过度关注自我的自恋状态摆脱出来,将注意转向外部世界,从而使人的性格更加完善。

大脑内会产生一种叫β-内啡肽的神经生化物质,它不仅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还会使人变得积极向上、精力旺盛。相反,喜欢静坐的人和经常生气的人大脑内则缺乏这种神奇的β-内啡肽。

看来散步的确是一种奇妙的运动。既然如此,赶快穿上休闲鞋,散步去吧!

想象训练加快中风康复

美国医生声称发明了一种想象训练法,此方法可以加快中风患者康复的速度。

美国西北大学的詹尼弗·斯蒂文斯博士与他的同事们设计了一个方案:首先让中风病人看着电脑屏幕,上面有一只手在做动作,然后让他们想象自己麻痹的那只手能够做出同样的动作,当然这些动作都是在人手的正常活动范围内的;接着,让病人面对镜子,模仿电脑中演示的动作,活动没有中风的那只好手,由于镜子里的影像是左右颠倒的,因此在病人看来,就像在活动另一侧的病手,与此同时,病人还要在脑中配合想象病手的活动动作;最后一步,让病人按照电脑演示的动作,活动中风的手或胳膊。

研究者发现,经过这一套练习,病人尽管在活动肢体时仍然有一些问题,但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医生们认为,病人想象自己麻痹的手能够自如活动,有助于大脑恢复对于此病手的控制,尽快从中风中康复。

斯蒂文斯博士进一步解释说,模仿动作和想象动作分别刺激了人脑中的动作执行和动作表象区域,增强了这些区域的活动,因此有助于这些脑区尽快重新控制麻痹的肢体。

听听音乐改变心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阿尔图那学院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选取了47名学生,其中一半是音乐专业的学生,让其写下两周的日记,记录下每天听音乐的时间长短、音乐的种类以及听音乐时通常都在做什么,还有听音乐前后的感受等等。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报告在听音乐的时候,情绪是积极正面的,比如放松和平静等。但有时也会体验到负面的以及好坏参半的复杂情绪。听音乐前有害怕情绪的人,在听音乐后基本没什么变化;而悲哀、仇恨和侵犯性有轻微下降或者基本不变;悲观、退缩、厌恶、生气、愤怒和不满等情绪则在听音乐后消失。

为什么有些情况下听音乐对情绪没有改善呢?这是因为所听的音乐与人当时的情绪状态不同步造成的。只有做到同步,才会产生情绪的共鸣,例如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先听悲伤的音乐,让自己的情绪与音乐融为一体,把悲伤的情绪都宣泄出来,然后人的情绪自然会向好的方向转化,此时再逐渐把音乐转变为明朗、美好、积极的旋律,那么人的情绪也就会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改善了,这在音乐治疗中被称为“同步原则”。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独自悲伤时,通常会产生消极念头,如“人生本来就是悲惨的”、“活着真没意思”等等。但在美妙动人的音乐中去体验悲伤的感情时,情形会发生改变。例如,让一个失恋的女孩子在悲伤的时候听悲伤的音乐,比如《梁祝》,去重新体验失去爱情的痛苦时,她会慢慢发现这一段痛苦的感情经历是很凄美的,也是很珍贵的,自己会因为这一段经历而变得更加成熟,内心的体验更加深刻,自己的生命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所在,也是音乐对人类的真正价值所在。

莎翁戏剧能治精神病

英国最著名的精神病医院——布罗德穆尔医院,用莎士比亚戏剧减轻了患者的病情。布罗德穆尔医院不是一所普通的医院,这里关押着一些最危险的罪犯,而且他们都患有精神疾病,已经被法院认定无行为能力。这家医院打破了精神病医院对待病人的传统,不搞惩罚,而是设法改善病人的健康。

该医院请演艺水平最高的莎士比亚皇家演出公司给病人表演《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的剧目,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从巴黎到东京,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如此令人惊讶的观众。”演员们如此说。在演出中一片寂静,演出结束后掌声雷鸣,观众自动起立。然后,观众跟演员一起讨论剧目。“你们的演出深深触及在场的每一个人。”病人们说,“因为剧中人物和我们的痛苦遭遇联系在一起。你们的演出,我们看得明白,感到亲切。”

该医院的姆·奥尔医生说:“莎士比亚许多剧目的主人公和这里多数病人的行为和生活经历很相似。演出结束后,病人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都不断地谈论看过的剧目。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尽量用莎士比亚戏剧的场景消除病人心灵深处的抑郁感。同时还要把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挑衅行为、低劣的自我评价和抑郁症上来。正是艺术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在这方面,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起了重要的作用。”

戏剧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疗法在英国越来越普及。

看画能排解郁闷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心理也呈现多样化,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很多医院为此发明了一些心理治疗方法,比如音乐治疗、看电影治疗、做游戏治疗、演情景剧治疗等等,受到人们的欢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医院的心理医生发明了一种通过看画来宣泄情绪的新方法。心理医生让11名有抑郁症的西班牙女病人围坐在一个长桌前面,她们有的受过虐待,有的身体上有病痛。

然后医生拿出一幅画,向每个人提问,让她们谈谈感想。其中一幅画是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绘制的表现老少三代家庭和睦的画。心理医生问女病人:“请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些后你有什么想法?你怎么解释这幅画?这幅画的内容跟你自己的生活能联系起来吗?”看到这幅画,一位52岁的女病人哭了起来,她说:“这是个和睦的家庭,我没法跟他们比,我的父母经常吵嘴打架。”另一位59岁的女病人说:“这幅画让我感到很孤独,我有两个孩子,却都不在我身边。”

在美国生活的西班牙人对心理咨询有一些偏见,不像美国人那样有开放的态度。所以心理医生特意选择用看画的方式来启发她们开口,并调理她们的情绪。

通过看画治疗,一位病人说她不再感到孤单,“有时候画能够让我想起不幸的过去,但当我把内心的东西发泄出来后,我就感到很轻松。”病人们反映,不同的画能够帮助她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生活,她们说自己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能够感觉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能够忘掉过去,着眼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