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麦迪尔走过的春夏秋冬
44319300000006

第6章 支教

很多人参与过支教,但是也许支教完了还不知道支教的全称是什么,在中国,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

两年前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同学的支教队,对支教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那之前,由于受到网络上部分支教项目的负面信息影响,我对支教存在一定偏见,认为支教是一种毫无作为的活动,暑假的短暂时光到贫困山区,把孩子们从庄稼地拉到学校,给他们一个看似愉快的暑假,然而支教活动结束之后他们面对的仍是落后的教育现实,这样的反差反而给他们带来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他们在以自己的能力走出大山之前还不如不知道大山外面的世界有多好,有时候无知也是一种幸福。而且他们家里还有很多农活需要去做,本来暑假应该在家分担农活,支教却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支教存在这样的误解,当我真正自己参与到支教活动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关于支教从形式到意义的理解都错了。

我只参加过一次支教,而且时间只有一天,但这一天的时间改变了我对支教的所有理解。那是两年前的暑假,一个中大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支教队,当支教准备结束的时候他邀请我去观看文艺汇演。那时候我喜欢到处走,早就想到这个同学的家乡旅游一番,于是便答应了,当时的心态主要是去玩,观看支教活动文艺汇演倒是其次的。

文艺汇演当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万里无云,我乘公交车从县城一路走,逐渐进入大山。山上的空气清新,满目的苍翠使在市井待太久的人感到轻松愉悦,虽然在山区,但是路很平坦,公交车行驶得也平稳,全然没有我预想的颠簸。这些乡村公交车都不设置空调,山间清爽的风从窗口吹来那么舒服,仰望山顶,偶尔可以看到初升的太阳在连绵的竹影间一闪而过,清澈的阳光在一瞬间化作四向散开的光束,还没来及看清又转瞬即逝,徒留满山的留念。有时也可以看到大江,江水清澈,由北向南流,江面时而开阔,则江水平静,还有渡船穿行期间,时而变窄,则水流也湍急,如果遇到江中有石头的地方,还可以看到雪白的飞浪,蔚为壮观。我对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说不出原因,但每当看到青山绿水心中便会产生澎湃之情。人们说穷山恶水出刁民,我猜说这样的话的人肯定是从出生到死亡一直生活在市井之人,从来没有走出过自己的生活圈,却恶意揣测别人。生活在这山这水的人染了山的朴实水的清澈,人也必是最朴实最纯洁最清澈的。

从县城大概四十分钟的车程,就来到支教的坳仔镇中学。这是一座建在山脚下的校园,学校三面环山,校园只有正面有墙壁,另外三面都由山体自然形成屏障。其实这个镇中心就是在山谷里面,一条河流到了此处河岸开阔,生成一片小平原,于是形成了镇中心。校园不大,一走进来就是一片平坦的运动场,这是镇里少见的如此开阔的平地,人们把最好的一片地方给了孩子们。整个平摊的校园都沉浸在和煦而明亮的晨光中,全然没有学校那种呆板和严肃,多了一分剔透灵气和平易近人,以前听说这个学校多出人才,看来也是因了地灵而人杰啊!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上课了,我同学是领队,刚好没有课,于是他带我在各个班级之间走走看看,正是这一趟使我对支教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设置的科目都是根据老师们自己专业相关的科目而定的,那些平日里学校教授的科目大多没有。老师们基本是大一大二的在校学生,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还不算太深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们的教育是一种交流式的共同探讨,而不是一味地教授孩子们知识。一般学校的老师因为远离学生这个角色太久,反而不了解孩子们,很难跟他们有深入的交流,而这些小老师们因为跟孩子们还扮演同样的角色,反而更容易与之深入交流,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一个上药学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药学知识,她不会像其他课上一般直接给孩子们说药学是什么,药的种类,而是从身边的各种药入手,提起孩子们的兴趣之后就一起探讨药学的内涵和研究方法等。体育课教的也不是一般的体育,而是太极,几乎所有孩子对武术都感兴趣,学习的热情自然高涨,而且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渐渐明白中国武术的精神,其实孩子们对武术的兴趣比篮球、足球或者乒乓球都要高,况且学习后还可以用以自卫,然而我们的体育课却放弃了这些传统项目。这样的兴趣开发式的教育贯穿这次支教活动的始终,我参观的时间有限,只能简略写个大概。中午跟孩子们一起吃午饭,吃完午饭后去宿舍看看,老师宿舍旁边就是学生宿舍了,或许在中国只有支教做到老师跟学生们同吃同住。在支教队,老师跟学生的界线是模糊的,他们几乎随时都在交流,从学习到生活,从生活到心灵。如果一个老师对另一个老师的课感兴趣,他也可以跟孩子们坐在一起听课、一起探讨,良师益友在这里发挥到极致。课后,老师跟孩子们一起打乒乓球或者篮球,因为路途遥远,孩子们大多在校内住宿,所以老师跟孩子的课后活动也很丰富。而当夜幕降临之后,老师们则开会,总结一天的收获和不足的地方。

因为这是最后一天的课了,下午就是闭幕式的文艺汇演,我有幸做了一个小游戏的组织者。这是一次开放的汇演,观众包括受支教队老师们邀请来的同学、朋友以及学校领导和镇居民。汇演相当成功,其实这汇演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对支教的重新认识,支教不是把孩子们从田里拉过来,也不是给他们一个现实的对比,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打开孩子们一道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门,也许只打开一道缝,然而这已经足够看到光芒了,并且这条缝并不会因为老师们的离开而再次关上,因为那些曾跟他们一起走过的人们将一直停留在他们的心中。我们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自己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挣扎,也许就是因为没有人为我们打开过一扇门,如果这扇门一直没有打开,那么孩子们就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大山里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一生可能会这样度过:孩提时代接触外面世界的方式只有电视和过年才会去一次的县城,在现实中老师是自大冷酷的存在,真正可以交流的是几个好朋友,而朋友们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大抵相似,他们就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长大,虽然生活有温情,但他们的眼界并不开阔,而他们走出大山之后发现这个世界冷酷得令人绝望,他们在工厂里度过年华,却永远也融入不了他乡,在他们心中仍有一座大山。终将有一天他们也会变得冷酷,变成市井小民口中穷山恶水的刁民。而支教虽然只有短则十把天、长则个把月的时间,然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理解、平等和那些许多未知的事物,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马上改变山区孩子的现实,但是可以跟他们一起走过一段不一样的路也很有意义。

我自己就来自山区,如果在我的童年有一段关于支教老师的记忆,那应该是很美好的吧。同时作为一个远离了孩童年代的人,时间允许的话每年都可以去支教一段时间,也许从那里还可以找到那个走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