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与麦迪尔走过的春夏秋冬
44319300000007

第7章 阅读

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养成一种每天阅读的习惯,我这里所说的阅读并非指电子产品上的阅读,也不是杂志类的阅读,而是阅读厚重的文学社科类书目。很多人每天都通过网络阅读各种信息,而且逐渐地用视频或者听书的方式代替传统的阅读,这样似乎节省了许多阅读时间,然而在我看来,阅读无可替代。

周末的清晨或者午后,没有什么特别要急的事情需要去做,衣着洁净,放松身心,泡一杯西湖龙井,坐在靠窗的位置,阅读一本好书。淡淡的茶香飘过鼻尖,停下来品一杯茶,续上一杯新茶之后继续阅读。窗外的蝉鸣已经消退了许多,但秋老虎仍游走在大街小巷,外面阳光普照,室内温度刚好。一整个上午或者下午看一本好书,伸懒腰之间已经到了烈日当午或者黄昏夕照时,正好释卷一边饮杯清茶一边欣赏窗外的秋景,一天阅读的时光到这里便戛然而止。

阅读自然不限于周末,工作日也要腾出时间阅读,晚上回到家,晚饭吃过,也洗漱好之后便可以拿出一本书阅读。因为是睡前时光,不适合阅读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小说之类,因为往往会代入主人公的角色而心情无法平静,以至于无法入眠或者容易做梦。所以睡前时光应该读一些使人平静的文章,例如散文、诗集、随笔这样情节性不怎么强烈的文体。一次不可阅读太多太久,毕竟第二天还要正常工作,读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即可,秉烛夜读就不要尝试了。

每个人的读书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逐字推敲,有人不求甚解。其实应该按照具体书目选择读书方式,如果作者只是通过一些情节来重点表现某种思想,也就是说情节比较强的,那么大可不必拘泥于书中的字句,例如《活着》、《三体》、《平凡的世界》,这些书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对一个时代的理解,可以快速地浏览,不必为作者哪一句怎么写而思考半天,因为读这些书只需要知道作者写作的内核就够了。而阅读另一些书则不一样,例如《雷雨》、《围城》、《悲惨世界》,这些书里充分表现作者写作能力的强大,如果细细阅读,那么常常有强烈的代入感,仿佛通过作者的描写自己正置身于书中描写的环境之中。在《雷雨》中为人物的悲惨境遇捶胸顿足;《围城》中对爱情的游离不定和纠结想必也令不少人搔首挠耳吧;读《悲惨世界》中的细节描写简直是一种折磨,读得越细越专注则代入感越强,进而内心越痛苦,有时读过一阵无意间发现自己已经潸然泪下,这就是作者对人物心理描写达到极致发生的化学反应。然而可悲的是如果一个人阅读网络文学太多则根本无法静心阅读《悲惨世界》这样的书了,因为网络文学跟它是背驰的存在,网络文学往往注重情节的发展,情节与情节的关联性一般不强,人物塑造上也趋于表层,甚至人物性格总是漂移不定,而且性格的变化缘由常常也交代不清,以至于读完之后也不明白主人公从一个废柴变成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男主角把女主角骗到手的原因往往是帅和有钱,而作者非要把他们写成了因为真正的爱情,读起来也就没有沉淀感了。这些书本其实营养不多,就像一个人,如果一直吃没有营养的食物自然变得消瘦甚至营养不良,精神的营养不良往往导致内涵不足,甚至有些书还有一定的毒性,对身体有害,具体就不说了,毕竟我也在写网络文学。

萧老师是我认识的人中阅读量最大的一个,可能因为我认识喜欢阅读的人不多,所以没有之一,也可能有些学习成绩好的朋友表示不服,从小学到现在看的书都快填满一个书柜了,阅读量怎么会少呢?对此我只能说,朋友你就别来搞笑了,如果把习题册算进来那咱中国人的阅读量可是宇宙无敌了,我这里说的书毫无疑问是文学社科类的。萧老师读的多是外国文学,尤其喜欢哲学、近代史这类,同时其他书目的阅读量也相当丰富,很不巧我对这些书读得不多,我看的大多是国内近现代小说,这些却正是萧老师不怎么看的。有时候萧老师说了许多,我也只有认真听讲,因为不懂所以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萧老师讲的最多的当属尼采了,我在萧老师的感染下也曾尝试阅读尼采的书,然而终究放弃了,相对于读那些艰涩难懂的语言,萧老师通俗的讲解有趣多了。

萧老师阅读的书类决定了她以一种逐字推敲的方式阅读。她有做笔记的习惯,同时有一些好的内容就背下来,以至于可以在谈吐中常常信手拈来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字句。她在课上也从来不用讲义,手中只拿一个水壶就来上课了,课上要讲的内容了然于胸,把一门哲学课讲得有趣易懂,学生们反映热烈,要知道在大多数高校哲学课可是个鸡肋一样的科目呢,许多学生只为了拿到学分来上课!有一次下课一个多小时了,萧老师打来电话说才刚刚从教室出来,问问题的学生太多,解答到这个钟点才出来,不仅如此,周末也常常有学生打电话给她问哲学相关的问题,以至于一周忙碌之后周末还需“加班”,她都后悔把手机号给学生了。我不禁感到吃惊,自己也上过哲学课,都是上课玩手机,到了考试背一背过了就行,而且几乎全部学生跟我一样,想不到还有学生学起哲学这么用心,但是转念一想也是情理之中,一个令人感到敬佩的老师的课怎么不用心学习?面对一个只管照本宣科的老师怎么提得起学习的兴趣?其实萧老师之所以可以做到所有知识点了然于胸,跟她的读书方法密切相关,她每读一本书都要做许多笔记,关键的字句,自己的思考全写下来,同时她还有背书的习惯,当然这里的背书不是创投行业的背书,而是背诵书本内容。就拿《红楼梦》来说,我看过两次《红楼梦》,萧老师前段时间也在看,于是我们讨论这本书,但是我能说的大多是个大概,甚至许多情节和描写都忘光了,以至于常常张冠李戴,然而萧老师却能清楚说清书中每个人的命运起伏,同时还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最后又变成我听萧老师讲。当时她还没看完,我就问她怎么只看了一部分就可以有这么深刻的见解,她告诉我说自己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同时还在心里背下来,说着就给我背了一段,跟原文相差无几,其中的诗句则一字不差,也许正是萧老师这种认真的读书态度才令她如此博学而富有内涵吧。

阅读还有相对于直接看视频和听书不一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有不一样的想象。一部文学作品拍成视频,这只是导演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许你看书本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同时视频直白地表现往往没有自己看书想象来得有趣和深刻。一部《金瓶梅》,看书时会跟着故事主线情绪发生各种变化,而且在自己内心世界的想象也相对刺激,而看电影便觉得索然无味,完全没有想象来得有趣。特别是对儿童,尽量以说故事或者看书的方式代替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太直接而形象地诉说故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是什么样子?小王子有多小?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全部一目了然,没有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而听故事和看书则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对孩子空间想象能力尤为有好处。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都是自己对阅读的一些理解罢了,你最近在读书吗?我最近在读林清玄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