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22

第22章 重视传统——积淀先人智慧(1)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坚信在伟大的传统中蕴涵着永恒而深远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它要求在哈佛的每一个人,要与两位伟人为友,要重视传统,厚积薄发,继承先人的智慧。

哈佛精英第16课:继承苏格拉底的遗训

被暴政杀,为真理死

苏格拉底对于自我信念的坚持传给了他的学生,还有他的学生的学生们,从柏拉图开始,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几百年后,这种理念成就了哈佛人的精神。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的创建者们将此作为校训表明,他们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蕴涵着永恒而深远的智慧。俗话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因而它要求在哈佛的每一个学子,要与两位伟人为友,要重视传统,继承先人的智慧,厚积薄发。

知道哈佛校训的这一旨意,你不能不知道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能不知道苏格拉底。他们三位被誉为“希腊三贤”,是希腊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渊源,了解他们的故事,你会更深刻地理解哈佛精神的起源,从而在哈佛精神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早晨,一个由500人组成的法庭会开始了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法庭外,人头攒动,有近万名公民不停地呐喊,要在这位演说家命运的天平上加上自己的一个砝码。这位街头演说家的罪名有两条:第一,他不信奉本城邦所信奉的神,而是宣扬一种新神;第二,他腐蚀青年。控诉者是三个普通的雅典公民:一名叫墨勒托士,地方诗人,拙劣的悲剧和歌剧作者;一名叫赖恳,演说家和修辞学家;一名叫安尼图斯,皮革商,是控告的主要煽动者。

安尼图斯这个人对被告心存怨恨,因为被告曾劝说过他的儿子,放弃他父亲的制革职业,献身哲学事业。控告者坚决主张,将被告处以死刑。第一轮审判下来,500位陪审员以280票对220票宣告被告有罪,判处死刑。在当时情形下,这位街头演说家完全可以逃脱一死。

按照雅典的法律规定,被判死刑的人可以选择流放或缴纳罚金来代替死刑。苏格拉底的几位有钱的朋友也花钱买通了看守,如果他愿意,他就完全可以逃走,可是他不愿意这样做。他告诉朋友们,在当元老院议员时,他独自一人站出来,反对对10位未能掩埋将士尸体的将军处以死刑,这也有生命危险;僭主克里底亚执政时期,他拒不执行僭主要他缉拿“民主反叛者”勒翁的命令,不怕招来杀身之祸。现在,真的走向了死亡的边缘,他一如往昔,毫无惧色。他以自己的良知和人格与法庭对立,拒绝承认罪过,拒绝向法官求情。

他在法庭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诸位先生,你们谁都清楚,我的言行一直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法庭不仅不应该审判我,而且应该赐给我荣誉,让我到卫城的圆顶餐厅上免费就餐。”

而在当时,征得法官同情是最有效的开脱罪名的办法。他宣称,真正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与其苟且偷生,不如慷慨赴死!

“让我们像面对生一样,勇敢地面对死亡……我的法官,困难的不是逃脱死亡,而是躲避犯罪,因为犯罪是比死亡来得更快的,它会更快地抓住我们……我已经被死亡追上了,而指控我的人也已经被罪恶抓住……我服从对我的判决,他们也将受到应得的惩罚。”

这种不畏死、不让步的态度,极大地激怒了“公正的”雅典人,这一次更多的人投票判他死刑。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的学生们到监狱去看望他,并极力劝说他逃走。但苏格拉底却说:“我一生都享受了法律的利益,我不能在晚年做不忠于法律的事。服从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天职,尽管法律也有不对的地方。作为一个好公民,我必须去死。在另一个世界中,没有谁会因为他提出意见而被处死……所以对我的离去应该高兴,不必悲伤,当你们把我安放在坟墓里的时候,你们埋葬的仅仅是我的身体,而无法埋葬我的灵魂。”

太阳快要落山了,这时,狱吏拿着毒酒走进来。“请您不要记恨我,您知道,恶毒地要害死您的是别人,而不是我。”

狱吏一边说,一边把酒杯递给苏格拉底。就这样,苏格拉底的学生们看着他饮下毒酒而死。

伟大的人物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理念,欣然为真理而死,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是第一个自觉地实践被他称为辩证法的哲学方法并追求被他称为善的生活目标的哲学家。至今,也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为一种正义的生活而死。苏格拉底将他对于真理的坚持传给了他的学生,还有他的学生的学生们。从柏拉图开始,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几百年后,这种理念成就了哈佛人的精神。

何为人生?何为生命的意义?从苏格拉底的一生,我们可以获得启示: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一个人一生一定要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信念,那样即使为之付出生命,也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人敬仰的。

认识你自己,为无知而求知

苏格拉底认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这样的认识也最终促使他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学习。而这些正是哈佛校训的精髓。

尽管苏格拉底死了,但他的思想却留下来了。在当时,苏格拉底思想之深邃是无人能匹敌的。在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所谓的“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也即“认识你自己”,这也成为了哈佛学生们努力不息的原动力。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两千年前对人生和自己的最高认识就是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什么样的认识反映什么样的人格境界,什么样的认识将导致什么样的行为。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说明了他对自己探索真理的要求之高。他认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这样的认识也最终促使他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学习,而这些正是哈佛校训的精髓。

苏格拉底还有一句名言:“不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自我反省,人世匆匆,自以为是的人大有人在。有几人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虔诚地求证自己的无知呢?

人生最大的智慧也只有像苏格拉底这样的智者才能认识到,那就是自己的无知。因为一个人假如能够认识自己,就是一生中很了不起的事。幸运的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者——哈佛人,做到了这一点。

哈佛人注重自身的文化积淀,每个学生在校园里都在拼命地学习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害怕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成为无知的人而被嘲笑,而有愧于这所享誉全球的名校。无论是哈佛的历史名人还是一般的哈佛学生,他们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每个人都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多个学位。比如,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1910年留学哈佛,他不仅精通八国语言,而且还主修了数学,选修了物理、生物、心理学、音乐、科学史等课程。很多在哈佛任教的教授都拥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博士学位,这种广阔的学科背景使他们能够在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自由游走,从而能够在学术上有更高层次的见解和创新。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特尔斐神庙上的名言,曾赋予了苏格拉底一种深沉智慧的目光。而今,苏格拉底的证明则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许多时候,认识自己,或者认识真理,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

越有能力的人越谦卑,就像很丰满的稻穗都是垂下的。苏格拉底是先哲,他还在求证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做出一点点的成绩时怎么就能狂妄自大呢?认识你自己的无知吧,做个谦虚的人,才有机会成为真正的智者。

知识即美德,无知是罪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而向善则是美德之源,但是向善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善。学习知识,只有懂得更多的知识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善还是恶,才能作出是为之还是不为的正确选择。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用这句话来形容哈佛学生也是最恰当不过的。在高手如林的哈佛校园里,无知不仅是让人羞耻的事,而且也是一种罪恶。

苏格拉底认为,只要有正确的见解,就会采取正确的行动,也唯有行所当行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德之人”。我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何者是对的。这是人何以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所以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一个人必须接受教育,他只有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自身会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务,而且还能使别人获得幸福。因为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而向善则是美德之源,但是向善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是善。学习知识,只有懂得更多的知识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善还是恶,才能作出是为之还是不为的正确选择。

因此苏格拉底常根据不同情况,对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对于先天条件优越而轻视学习的人,苏格拉底告诉他们,越是禀赋好的人越要受教育,这好比性烈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如果在小时候加以训练,就会成为最有力、最骁勇的千里马。否则,将始终是难以驾驭的驽马。一个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坚强,就越容易犯罪。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就教导他们,只有愚人才会这样想。

……

这位教授这样教导哈佛学生的用意,在于告诉他们学习知识是保证行为正确的前提,对人类而言,这也是一种美德。哈佛大学用苏格拉底的思想教导它的学生们要踏踏实实做学问与做人,这才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并且使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今天。

“知识即美德”,先哲斯言,于我辈应该受益良多。学习知识,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同时我们也获得美德,成为高尚的人,同时也将避免为恶的倾向。这是教育的更高层次的,也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另一项必备素质。

苏格拉底留给哈佛的镇山之宝

苏格拉底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而我是智慧的接生者。苏格拉底就是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引导着他的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分析中,得出结论,获得真知的。

苏格拉底留给哈佛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哈佛大学从19世纪末开始将此种方法运用于法学院的教学中,此后获得巨大成功,最后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并在整个学校的各科教学中推广开来,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方法的镇山之宝。那么,什么是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呢?

让我们先看一个苏格拉底与一青年的对话。看看苏格拉底是怎样教学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

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

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