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23

第23章 重视传统——积淀先人智慧(2)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

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你能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

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

青年回答说:“您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

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道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概念。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类似的对话在苏格拉底的教学生涯中随处可见。它通过双方的辩论,一问一答,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否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其实,这其中是包含着科学的辩证思想的。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最初几个问题往往是为了引导出后面的问题。这样,教师要么将学生引导向更高层次的对真理的探索,要么指出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在推理过程中发生的缺陷。

这个过程是一个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已经存在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思考,对任何问题都要作进一步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只重复权威和前人说过的话。

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用辩证的方法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并且在反问和反驳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

苏格拉底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而我是智慧的接生者。苏格拉底就是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引导着他的学生在独立思考、分析中,得出结论,获得真知。

哈佛大学将这种教学方法由法学院而广泛运用到它的案例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求知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成为各个领域中的精英和领袖。可以说,哈佛从苏格拉底那里找到了真理,世界又从哈佛找到了真理。

在哈佛的课堂上,为了能够发言,有力地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们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钻研老师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正如哈佛大学郎得尔教授曾指出的:“如果你阅读了大量的案例,特别是判决正确的判例,真理就出现在你的面前。”案例教学把“马拉松式”培训变成“集中轰炸式”培训,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果在哈佛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学位(MPP)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在为期2年的学习中,学生一般要分析200多个案例。如果在哈佛攻读2年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至少要学完800个案例。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地、废寝忘食地看案例,看得你眼花缭乱。这锻炼了学生的耐力和毅力。通常一个学生准备一个案例要3~4个小时,加上上课时间,每天大概要学习12~18个小时。一半以上的案例要在第一学年完成。经过一年的严酷训练之后,学生在第二学年准备案例的时间基本缩短为2个小时左右。虽然第二学年的必修课程数量不及第一学年的1/10,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学年的案例容易些了,而实际上,案例通常是更长、更难了。在经过了第一学年的几百个案例分析训练之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案例教学的要领,更善于抓住案例的核心,更善于分析案例中的关键因素了。

那么,案例教学是如何进行的呢?其实,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能够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辨和推理过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思考和分析,教授进行案例教学不是例子加理论的简单描述和说明,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命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的过程。围绕案例中的一些事实,教授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思维,强迫学生参与讨论,发表看法。每当一个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教授往往会立刻提出反证,把学生的观点击得粉碎,除非学生的观点无懈可击。恰是这些反证,折射出教授的渊博知识和极强的思辨能力。有时教授会对一些基本原理性的东西问为什么,而这类的问题又是最难的,要回答好它需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行。在案例分析中,教授通常不给出标准答案,即便是告诉学生案例中决策者的实际做法,也不意味着这种做法就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而事实上也不存在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这种提问式的案例教学法,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相关理论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决策。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在学习时主动地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让自己有独立思考和思辨的精神。

哈佛精英第17课:追随柏拉图的理想

在心中种一个理想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是他在播种理想、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思想却被他的万千门徒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发端,这万千门徒中就有哈佛。

哈佛是一个能够帮助有志者实现理想的理想之地。在哈佛,有的人选择了科学,把探索大自然奥妙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选择了法学,把以法律维护正义作为人生的信条;有的人选择了商学,准备未来在商界搏击,叱咤人生;有的人选择了佛学,让自己的心灵在宗教研究里获得安宁……尽管每一个人理想都不同,但是来到哈佛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哈佛的这个传统精神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先哲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柏拉图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在年轻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而且是一位勇猛的战士。

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青少年时期热爱戏剧诗歌,写过颂诗和抒情诗,表现出了其所具备的文学才能。与当时贵族子弟一样,柏拉图也热衷于政治活动。当时准备从政的青年都要向智者学习论辩术和修辞。柏拉图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但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智者自诩是“有智慧”的人,但却不爱智慧,智慧只是他们用以炫耀和赚钱的手段;苏格拉底自称是无知的人,但却热爱智慧。后来,“哲学”由此而得名。

正是在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影响之下,柏拉图放弃了从政的理想开始了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哲学事业。据书中记载,苏格拉底在与柏拉图相识之前,夜里曾梦见一只小天鹅飞到他膝下,发出一声嘹亮鸣叫之后冲向蓝天。于是,苏格拉底就把柏拉图当做是梦见的那只天鹅。而柏拉图也不负所望,他把宣扬苏格拉底的思想与人品作为终生的目标。

但是苏格拉底之死让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他开始转向寻求一种理想的政体,并让它付诸现实,从而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理想国度——在那里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然而西西里之行不仅没有使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实践他的理想,反而使他成为了阶下囚、人口市场上被卖的奴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柏拉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了回到雅典办学,传播他的哲学、教育、政治理念。在此后的生涯中尽管艰难、危险时刻伴随着柏拉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美国诗人休斯有这样一个描写梦想的诗句:

紧紧抓住你的梦想

一旦梦想消亡

生命就像断翅的鸟儿

再也不能飞翔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是他在播种理想、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思想却被他的万千门徒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发端,这万千门徒中就有哈佛。

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散发着一种魅力,这是一种自信、努力、奋斗集于一身的魅力,这个时候的人是最高尚的,也是最值得人敬重的。哈佛教育它的学子们,要像柏拉图一样种一个理想在心中,带着这个理想,走进哈佛,在哈佛为它浇灌甘甜雨露,让它慢慢成长,若干年后,再带着这个理想走出哈佛,去实践它。时至今日,哈佛学子不论是辍学生还是在校生、毕业生,血液中无不渗透着柏拉图的精神,无不在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践行着哈佛的这一理念。

请相信,心中不曾播种理想的人,不可能有收获。只要你心中有理想,你终将会走向成功。就像柏拉图一样,命运即使不能帮助你实现心中的愿望也会以另一种形式补偿你,让你的耕耘有收获。

不抛弃,不放弃

哈佛告诉它的学子们,柏拉图是你们的典范,你们不一定要有他那样的学识,不一定要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是一定要有他那种对理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哈佛教给它的学生们,柏拉图关于民主政治的伟大构想固然重要,但是这只是学术层面的探讨,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了心中建构起的政治理想,舍生忘死、奔波一生始终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柏拉图曾经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纵观柏拉图的一生,他放弃了安逸和舒适,选择了为自己的理想奔波一生,即使环境再险恶也没有让他退却。此外,他对自身理念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还表现在他对爱情的追求上。

柏拉图说:这是一个残缺不全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从天堂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个人,他的美好能够让你唤起对天堂的记忆,这就是爱。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思想才是最好的。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人性的存在。人性强调精神的交流,而兽性则注重肉体的占有和体验。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这就是柏拉图的精神恋爱。他对爱情这种纯净的追求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的高尚和明洁。但是柏拉图不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坚定执著于这个近乎完美得不存在的理想,终身未婚。

无疑,柏拉图有资格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成为哈佛人敬仰的对象。并不是因为他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而是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忠实,对理想的笃定和坚持。哈佛告诉它的学子们,柏拉图是你们的典范,你们不一定要有他那样的学识,不一定要达到他那样的高度,但是一定要有他那种对理想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今天,在美国乃至世界政界、法界、医学界、商界到科学界等等各个领域都有哈佛学子们的身影,他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理想教育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才取得了成功的。

“不抛弃,不放弃。”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可背后所渗透出来的意义却绵长无比。对于学子们而言,“不抛弃,不放弃”意味着,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不管在这个路途中遇到怎样的挫折,也要充分相信自己。始终相信:把信念坚持下去,梦想总能实现。所有的成功就是来自于对结果的信奉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