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06

第6章 崇尚自由——为真理插上翅膀(2)

开场发言结束,那个做开场发言的同学还在角落里颤抖的时候,其他同学争夺发言机会的战斗就开始了。不管发言内容是多么中肯、贴切或者是纯粹的迂腐空话,只要发言就能得到课堂参与分。因此,每个人都极力争取尽可能多的课堂发言机会,以使自己能在同伴中脱颖而出。

同学们争夺课堂发言机会的表现因人而异。有的人发言时审时度势,制定了一套什么时候发言、怎样发言以及发言频率的策略;有的人在发言时首先肯定其他同学的正确见解,然后指出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人采取“鲨鱼战术”,如果有一名同学的发言不甚妥当或显得可笑,他就唇枪舌剑,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用打击别人的方法来为自己得分。课堂参与情况在每门功课的最后得分中占多达50%的比例。

对这个案例产生意见不一致的原因相对较少。在墨西哥建厂实际上对美国人的工作并不构成威胁,它能给所在国带来好处也是不言而明的。唯一产生争执之处是当地的腐败问题。一个拉美学生说在当地腐败盛行,如果想在那儿建厂就不得不入乡随俗。另一名同学援引《国外腐败行为法案》说,如果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当地有任何失检行为,它将在美国陷入麻烦。这个问题把同学们分成两个阵营:实用主义者认为小规模的行贿是可以接受的,只要通过它能实现建厂的目的;理想主义者认为任何行贿行为都是不可忍受的。还有几个人从实用主义角度支持理想主义者,认为一旦有向当地官员行贿的行为,那么将来就会面临更多被敲诈的可能。

课堂讨论一直持续了将近4个小时,每个人都发过言,我本人持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态度,做了几次不太重要的发言。最后卢伯克教授通过告诉我们实际发生的事情结束了当天的案例分析。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在墨西哥建了一个厂,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工厂开工兴建之前,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向所有相关的当地官员表明了该工厂绝对不会行贿的立场。这一原则得到坚持,腐败问题从来也没有成为一个问题。

卢伯克最后说我们大家做得很好,我们用鼓掌的方式结束了第一堂伦理课,并且大家对第一个做开场发言的同学也表示了祝贺。

这只是哈佛普普通通的一堂课,但是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哈佛学生们自由学习、思考的气氛。在哈佛的课堂上第一个被叫到的学生往往刚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就座,马上就会有很多同学争相发言,把他的观点批驳得一无是处。因为教授们鼓励“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知”,越是能够以自己的论据和理论批倒别人,就越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就越能给教授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将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绩。最终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在教授的引导下学会更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们形成一种竞争意识,第一个举手抢答,凡事有敢于争第一的精神;形成了一种习惯,勇敢地举手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自信地展露自己的才华;形成了一种能力,自由思考,放飞自己的思维,在自由的观点中学会甄别和借鉴,得出最后的最好的解决方案。

看了本文以后你是否会恍然大悟:原来课堂讨论有这么多的深意。所以那些怯于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就应该受到启发,自信地举起手来,勇敢地站起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你不仅会变成一个聪明的人,而且会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哈佛精英第5课:自由地生活

像绅士一样玩

哈佛大学教导它的学子们,学要尽力,玩也不能忽视。因为适度而合理的课外活动不但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无关,不会背离教育使命,而且还会给教育使命以支持。

哈佛教导它的学子们要“像狗一样学”,要珍惜时间,努力为实现理想而打拼。但是在此句后还有一句,就是要“像绅士一样玩”。也就是说哈佛学子们不要一味拼命地学习,也要有适度的休息和放松。哈佛大学教导它的学子们,学要尽力,玩也不能忽视,适度而合理的课外活动不但与学习成绩的好坏无关,不会背离教育使命,而且还会给教育使命以支持。

哈佛的新生初来乍到时,都希望自己有不错的表现,因此有些人就难免会产生焦虑。他们认为“学业是我的头等大事,做其他事会对我的功课不利”。有些学生认为,每个星期在课堂里坐上十几个小时,其余时间待在宿舍里独自学习,这就是大学生活。

但是这样的人在哈佛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少,甚至是消失。因为“像绅士一样玩”的哈佛式玩法能让更多的人在玩乐中受益。在哈佛,基于各种兴趣的学校社团多达800个,几乎每个人都会参加其中至少一两个,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能在这里得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哈佛人的玩,是高雅的玩;哈佛人的玩,不是单纯地随性休闲娱乐,而是将自己的爱好、专长变得更专业的玩。

哈佛学生们对校园里兴盛的艺术活动充满热情,因为这些充满着浓厚艺术氛围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接受了艺术教育和熏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他们眼里,艺术活动提供了将课内学业与课外兴趣结合起来的机会。可以说,它既是快乐的源泉,也是知识的来源。

一位哈佛学生这样介绍他的业余生活对他学业的帮助:

我在剧团里担任舞台设计还有技术方面的一些工作。刚入校时,我没有料到自己在戏剧社和实验剧院参加的课外活动,竟然与我的学业建立起联系,并且居然对我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我主修的专业是历史与文学。有一次,我们在课堂上讨论阿尔比最近的两部戏剧的组织结构与19世纪的戏剧有何不同。在此之前,我曾经在实验剧院编排过一台阿尔比的戏剧。因此,与同学们交换对阿尔比戏剧的看法与理解时,我感到很惬意。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不过,毕竟因为我参与了戏剧社的活动,将阿尔比的戏剧反复琢磨,又实实在在地将它搬上了舞台,才能够比我的老师对阿尔比作品的结构有更多了解。当然了,她也很不错。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殊途同归吧。对我而言,所有一切都要归功于在戏剧社参加的活动。

据调查,在哈佛,学生每周用于参加一两项课外活动的时间是20个小时,参加两项以上课外活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14%的学生甚至参加了四五项。参加课外活动的所有学生中,68%平均每周在课外活动上的时间投入超出6小时,34%达12个小时以上。

学生们认为大学校园里的艺术活动有其独特之处,原因何在呢?

首先,这些活动让人感到极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课堂正规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简单结合而产生的。真正原因在于它们把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数以百计的哈佛学子们称,唱歌、跳舞或者演奏乐器这些事情虽说简单,却令人心情愉悦,那种感觉完全不同于写一份研究报告。

其次,艺术活动能帮助他们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大多数认为正规课业与艺术兴趣有联系,比如戏剧编导、表演,会帮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这些经历的引导下,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本身,以及历史、心理学、物质环境还有特定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而所有这些如果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读一个剧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样,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掌握了一位作曲家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背景,将有助于丰富和开阔他们在学术课程上的眼界。对某些学生来说,这种联系是偶然发生的。

第三个原因,在活动中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时这一点让人预料不到。玩能加深对课程的兴趣和理解,甚至对选择未来职业都会有所帮助。一些学生说,不论演戏还是唱歌,都让他们充分认识了自己,展现在面前的是关于未来的种种可能。而那些未来的“可能”,也许他们从未考虑过。这里有个例子。

有位大一学生面试之后,参加了卡普拉演唱组。他知道自己有副好嗓子,但是从来不敢大大方方地在众人面前演唱。他参加合唱团之后,不仅克服了羞怯心理,还在公开演出的活动中享受到了很多乐趣。他在这个合唱团待了3年,并于大四那年担任了团长。毕业前,他向一所公共政策管理研究生院提出申请,他现在正在考虑以选举政治学作为将来的专业定向。这都是合唱团演出的那段经历为他建立了新的自信。

总之,高雅的玩与正规学术课程的结合会对一个人的人生方向起到不可估量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个原因在于,课外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往并互相学习的理想机会。当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时候,最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往往就产生了。在大学,众人共同参与一项学术研究活动的情况通常很多。与前者相比,艺术活动创造出的机会更加特别。它将学术专业、兴趣等各个方面都不尽相同的同学聚集在一起,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要么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演出,要么是一场美妙的音乐会或芭蕾舞。学生们表示,与众多的同学在这样的艺术活动中一起工作、合作,可以从那些才华横溢的同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简而言之,参与的艺术活动愈多,对整个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就愈高。很多学生认为通过参加艺术团体的活动,特别是表演活动,也认识了自己,包括个人的长处、弱点、兴趣。一个用功读书的学生,会了解物理、历史、经济、文学方面的很多知识,但他未必能了解自己。然而了解自我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活动为了解自我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重要机会。因此在学校里,将个人的艺术兴趣和紧张的学业结合起来,非常必要。

由此可见,玩与学习不是完全对立的,关键要看你怎么玩。有意义地玩,高雅地玩,像绅士一样地去玩,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对学习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对一个人成长中人格获得完善有益而无害。所以聪明的学生不仅不拒绝玩,聪明的学生还更会玩。

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后,人们要暂时地完全忘记它们,像投入工作那样投入玩耍,尽情放松。因为在你尽心休闲的时候,所得到的体力和精力的恢复会为你下一阶段的奋斗增添无穷的动力。所以,在前进的路上,你不仅要勤奋努力,更要学会放松。

哈佛学子都打工

在哈佛,打工不仅是中国人的选择,而且几乎是每个哈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哈佛有半数以上的本科生都会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不论哪个专业。

打工,对于中国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而言并不多见。在中国,学习第一,没有什么比学习更重要,因此,学生的时间除了吃、睡和适当休息,几乎全部分配在了学习上。如果有人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学习时间去打工,多半是因为家庭经济的原因。假如你还没有上大学,如果你需要打工赚钱上学的话,你几乎就到了退学的边缘了。因为打工、参与社会不在中学生的主要教育范围内。如果是在大学,大多数人也更愿意依靠父母,更多的人如果不是因为经济问题,也不愿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而是饱食终日。

但是在美国不同。由于美国人很注重孩子们的独立意识,所以在美国每个人从小都被教育要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而且要尽早加入社会,体验生活,学习社会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许多到美国留学的中国人都有打工的经历,曾经有一位哈佛留学生自诩自己的一项纪录就是丰富的打工经历。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他曾先后干过助教、助研、图书馆员、电脑房助理、推销员、门卫、邮递员、帮厨工、搬家工、清洁工、包装工、粉刷工、铲雪工、花园工、餐馆侍者、洗碗工、外卖工等三十多个工种的活儿。可以说,粗活儿、细活儿、文活儿、武活儿等只要能干的活儿,他几乎都干过。打工对于一部分经济紧张的学生而言,是一个经济来源,不仅如此,在打工生活中,哈佛的学生们还能够体会到更多经济补偿之外的乐趣和收获。

在这位哈佛留学生的打工经历中,他曾给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长孙詹姆士·罗斯福家清理过地下室,给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拉克家擦过玻璃,给在美国的中国专家费正清家清理过书,给世界著名谈判学家费舍家修过花园。当然更多的还是在寻常百姓家里干活儿,反正都是一样的“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

如1990年感恩节,他在一位哈佛校友家干帮厨的活儿时,与主人闲聊起来,发现他家的祖上竟然是威廉·布莱福德。此人是随“五月花”号船来美洲大陆定居的第一批清教徒,后又被推举为新移民据点的村长,就是他主持了美洲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1621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当然,最令他自豪的哈佛纪录还是他曾在哈佛大学计算机房连着熬过三夜:

1988年5月,我为了及早完成自己的期末功课,曾接连在哈佛大学电脑房熬夜三天(它24小时均开放)。在那几天内,我白天照常上课、打工、去图书馆等;晚上我来到电脑房做功课,困了就趴在桌旁睡一会儿,醒了就接着干。如此到了第四天早上,电脑房的主管走到我的桌前问:“你是不是连着三个晚上都在这里熬夜做功课?”

“是的。”我机械地回答。

“那你真够了不起的!”他赞叹道。

“没什么。”我木然地回答。

“你应该感到自豪的,”那个主管向我敬了一个美式军礼,然后凑近我再说:“小伙子,你知道吗,十多年前,当我刚开始在这里工作时,也曾有一个小伙子在这里连熬了三夜。他原本是学数学专业的,却迷上了计算机,到了不吃不睡的地步。后来他干脆从哈佛休了学,回到老家去开了一家电脑公司,干得相当不错,去年还上了杂志封面。有朝一日假如你见到他,可要给我带个好啊。”

“那小伙子叫什么名字?”我好奇地问。

“比尔·盖茨。”那个主管说。

“比尔·盖茨。”我重复着这个陌生的名字。

“记住这个名字吧,”主管又说:“至少你们两人都拥有在我这里连熬三夜的纪录。”

在哈佛打工不仅是中国人的选择,而且几乎是每个哈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哈佛半数以上的本科生都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不论哪个专业。其中,女生与高年级学生居多。他们的工作门类各种各样。最常见的是行政、文书工作,其次是研究分析或数据分析。女生更倾向于选择文书工作,男生更愿意从事管理工作。他们每周通常工作7~12个小时。从事计算机运算和科技工作的学生人数稳步上升。他们不仅赚了钱,也增长了不少知识。将近55%的学生在开发新技术,或者研究现有技术的新应用,或者帮助大学里其他人将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