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精英课
4432500000007

第7章 崇尚自由——为真理插上翅膀(3)

三位哈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起组建了一家软件公司。当问到他们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哪些内容对他们的成功至关重要时,较年轻的一位说:“我所听过的计算机课程都很棒。但是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我通过自学也能掌握。我在哈佛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来源于管理‘学生宿舍餐厅’的经验。”

也许你要问,哈佛的学习压力那么大,学习那么紧张,它的学生打工会影响学习吗?哈佛人就是哈佛人,他们的承受力是一般人的几倍,但是他们的学习力仍然能够只增不减,所以不论打工与否,哈佛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都大同小异。即使那些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不比别人差。至于工作量的多少,以及工作的灵活程度与成绩分布情况都没什么关系。并且学生们是否打工,也不会影响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对课程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课程难度的整体满意程度。此外,学生是否打工,与其交友情况,对哈佛浪漫气氛的满意程度,都没什么联系。

想做一个哈佛人难,想享有哈佛的荣誉很不容易,因为你必须能够比别人承受更多心理上、身体上的压力才可做到。

中国学生打工大多数是为了钱,假如有钱,是没有几个人愿意走出家庭和校园的保护伞的,而美国的学生打工是为了走向社会,让自己尽早获得经验和磨砺,更全面地认识社会、锻炼自己。

裸奔,让思想与身体一起解放

如果当众裸奔都不怕了,期末考试还用怕吗?如果身体都不受束缚了,思想还会被束缚吗?

可以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压力之大是让人难以想象的。因而,哈佛的学生中每年有大约百分之七八十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而且几乎每年都有因学习压力过大而精神失常被送进医院的同学。

哈佛学习压力之大,让很多学生尤其是新生在精神上都难以适应。正因为如此,学校医院的大部分医生都是专门给学生看心理疾病的。看过韩剧《爱在哈佛》的人应该还记得其中的一些情节,哈佛大学留学生金贤宇每天晚上几乎都要学习到两点以后来应付凯恩斯教授的课堂提问,他的生活节奏从他带着大包的书飞奔在校园里的情景就可以看出。有一次与金贤宇同一小组的一个女同学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在楼道中发疯似的大叫,而这样的叫声在哈佛也是司空见惯的。

这些绝对不是夸张,要想取得哈佛让世人羡煞的金光闪闪的文凭,哈佛的学子们必须接受在哈佛的求学生涯中被无数人喻为“炼狱般”的日子。因此,哈佛每年都有因为受不了学业压力而自杀的学生。为了减缓精神压力,哈佛学生往往做出种种古怪而疯狂的举动。比如:不带任何安全装备,徒手攀爬校内高楼;狂欢晚会上,脱光了衣服赤身狂舞。

但是哈佛学生用来减压的最具有象征性的活动就是校园裸奔。哈佛大学学生当众裸奔有两个理由:

如果当众裸奔都不怕了,期末考试还用怕吗?

如果身体都不受束缚了,思想还会被束缚吗?

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主要是一年级)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大考前,会在著名的哈佛园里举行传统的半夜集体裸奔活动——在哈佛园里尖叫着跑两大圈,以尽情放松整个学期下来那已绷得极度紧张的大脑神经。

多年以来,这也成了哈佛大学的一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哈佛大学的一大趣闻。

在哈佛,每年的裸奔活动大约都在5月份的某天晚上举行。一般会选哈佛园的哈佛铜像为起跑点。参加裸奔的同学会提前到,在那里他们已经穿上了准备好的裸奔的着装——有的穿着睡袍,有的裹着大毛巾,大多数人是光脚穿着跑鞋。

参加的人或是前来观看的人很多手里拿着照相机或摄像机。此外,还有二三十个身穿盛装的学生乐队成员围在哈佛铜像前演奏,为裸奔“热身”。在演奏的间隙,乐队成员会集体发出阵阵尖叫,宣泄他们身上的学习压力。

裸奔开始,一声哨响,一支大约少则一百多人多则几百人的裸奔队伍就一起尖叫着冲向前。一般参加裸奔的学生男多女少,他们都很兴奋。虽然身上都是一丝不挂,但不少学生还是像出席一次盛大的舞会那样,把自己打扮得很有个性:有些戴着黑色的礼帽,有的脖子上扎着黑色的丝巾,有的戴着墨镜,手里还拿着根拐杖,有的则把自己的身体画得五颜六色,图案创意非凡。

狂喊狂奔了第一圈之后许多学生都没多少力气了,跑速降了下来,部分人干脆变成了慢走,这时候个别学生其实是很害羞的,但即使这样,一般都会坚持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完全程。

而更多的学生似乎把哈佛园当成了黑色T台,大模大样地向观众展示自己:有的女生整齐划一地戴着运动帽、墨镜,手里拿着香烟手拉手微笑着走过;有的男生手里举着大杯子做出喝酒状;有的男生频频摆出搞笑的、绅士的姿势,娱人娱己……

大约十多分钟后,奔放的裸奔队伍与乐队就会逐渐消失在哈佛园的夜色中。不过,还会有部分裸奔的学生接着到图书馆里去慰问正在那里刻苦复习的同学。

关于哈佛裸奔的起源,有人说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系列校园学生运动的遗迹。因为崇尚自由、反抗传统与挑战权威是那个年代校园文化的主流,裸奔那一时期在北美各校蔚然成风,并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与自由、反叛等相联系。而作为北美第一名校的哈佛在这方面当然也不甘落后。一位曾在哈佛商学院读书的学生这样说道:“30年前的激情演进到今天,早已褪去了当年的革命色彩,蜕变成了哈佛学生面临大考前的一种心理宣泄。”

但是,据了解参加裸奔的学生,其实并不全是为减压而来,有些人是为了在大学四年里疯狂一把,让年轻不留白;有些人是因为好玩,志在参与;还有些人是为了挑战自我——裸奔可能挺好玩,但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由此看来,说裸奔是集解压、自由、创意于一身,代表着哈佛的校园文化,实不为过。

哈佛校方对这种活动是不加干涉的,也不会派人到现场监督。这正是哈佛大学一向的自由学风的生动写照——鼓励学生挑战自我、不受传统束缚。

“如果连身体都不受束缚了,那思想还会被束缚吗?连裸露自己都不怕,还会害怕什么?”可以说,校园裸奔是哈佛自由精神的最高形式。哈佛的这种开放和自由让哈佛人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激情。

你敢裸奔吗?在我国相对保守的文化环境中,大多数人是不能接受这种形式的。但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裸奔不过是一种挣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的形式而已。自由正意味着要解除这种无形的东西对自身的束缚,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展露自己。面对传统你有自由主导自己生活的勇气吗?

哈佛精英第6课:自由的氛围

关于自由的传承

在哈佛的每个人都以哈佛为规范,享受着哈佛带给他们的自由,同时也让自己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根植下追求自由的理念。

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的条件。哈佛大学是美国大学中最早在办学实践中践行学术自由理念的大学之一。自19世纪上半叶以来,学术自由是哈佛大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哈佛人认识到,大学作为一个以传递真理为己任的学术机构,必须以思想的自由为必备条件。可以说,离开学术自由这一必备条件,大学就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只有坚持学术自由,知识才能进步,学术才能兴旺。哈佛大学能够从一所小型的文理学院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其中固然有许多因素,但不可否认,坚持学术自由原则,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哈佛取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哈佛大学最早对学术自由作出明确表述的是乔西亚·昆西校长。昆西认为,只有坚持学术自由,学术才能兴旺发达。他坚持主张使人们的思想摆脱对各个宗教派别或各个政党的忠诚,以使人们的思想尽可能充满活力,而不是依赖于对各种政治和宗教观点的屈从。早期的哈佛主要面对着废奴主义言论自由的问题。

1829年,当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亨利·威尔的废奴主义言论和行动受到奴隶制拥护者的攻击时,哈佛校方对此保持沉默。昆西在一封信中表达了校方的立场。他说,哈佛大学校方从未以保留教授职位为条件要求威尔教授放弃他在奴隶制问题上的观点。

早期,宗教问题同样困扰着哈佛大学。

有人写文章攻击哈佛大学背叛加尔文教派,背信弃义,主张无神论,认为大学是唯一神宗派主义。面对攻击,昆西指出:“我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已有16年,我可以公开而明确地宣布,哈佛大学远不是致力于传播唯一神教义,教师也远不是为这个目标而工作,这从来就不是他们思考和工作主要的或特殊的目标……主教派、浸礼会、加尔文派、唯一神派以及其他基督教的派别在哈佛管理委员会和教师面前具有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尊重,他们同样能享有学校的荣誉。”

自由的学术氛围意味着能够平等地接纳对待各种学术观点、各种信仰,能给持有不同理念和具有不同政治、宗教背景的人以平等的学术自由。

哈佛的历任校长都在为哈佛的学术自由阐述着各自的理念,做着各种努力。19世纪下半叶,哈佛大学开始向现代大学迈进。曾经留学欧洲的查尔斯·W艾略特校长,是学术自由理念的倡导者和捍卫者。他所倡导的“教育中的自由”就是学术自由的体现。按照“教育中的自由”的理念,教师有教的自由和探索的自由,学生有学的自由。艾略特所推行的自由选修制即充分体现了“教育中的自由”。

直到现在,哈佛大学每学期的第一周都是自由选课周(shoppingweek)。在这一星期里,学生可以随意出入任何一个学院的任何一个课堂,旁听半堂或一堂课,然后充分对比、自由选择。每个专业都有一部分必修的科目,其余的课则可以跨系甚至跨学院选修,选择选修课的余地相应就大。即使是必修的科目,一般也会有好几门可供选择的课程。如果某个教师的课只有寥寥几人选,那他来年的饭碗就很难保了。选课表上交之后,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更换,增、减都有余地。可一旦期限超过,就只有老老实实学到期末了。

本着学术自由的精神,艾略特认为教师在哈佛大学具有不受政府、社会和学术权威限制的绝对的思想和言论自由,有按照自己兴趣和意愿运用教学方法的自由,有摆脱陈规陋习束缚的自由,享有安全保障,固定薪水和退休金的自由。

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有平等竞争助学金的自由,有选择朋友的自由。当哈佛大学校监委员会干涉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事件发生后,艾略特明确表示,校监委员会无须采用极端的方式干涉著作或言论,一位教授在哈佛大学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于学术自由理念的确立,所以哈佛大学19世纪的学术氛围是轻松而自由的。显然,这种氛围很适合学生的发展。因而,一批杰出人物在这一时期成长,如爱默生、亨利·梭罗、本杰明·皮尔斯、奥利弗·W·霍尔姆斯等。

到20世纪初,美国1000名一流科学家中,有237人是在哈佛接受的教育,哈佛大学也成为全美领先的大学,拥有全美最庞大、最受人尊敬的一支教职员队伍。时至今日,哈佛大学教授的工资虽然不是全美大学最高的,但是,哈佛大学仍然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学生。其实,它凭借的优势就是自由的环境。

2007年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在就职演讲中给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她说,在不久前,她收到一个深褐色的信封,是1951年由哈佛大学的第23任校长詹姆斯·柯南特委托哈佛档案馆保存下来的。老校长留言说,要请下一世纪开始时的哈佛校长打开它。里面是一封不同寻常的信。柯南特在信中说,时局使他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这将“很有可能使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包括剑桥在内遭到破坏”。但是,当他想象哈佛的未来时,还是抱有坚定的信念的。他写道,如果“厄运的预言”证明了是错的,如果有一位哈佛校长能活着读到这封信,他相信,收到这封信的校长,一定会“带领一个比我荣幸的执掌时更加繁荣、更有影响的大学……(哈佛)将坚持学术自由、容忍异端的传统,我确信是如此”。

福斯特从这封信中接过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