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时间像村子边小河水一样,缓缓地向东流去,一去不回头。
徐吉春的病情一天天地在恶化,咳嗽也越来越严重,从咽喉里咳出的痰,总带着血丝,而且越咳越多越厉害。
杨英香看着丈夫脸色一天不如一天,病情越来越严重;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丈夫那不间断的咳嗽声拉着她的心,还有那痛苦的表情也在折磨着她;看着经常卧床的丈夫,杨英香有些心疼,有些心焦,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就这样痛苦下去;她不甘心丈夫就这样离去,她要挽救丈夫的生命,她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其所能地来医治丈夫的病。她在村里找了徐光荣和堂侄徐武兵,抬着不能走动的徐吉春,到公社卫生所住院治疗,经过医生治疗,徐吉春的病情稍有好转,又叫人抬回家中,在家里吃药打针,以减少医疗费用。
徐吉春的肺结核病长期发做,每天咳出的血痰,打针吃药也无济于事;只要家里能变卖的东西,能换来医治丈夫的病,杨英香都舍得卖,卖掉最多的是一家人省吃下的粮食,再者从生产队或别人家借点钱,想方设法地也要买来丈夫的药品和补品,来维持丈夫的生命;她每天给丈夫注射两次连霉素,来抑制徐吉春肺部病菌;她最大的奢望是想让丈夫能活一天就多活一天;丈夫多活一天,就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一天浓厚的气氛,带来一天的团圆,带来一天的亲情;但也给徐吉春带来一天病痛,给杨英香也带来一份忧愁。
徐吉春的病,医生曾嘱咐发物的食品不能吃,公鸡、鲤鱼、母猪肉都是禁口的;唯一营养品最多的还是鸡蛋;再就是用卖鸡蛋的钱,叫徐江川隔三差五的去华老爹肉铺处,买上二、三角钱的肉,来增加丈夫的营养。她和孩子们生活宁愿过苦点,但丈夫的营养从没有间断过。
其实,鸡蛋在杨英香家,成为家庭里不可缺少的营养品,也算是家庭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只要是鸡下蛋季节,家庭经济相对来说,稍微好一点。由于丈夫的身体每况日下,为了给丈夫维持病情好转,一家人连鸡蛋都舍不得吃;但徐吉春照例每天早上喝一个鸡蛋羹,加强营养是关键,鸡蛋也就是徐吉春最好的营养品。徐吉春长年大部分时日靠鸡蛋营养,鸡蛋的营养,真的帮助了徐吉春延长了好多年寿命,这不是乱夸,是既定的事实。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鸡蛋在农村每一个家庭,是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在大集体年代,到了年底才能结算到钱;在那解决温饱时代,只要肚皮填饱了也就不错,谁家也没有多少余钱。平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鸡蛋,鸡蛋的收入在农村家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大集体年代,鸡蛋与市场上日用品价格,有着某种巧合,一个鸡蛋买一本抄默簿,或两只铅笔,二个鸡蛋买一斤盐,十二个鸡蛋买一斤红糖,或一斤猪肉;在农家鸡蛋是唯一可以到供销社换取商品,或零存整聚到几元或十几元,可以买件衣服、鞋或袜子。
为了给丈夫治病,杨英香从鸡蛋里卖钱,还是捉襟见肘,完全不能应付家庭开支。家境的恶劣,丈夫长期生病,为了使全家人生活有着落;杨英香就在家禽家畜上做文章,尽管粮食不足;她仍饲养了十几只蛋鸡,这些鸡白天在外觅食,在山地里找虫子吃,老母鸡养得特别肥;猪饲料完全靠野菜和糠喂养。
放学回家,徐江川带着弟弟江政和村里小伙伴们一起,也会提着篮子到田边地头打猪菜;山芋藤叶,白菜叶都是猪最好的饲料;有时猪菜接济不上,杨英香则利用中午队里休息时间,在池塘里打捞些水中植物,只要猪能吃的食物,尽量搞回家中。她养了一头母猪和一头肥猪,母猪一年能下两窝半仔猪,只要母猪产下仔猪;杨英香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些仔猪养到四十天出栏,也能卖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当时,仔猪在市场上能卖三角钱一斤,一窝仔猪卖得好,也能卖上三十多元钱,一年就有六、七十元收入。只要家庭开支应付过去,弄得好,也许会给家庭成员添上件新衣服。
有了这些鸡猪做为经济支柱;更重要的是丈夫的药品钱有了着落。如果卖猪、卖鸡蛋的钱不够徐吉春的医药开支;杨英香又想方设法从粮食上省,一年下来全家人也能省上上千斤粮食,这些粮食是全家人捏紧裤带省下的,虽说粮食卖出的钱不多,但也是医治徐吉春救命的钱。
有时,为了给全家人改善一下伙食,杨英香在煮饭的锅里,用大碗炖上两个鸡蛋;有了鸡蛋当菜的这一餐,也算是全家人一顿美味佳肴了;两个鸡蛋,虽每个人吃的不多,可这顿饭令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又甜又香。最难得的是,也是最得意的时刻;一年之中,只要那个孩子过生日,杨英香会在早上稀饭里煮上一个鸡蛋,稀饭里煮鸡蛋,鸡蛋吸收了米汁,吃起来特别香;这时,杨英香会叫那个孩子躲在门后吃,说可以防水,永远平安。实际上不让另俩个孩子看见,以免发生眼谗。
徐江川兄弟仨人学习用品,那就更不必说了,完全由鸡蛋变卖换取;只要徐江川、徐江政要买学习用品时,杨英香会拿上一个鸡蛋给徐江川,叫他去供销社换取学习用品,徐江川会把鸡蛋当宝贝似的放在书包里,在路上小心意意地走着,再也不敢乱蹦乱跳,生怕把鸡蛋碰破;小小的江川知道,碰破了鸡蛋,买不到簿本不说,回家还要遭到母亲责骂;从小懂得艰难的徐江川,最怕母亲发脾气;母亲发脾气时,形象是可怕的,让人有些胆颤心惊。因此,徐江川带鸡蛋换取学习用品时,都像在护送重大物品似的;到商店里换回了学习用品,他才松了一口气。
农家的鸡并不是长年下蛋,逢上母鸡孵化小鸡时,鸡体重下降,鸡会退毛,这时鸡是不会下蛋的,等长齐了毛,饲养得好,才会下蛋,有些鸡一年当中,停上二、三个月不下蛋,是常有的事。遇到鸡不下蛋这段时期;杨英香家经济来源就会中断;这段时间,一家人生活就更加艰难了;有时连徐吉春的药品也会停止买。
可最烦心的是,孩子们缺少学习用品时,也不理解家中缺钱的难处,可不懂事的徐江川,为了自己学习需要,哭着闹着盯着母亲身边要;杨英香听到孩子们哭闹声,心里相当揪心;在家翻箱倒柜也找不出一个角币,她也不知如何是好;孩子的闹声,有时也惹得杨英香眼泪直流;她的泪不但为生活所迫而流,也为丈夫长年生病的病情而流;生活的艰辛,加上家庭的重担,全落在她一个人肩上。想到这些,杨英香心里更加辛酸,孩子的哭声也引起她痛哭起来,让人听着有些心酸;所以,她流的泪也是辛酸的泪,是艰难的泪。好在她有一种坚强的性格,有一种美好的信念,那就是无论如何再苦再累再穷,她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也要延长丈夫的生命,并把孩子抚养成人,让孩子们多读书,这也是她坚定的信念。
杨英香带着孩子们,生活上宁愿过苦点,宁愿饿些肚子,也不放弃对丈夫的治疗,一家人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也感到其乐融融。过年时,偶尔给家里人添件新衣服,让孩子们体面些,那也是咬紧牙关、下着决心才添置的。
杨英香为了达到节省粮食的目的,又不至于让孩子们长期饿着肚子;她合理安排饮食,除了中餐让一家人吃饱,早餐晚餐省着吃,早餐稀饭,中餐饭边蒸些菜,如南瓜、山芋、豆角、青菜之类蔬菜;正与当时流传的一句话:“每餐搭把菜,十天省一袋。”“出门不弯腰,进家没柴烧。”好多农家实行这种节约方式,就能让全家生活过得均匀些。
徐江川兄弟仨人长年都吃这些杂粮,个子长得高,但体质都很瘦,最弱要算徐江川。为此,杨英香对大孩子身体不放心;在丈夫检查身体时,还特地叫丈夫带上小江川去检查过;经过医生诊断没有病,一家人这才放心。
晚餐每人控制在一小碗饭,没有吃饱饭的仨个孩子,有时站在灶边,望着锅里还有没有饭,巴望着再吃点,好让肚子充实些;看着孩子们这副馋样,杨英香总是哄着说:“晚上不能多吃饭,吃多了,容易踢被子,脸上也容易长斑块。”
因此,正在成长的徐江川仨兄弟,听了母亲的话,谁也没有盛第二碗饭。其实,就是想盛第二碗饭,锅里也不够,晚上全家人只能吃个半饱,其目的是让日子过得均匀些,这也是杨英香精打细算的一种策略。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菜里油水又少,孩子们并不追求吃好点,只是奢望着吃饱了饭,那才是最大的心愿。从小历经苦练的孩子们,在父母亲教育下,三个孩子从没有怨言,深知母亲维持这个家艰难,为了帮助母亲渡过难关,从小学会了节约;每天快快乐乐地和母亲一起分担家庭的苦难。
民以食为天,在那解决温饱年代,钱重要,但固然还没有粮食重要;粮食宝中宝,一餐少不了;人的生活离不开粮食,有了粮食,生活才能稳定,社会也才能稳定;五八、五九年饿死不少人,都是因为缺少粮食才造成的。徐吉春、杨英香都是那个时代过来人,饿过肚子的人,才知道粮食的珍惜。那些饿过肚子的过来的人,只要谈起五八、五九年那吃糠咽菜的情景,都会落泪。因此,杨英香在吃饭时,看见那个孩子撒了饭粒,她会说:“吃饭时,不要撒饭粒;要珍惜粮食,浪费粮食会遭雷打的。”
这话不但杨英香经常说,村里上辈人也经常说这话;曾经饿过肚子的人,对粮食特别特别地珍惜;在粮食还不富余的年代,每家对粮食都会算计着吃,一天省吃一点,储备一些粮食,留到来年,以防灾年荒年备用;所以,村子里有余粮人家,把粮食当钱款储存。徐岭队里人每天起早贪晚地干,人们仍在温饱线上徘徊;因此,珍惜粮食对每一个家庭特别重要。
杨英香一家艰难的情况,当地政府也了解;在政府的帮助下,给她家送来温暖,每年也能照顾个三元、五元钱。更重要的是学校免除徐江川、徐江政的学杂费,这都是政府对困难户照顾,照顾的钱虽说不多,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心的温暖。对此,杨英香一家对党和政府特别感激;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坚强好胜的杨英香,宁愿一家人过苦点,也不愿让一个孩子停学;这也体现了一个伟大母亲对子女的培养,希望孩子们将来成为有文化有才能的人,将来走上社会,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徐江川放学回家,放下书包;第一件事喜欢到鸡窝里去掏鸡蛋,又深又臭的鸡窝;他一点都不嫌脏,掏蛋时,只要看到鸡窝里有鸡蛋,他的两眼就会放出惊喜的光彩;看到小小的鸡蛋,就像看到了生活希望;拿在手中,小心意意,就像欣赏宝石一般,内心里发出欢心的笑声。
在大集体年代,徐岭生产队社员们很同情杨英香家遭遇,生产队里特意多安排些农活给杨英香家干;每到星期天,徐光荣队长总要安排些农活给徐江川干,给他记上一、二分工。集体年代,生产队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忙时种田种庄稼;农闲时改造农田,兴修水利;为了防止干旱,每年都要兴修水塘,加固库坝;水是庄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水是生命的血液,是工业农业的命脉,为了防止旱涝,确保粮食丰收。伟人******曾提出:“大力兴修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毛主席号召一提出,全国各地掀起了治理大江大河,兴修水库,兴修水利建设新高潮。
徐岭生产队地处丘陵地带,延绵的小山脉夹着层层梯田,唯有村后的山包下,靠近小河边有一块小平原;这样徐岭队形成了有山、有水、有田地,按地理位置说也是个鱼、米、林之村,可地薄,粮食产量总上不去,水塘面积少,流淌的小河又是低洼处,水塘里水很难保证干旱年头供应水稻需求,特别是坡上田,遇到干旱之年,粮食不及时灌水,水稻就会大幅度减产;这样就会造成了人们辛勤劳动的果实白白损失掉。为了确保徐岭队和下面几个生产队粮食丰收;大队书记向公社反映,经过申请到县政府,县政府指派县水利局派工程技术员到徐岭生产队,经过堪察测量,利用徐岭队最高处一个小山塘,这个山塘两边有山丘,工程技术人员利用这有利地形,计划建起一座水库;只要水库建成蓄水,就可保证水库下面农田粮食丰收,起到防旱保苗灌溉作用。
县里指示要在徐岭队兴修水库,徐光荣接到这振奋人心的任务,立即召开全队社员会;他在动员会上说:“为了确保徐岭生产队和下游两个生产队粮食丰收,县政府决定在我队兴建水库,这是一件大好事;为了加快工程进度,按期完成工程任务,我建议在山上放几棵枞树,买几只车轮,请木匠师傅制做几部独轮车;大家看好不好。”
“好,好。”大家一致支持。
大集体有大集体的好处,大的工程是一盘棋;只要全县那个大水库、河堤开工建设,各生产队会派人去兴修,保证水库按期建成。徐岭水库开工那天,大队王主任扛着红旗插在工地上,大队书记华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并从学校请来学生宣传队;工地上红旗飘飘,锣鼓喧天,歌声嘹亮;开工典礼之后,全大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挥舞着锄锹,肩挑土箕,手推独轮车,在整个兴修水库工地上,没有一辆机械设备,完全靠人工兴建;打夯的号子声,激越高昂,飘荡在整个工地上,给人们的干劲增添了无穷力量,劳动场面非常壮观,整个工地热火朝天,一片繁忙。
七十年代兴建水库,在没有工程机械挖掘情况下,修堤筑坝,完全靠这些独轮车、土箕、锄头、扁担、铁锹、镐为工具;关键是人的力量起到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落后状态下,缺乏经济和工程机械,一座座水库硬是在广大人民肩挑手推中建成。为了起表率作用,伟人******主席亲自到BJ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参加劳动,大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兴修水利的积极****后全中国兴建的大大小小的水库,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每个节假日,徐江川那小小的身材也夹在这劳动大军之中,他浑身是劲地挑着土块往坝上倒;别看他人小,可精神劲是足;他干活从不贪懒,尽力地干好每一件事。村里人看在眼里,从心里都喜欢诚实的徐江川。
最值得一提的是,徐吉春家堂间放有公用的石磨,石臼,足有二百斤;村里人还有个习惯,谁家过生日,或生孩子满月,做新房子都要蒸制米粉粑或麦粉粑;每年三月三祭祖,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做麦粉粑纪念屈原。麦粉可以到大队碾米场碾成粉,米粑完全靠石磨磨成粉。村民们磨粉时,白天在队里干活,没有时间;村民磨粉时,则利用晚上时间来磨粉;全队石磨不止一副,村里也有人家有石磨。只要有人来磨粉;杨英香会带着小江川来帮忙,石磨很重,用手推也要有一定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推石磨,真的会有些吃力,好在磨担子二人推也行,徐江川每次都乐意帮忙,推磨时,他会拚出全身力气帮大人推磨,推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别看他人小,可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村里婶婶问他:“江川,累了吧,歇会儿。”
“不累,不累。”徐江川边喘气,边咧着嘴笑,毫不在乎的样子。只要帮别人干点活,得到大人们夸讲,他心里感到一种最大的满足;这些都是受母亲的影响,而乐于帮助人的良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