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北大成功学习法
4458300000039

第39章 给自己搬个梯子(2)

语文:厚积薄发,初露锋芒

记得还在子弟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就很好。原因不外是自己比别人更加勤奋:我的很多知识都是自己学习获得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每一个脚印都使出了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对于每一册语文教科书,我都把课文熟读若干遍,不但背诵重要的课文,而且还把课文下面的重要的注释都熟练掌握。我们家在厂里的家属院,是老式的排房,门前没有院子。所以我就在门前狭长的小路上来回踱步着背书,虽然家属区很吵闹,尽管周围有不少人家放着音乐,无论寒暑,无论刮风还是万里晴空,我都坚持着背书。这种准备不但对于当时的考试而言是必要的,而且为未来的高考打下了坚实的知识根基。与此同时,我还很爱看优秀作文,有一次去逛市中心的书店,为了买几本心爱的作文书,我花光了所有的钱,只能步行一个多小时走回家去,到了家说明情况,父母都嗔怪我太傻了,但在那个时候确实是把作文书看成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但看作文时异常投入,精心分析这篇文章的好处或缺陷,而且还不时背诵一些优秀作文,重点是记忆其中描写比较优美的句子。刚开始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效果,然而积累到一定的时间,我在写作的时候往往能熟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能够做到思如泉涌,信手拈来。所以,每次语文考试我的作文成绩都特别好。记得一次期中考试,我发挥想象力,写了一篇自己当时非常感动的悲剧,获得了老师的一致好评,得了满分。因而,这段时间,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时期,我的基础更多是通过勤奋的汗水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建构起来的。

在转入重点中学后,面临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近乎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我更多的是想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这种环境,如何让老师对我熟悉起来。当时的语文老师是位老先生,精神矍铄,记得我上他第一堂语文课的时候,老师为同学们讲授古文,在课间,他意味深长地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句话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鼓励着我、鞭策着我不断地奋发向上,力求把各个方面都做到尽善尽美。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背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对这个作业很重视,回去以后反复背诵,认真领会其中的妙处,觉得这篇文章不仅文思优美、琅琅上口,而且还非常富有思想性,因而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篇古文。第二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举手来当众背课文,我对自己是胸有成竹,所以主动举手,获得了这次机会。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不仅让许多同学都认识到我的实力,而且也让这位老师对我这个刚转来的女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尔后,我的作文多次受到表扬,我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当时觉得比较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就是,熟读每一篇,弄清楚每一个字作何解释。这种办法对于初学古文的人来说极为有效,正如对英语的学习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功,就培养起一种最为基础的语感,看到一些没有接触过的古文,也能看出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真是不可缺少的苦功。与此同时,对于一般的课文,我都要精心背诵课下重要的注释,既包括词语的解释,又包括成语的掌故。所以,往往在考试中,总能碰到“熟悉的面孔”,使得我的对自己的信心大大提升。

历史:立足课本,多线记忆

历史这门课可能是大家都感到比较难考的一科,实际上,每一个文科考生都知道,文科并不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只要好好背,就能拿高分。历史这一门的高考题就是典型的例证,有时候你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见得能拿到高分。一方面是选择题,得分快,失分也快,特别是多项选择,一个就3分,这就要求把失误率降到最小。而且历史的论述题也是比较难,要求不仅仅写出史实,更要写出一些建立在史实之上的理论,也就是对理论水准有一定的要求。

而我针对这种情况,认真做了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就是:紧抓课本,以不变应万变。因为无论是客观体还是主观题,无论形式如何得灵活,追本溯源,都是出自于课本。所以最精明的复习方略就是掌握课本知识的角角落落,这只是前提,在此基础上,要善于总结和比较,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应该才是关键。当时历史老师给我们讲授了高三的新课,然后就以时间为顺序带着我们来复习。我一边跟着老师的进度,争取三天一个小复习,一周一个大复习,把老师所教的知识掌握好;一边参考当时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的历史线索图册,自己整理了多个线索,把历史知识分为不同的专题,加以总结和记忆,这是按照同老师不同的思维模式进行又一种复习。而这种方式和老师的方式是同步的、互为补充的。例如,关于中国古代史,我把历代盛氏王朝的帝王作为一个专题来梳理历史材料,这样,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再到其他王朝的著名帝王,我主要考虑的是他们所主持的一些重要的变革措施,或是一些重要的政策,以及这些措施或政策在历史上的意义;还有,战争从来都是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内容,我把这作为一个专题来组织史料,把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看哪些是以少胜多、哪些是以弱胜强的,同时分析这些战争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这样,我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把历史知识的记忆同考试的特点相结合,在平常的模考中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居于第一名的位置。而到高考考场上,更是有了质的飞跃,历史的所有选择题中,我仅错了一道多选题,其他的都正确无误,这就为历史拿高分奠定了有利的基点。

而主观题的复习过程中,我找了一本全是简答题和论述题的书,书上还附有答案。我选这本书,主要是觉得它的答案都是史论结合的,许多理论我们在高中阶段都没有学过,不过我就把这本书认真地看了一遍,重要的题目我都进行了背诵和记忆,掌握了不少理论上的知识,也学会了历史在答题过程中,如何在史实的基础上引出理论上的判断。例如,关于赤壁之战,这本书上不仅写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结果,而且进一步指出,这场战争也说明,当时南方的经济已经是比北方发达了,所以从经济基础上看,北方也难于超过南方。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在高考过程中,当时一道历史论述题,要求答出一历史事件的意义,我不仅写出了书上的东西,而且还认真思考,写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从最后得分看,判卷老师根据评分准则给我这道题加了分。所以,我的主观题成绩也很不错,加上客观题没什么错误,最终得了126分的高分。

政治:迎难而上,注重分析

在高考中,我的政治成绩也在当时的了很高的分数:125分。其实,很多人想不到的就是,我在高考前的政治成绩还不怎么样,从上高中开始,我就非常怕这门课。因为,一方面不知道那些多选题该怎么答,搞得我头晕眼花的;另一方面,不知道怎么答政治的简答题和论述题,在这方面我觉得手足无措。但是,我知道,只有政治拿到高分,才不会影响整个考试的全局,如果这门课拉了后腿,我就有可能在高考过程中失利。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下定决心,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攻克这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