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永远没有分外的工作
4463800000010

第10章 责任到此,不能再推(2)

优秀的人往往懂得在失败或错误中寻找机遇。因为他们知道,在每个难题中都蕴藏着机遇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有必要先认识到这一点,然后去寻找机遇。我们去解决问题,其实就是要抓住机遇,因为通常情况下,机会总是会乔装成“问题”的样子来见我们的。

一个职员如果要想让公司的老板器重自己,就必须想方设法使他信任自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这就要求你能够化问题为推动力,无论面对任何问题时,你都能处之泰然,妥善解决。只有这样,你才能让老板加深对你的印象。一个员工如果善于动脑子分析问题并且能够妥善解决问题,那么他给老板的这种印象是金钱也难以买得到的。

但是,假如你总是不能妥善地解决问题,那问题就必然会成为你工作的负担了。而这样的后果,对你本人来说是不幸,对老板来说也很不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所以老板们都迫切需要那些能及时化解问题的人才。

从根本上说,老板最欣赏处事冷静,善于解决问题的员工了。因为老板们都是敢于直面问题、能够妥善解决问题的。因此,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切记,不要逃避困难和问题,不要犹豫不决,不要依赖他人,要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要做到立刻行动。一旦自己能够判断出问题的可行性及对错,同时又是本职范围内的事情,那么你就应该大胆地去拿出主意,而不必全部禀明老板了。否则,既会显得你工作无能,也会显得老板领导无方。你必须让你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都在你那儿给解决掉,只有这样,你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你如果不害怕问题,反而主动找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你的各项工作将在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之中得到不断的加强。而当你养成了遇到问题不找借口而只会找方法的习惯的时候,你就会越来越喜欢解决困难和正视问题了,而不像很多人那样,一有问题出现,就只想着找借口,却不愿意找方法。

如果有一天,你周围的人们都喜欢找你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也在无形之中为自己建立起了善于解决问题的好名声,建立起了胜人一筹的竞争优势。自然地,老板也一定会更重用你了。

因此,我们无论从事哪一行职业,都必须充分认识到,问题和困难既可能妨碍我们,但是,它们也可以推动我们。就看我们的对待它的态度以及处理它的方式了。

成功学大师奥里森·马登就曾经认为,“你自己可以决定障碍的大小。”任何问题都可能帮助你,同时也可以妨害你。一切都有赖于你自己的决定,是让它们阻碍你成功还是推动你事业的前进,变得更强,就看你自己了。

能够从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发现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机遇所能带来的短期回报可能很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应当看到“我们能够得到这个机遇”本身的价值。

——迈克尔·戴尔

6、不要说“试试看”

在西点军校,新生接受一项命令或任务时是不允许说“试试看”的。若有新学员不小心说了“试试看”,学长就一定会指责和斥骂他:“不要试试看,要去做。”

企业常有这样的情景:上司交给下属一个任务时,下属总会轻松地回答:“我试试看。”这句简单的话,却已经为日后可能完不成任务做好了铺垫。

也就是说,下属已经为自己找好了借口,意思就是“我已经试过了,这样做行不通”。下属会在这个借口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执行任务。上司若纵容下属的这种心态和做法,就不是真正去要求员工做出贡献,而只是要求他去尝试一下而已。这样也就使得员工不会再努力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有时间我会去试试的,但结果如何与我无关,我只是试试看。只要我试试看了,也就尽职尽责了。”

如果无法说服别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如果我们还没有成功,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要想让事情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就像我们都知道的“移山大法”的故事。

有一位大师据说潜心修炼十余年,习得一套移山大法。

有人虔诚地请大师表演移山大法。

大师面对大山盘腿而坐,用双手做移山状。

一刻钟之后,大山仍然纹丝不动。众人窃窃私语。

只见大师不慌不忙,起身走向大山,走了十余步,再次盘腿而坐,向大家示意“移山大法”表演完毕。

众人不解,向大师询问,这也算移山吗?

大师笑着答道:“世界上本无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过去人们认为“水不可能倒流”,因为那时还没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人们都认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让人类能居住在另一个“太阳正好从西边升起”的星球上的方法。

并非不可能,暂时没找到方法而已。我们给自己设定好太多框框了,总是在“自我设限”。

当“试试看”、“不可能”成为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口头禅”时,他们会习惯于“这个不可能,那也不可能”的氛围,从而注定要在竞争大潮中难有辉煌,并最终被那些不说“试试看”,只是专注于找方法的人所淘汰。

我们应将注意力永远集中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要去找借口上。要知道,失败一定有原因,成功一定有方法。

要有战胜一切困难的气魄与信心,否则你不可能成功!

——海曼

7、停止报怨,敢于负责

不少的员工总是在想着自己“应该要什么”,抱怨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却没有问自己:“为了希望从事的职业自己还缺乏什么,可能要付出什么,做得够不够。”

有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曾经愤然离开了好几个老板,抱怨老板的种种不是。三年后,当他在自己最喜欢的事业上被老板辞退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是自己一直欠缺必备的能力,而不是原先的老板没有赏识他。

很多员工都在抱怨自己的老板,抱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除强扶弱、劫富济贫的心态。对那些超越我们、管理我们的人天生有一种抵触情绪。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对穷人的剥削。直到今天,这种财富的原罪观始终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消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为富不仁的报道,内容不过是对老板如何奸诈的揭露,以及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也许我们的确应该同情那些无家可归的弱者,但是,我们却不应该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老板。从表面看,他们拥有巨大可支配的财富,但是他们能享受和消费的并不比我们多,相反,他们却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更值得我们同情的人——同情他们即使下班铃声响过很久,他们都无法放下手上的工作;同情他们因为改变员工而付出的努力;同情他们忍受社会及员工不公正的评价和议论。那些指责老板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老板的辛勤努力,许多人的命运会更为悲惨。

员工的抱怨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企业忠诚度的缺乏。因为抱怨,很多员工抵不住更多机会的诱惑,或者不能承受企业暂时的困境,所以消极对抗或者另谋门路。比如一个技术人员,刚到一个小工厂,在发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战略不清晰、管理混乱、老板曾经变化思路等特点,这时候他抱怨:你请我来干事业的,不是来和你们变来变去的。他认为这样的企业和老板不值得效力,准备跳槽。其实抱怨的员工可能不明白,这是很多小工厂必须跨过的一道难关,而一个员工在这种时候不仅要做事,还要学会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还要共同创造做事的环境,并且与老板共渡难关。

经营和管理一家公司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会面临种种烦琐的问题,来自客户,来自公司内部的巨大压力,都会给老板带来种种困扰。更何况老板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陷。待人如己,凡事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是成功守则中最伟大的一条定律。当你是一名雇员时,应该多考虑老板的难处,给老板多一些同情和理解;而当自己成为一名老板时,则需要多多考虑雇员的利益,多一些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