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思维决定成败
4477700000004

第4章 换位思维(3)

年轻人恍然大悟,回家对妻子说:“以位长者开导了我,我百分之百地错了,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忘了你的感受。现在我想通了,你喜欢怎样布置房间就怎么布置吧,这是你的权力,随你的便。”

妻子听后非常感动,两人言归于好。

夫妻生活也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对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能采取宽以待人的态度,才能有助于矛盾的解决。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一切,应该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学会宽容。

一个人的胸襟如果足够开阔,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做人原则,一定是很有特点的。做人,就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

洛克菲勒本来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好好教训一个缺少教养的职员,但是事实上他并没有那样做。

事情是这样的,年轻的洛克菲勒空闲的时间很少,所以他总是将一个可以收缩的运动器——就是一种手拉的弹簧,可以闲暇时挂在墙上用手拉扯的——放在随身的袋子里。有一天,他走到自己的一个分行里去,这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他说要见经理。

有一个神色傲慢的职员见了这个衣着随便的年轻人,便回答说:“经理很忙。”

洛克菲勒便说,等一等不要紧。当时待客厅里没有别人,他看见墙上有一个适当的钩子,洛克菲勒便 把那运动器拿出来,很起劲地拉着。弹簧的声音打扰了那个职员,于是他急忙跳起来,气愤地瞪着他,冲着洛克菲勒大声吼道:“喂,你以为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健身房吗?这里不是健身房。赶快把东西收起来,否则就出去。懂了吗?”“好,那我就收起来罢。” 洛克菲勒和颜悦色地回答着,把他的东西收了起来。5分钟后,经理先生来了,很客气地请他进去坐。

那个职员当时就傻了。他觉得他在这里肯定呆不长了,前程肯定也是断送了。洛克菲勒临走的时候,还客气地和他点了点头,而他则是一副不知所措的惶恐样子。他觉得在这个星期六的时候,他和付薪金的信封一定会脱离关系的。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

但是到了周末什么也没发生。又过了一个星期,再过一个星期,也还是没有事。过了三个月之后,他忐忑不安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现在很明显,因某种不可理解的缘故,洛克菲勒对于这件事情是没有放在心上的。当然,原因也许是因为洛克菲勒有许多别的重要事情要做,他没有闲工夫为自己的尊严被下属职员所损害这种区区小事操心。这种宽大的胸襟不是任何人都有的,比如那个职员就没有,所以他也只能做一辈子的小职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行自己的人生之路,纷纷嚷嚷,难免有碰撞,心地最和善的人也有伤害别人的时候。朋友背叛,父母偏心,上级刁难,同事搞鬼,甚至爱人离弃,都会使我们心灵受到伤害。如果凡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甚至心怀恨意,长此以往,其结果是更深地伤害。

只要我们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当我们学会换位,把重点放在宽容的时候,就会忽略其中的恶意和偏执。给自己放轻松,同时也给别人宽容。

一个心胸宽阔,善于宽厚待人,容忍别人缺点的人,才能收服人心,成就人格魅力。这也是每个成功人士应该有的换位处世准则。

换个角度换种人生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就是因为他们从来只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愿意站在其它的立场上看问题,致使看问题过于片面,吃力不讨好。

此时,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你就会发现,出现在你面前的是广阔的发展空间,任你施展才华,而且你都可以从容应对,不必担心失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换位思考往往是因为我们遭遇到苦恼与挫折,惯常的思维使我们无法摆脱困扰,甚至在造成心理上的伤痕之外,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我们要从生活自身的逻辑出发,学会变通进取,换一种立场看问题,从失败和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创造性的变迁。

换个角度看问题,生活或工作就会出现另一种景象,另外一种局面。

张雨在宝洁实习刚一个星期,由于对这个行业简直就是一无所知,几乎没有任何出色的业绩,仅仅出售了几瓶洗浴液,看着旁边其他品牌的促销员,心中真不是滋味。学习经济管理四年,期间的刻苦努力不说,只为将来能干出一番业绩来。可是刚小试人生,就对自己的才智与能力打了一个折扣。其实他一点也不比别人笨,营销的理论都知道,为什么在实际的销售中没有业绩呢?面对一天不如一天的现状,他的思想开始动摇了,自己到底能不能继续胜任这份工作。

张雨和经理谈了自己的想法,经理劝他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放弃,如果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那么别人对你还会由信心吗?他希望张雨能够再坚持一个星期,并且参加全体员工工作会议,每个人都要讲自己在销售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再说是如何考虑,如何解决的。经理的话使他感受到一种自我激励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帮他,只有靠自己了。他终于找到了困扰他的主要问题:面对失败,总是悲观的想问题,一味地认为自己不行,为何不能让自己换个角度来看呢?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或许是上天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为什么不能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用足够的热情来改变自己的心情。如果能够对每个顾客都抱有十二分的热情和努力去对待,让自身的状态达到最佳,就能够去感染周围的人。

于是,他发誓要在一个星期内改变现状。这几天他干得十分轻松,每天都对自己说:“今天是美好的,我一定要拿第一。”付出总有会有回报,在第五天,他拿了第一,他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经理,经理鼓励他说:“相信最佳,继续努力。”这是十分平常的一件小事,可是对他来说却不然。这让他明白自己事有能力有潜力的,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顽强拼搏,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挫折,请你多往好的一面想,不要沉浸在沮丧和失败的情绪中,换个角度看看,你就能培养出观察入微的眼光,就会看到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一面发展。要善于换一种角度看挫折,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你便会感受到换位思维将给你带来一种重要的力量,你可以予以利用,使自己获得好处。

换位思维就是让我们突破原有的思维桎梏,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思维模式便成了一种无法躲避的障碍,只有清除它,我们才能建立新的思维模式,做一个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

通过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你才能用一种全新的态度对待工作。掌握了这种强有力的思考方式,你就会以更大的自信去实现崇高的目标,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会用一个较新的、有活力的方式看待你的工作,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从未有过的机遇。

美国有一家的百货公司,门口的广告牌上写着:“无货不备,如缺货,愿罚10万。

有一个人很想得到这10万元,便去见经理,开口就问:“潜水艇在什么地方?”经理把他领到10层楼,果然,有一艘崭新的潜水艇在那里。这个人看了之后,又开始刁难道:“我还要看看飞船。”经理又把他领道第18层楼,果然,又有一艘崭新的飞船在那里。这个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不肯罢休,又问道:“可有肚脐眼生在脚下面的人?”他以为这一问,经理一定被难住。经理果然也抓耳挠腮,无言以对。这时,旁边的一位店员应道:“我做个倒立给这位客人看看吧。”

换一种思维方式,把问题倒过来看,不但能使你在困境中找到峰回路转的契机,也能让你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自己,去尝试那些你一向认为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

在你的某个领域中,如果你形成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无论是提出了一个有创造性的解决棘手问题的办法,还是对复杂的问题形成了有见地的观点,它都会很快转移到你的每一个领域,使你对待事情更加自信和有把握。你就能拓展你的空间,你就能在行动中显示出创新的力量。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你遇到麻烦时,那些主动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总能得到我们的好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你希望看到笑脸,你的脸上就要先有笑容。我们不能只是抱怨别人,埋怨周围的环境,而应该首先主动去关心别人,主动为他人做一些事情。

人总是会“投之以桃,抱之以李”的,主动关心别人的人总会得到大家的喜欢。只有付出真诚,才能得到真诚,那些不过分计较自己,多为他人着想、主动帮助别人的人,总会受到大家的尊重。

富勒说过:“人类始终把一条黄金法则当成行为的准则。这项法则是: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可以欺负别人,但是根据黄金法则,最后你自己会尝到恶果。”这项法则不仅适用于你的行为,你所有的思想,最后也会回到你自己身上。

帮助他人,为他人提供有益的服务,善意地对待别人,对自己一定会有帮助。相反,处心积虑地伤害别人,自己也得不到内心的平静。你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人,排斥其他不同的人。如果你想要结交仁慈、慷慨、成功的人,自己必须先成为这样一个人,只有你自己才能够选择。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僧人顿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点灯照亮别人更照亮自己。由此可以参悟,在生活中与人方便,其实就是与己方便;帮助别人,实际上也就是帮助了自己。

一位小女孩摔倒在草地上,趴在那儿大哭起来。一个小男孩跑过去,并没有去拉她,而是很巧妙地也“摔”了一跤,女孩破涕为笑,自己爬了起来,两人又高兴地玩耍起来。帮助他人的最高境界是助人自助,也就是帮助别人学会自己去帮助自己。有的人在帮了别人后反而得不到感激,为什么呢?肯定是你把自己当作他人的救世主了!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他生命的主宰,任何人无法替代。我们需要的只是理解与关心,以及必要时伸出温暖的双手和报以善意的微笑。

有这样一则故事:

美国石油大王哈默成名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可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流亡中,他结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可逊,那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沼。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籍。哈默替镇长痛惜,不顾寒雨淋身,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泞的路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炉渣回来了,他把炉渣铺在泥沼里。结果,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过了,最后镇长对哈默说:“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你看,说得多好,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迎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事实上,我们总想从别人那里获取更多的东西,自己却吝啬哪怕一点点的付出。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我们更关注被爱和受尊重的感受,却往往忽视了爱与尊重他人的前提。其实,你只有主动去关照、帮助一下别人,你眼前的世界也许就会因此而改变。